分享

五子皆不以寿终

 江北大汉 2022-09-17 发布于江苏

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隋纪四》中有这样的记载:初,高祖与独孤后甚相爱重,誓无异生之子,尝谓群臣曰:“前世天子,溺于嬖幸,嫡庶分争,遂有废立,或至亡国;朕旁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有此忧邪!”帝又惩周室诸王微弱,故使诸子分据大镇,专制方面,权侔帝室。及其晚节,父子兄弟迭相猜忌,五子皆不以寿终。

高祖指的是隋文帝杨坚。隋文帝杨坚在帝王之人中,与其皇后独孤后的感情算是比较专一的,彼此相互敬重。不仅如此,或许是因为前朝的皇帝由于宠幸姬妾,导致了嫡子、庶子之间的废立之争甚至于亡国,所以,隋文帝发誓不让别的妻妾生子——至于他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达到这一目的的,我们不知道;而我们知道的是,他一共五个儿子,都是他与独孤后所生。按照他的想法,既然这五个儿子都是一母所生,那么,他也就不该有因为兄弟之人为争夺皇位而发生的亡国之忧了。但在他的晚年,他这个做父亲与五个儿子,以及他几个儿子兄弟之间还是出现了相互猜忌情况,以致他的五个儿子都未能寿终正寝。

殚思竭虑最终却事与愿违,我们或许可以用这样的话语形容与感叹隋文帝苦心的落空。而在这事与愿违背后,潜藏的则是封建制度下规律性的东西:专制与独裁,因为地位和权力的至高无上,让人们无限向往,所以,哪怕是父亲与儿子,哪怕是哥哥与弟弟,也有可能为了它而反目成仇,甚至你死我活。

隋文帝最初立的太子是长子杨勇,也是符合封建宗法要求的继承顺序的。而最初之时杨勇似乎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皇位继承人:他容貌俊美,生性好学,善于词赋之道,其个性则是宽厚温和且率真,为人不矫揉造作。但是,某一年的冬至过后,百官朝见杨勇,而杨勇也高兴接受他们的祝贺,让隋文帝十分不快了,因为按照礼制,东宫应该只能用“贺”,而不能用“朝”(朝见)的,不能用却用了,是不是别有用心?比如说,试图提前取代做父亲的隋文帝?总之,从此之后,隋文帝对杨勇的感情变淡漠了,对他的怀疑则却与日俱增。也可以说,后来隋文帝废掉杨勇而另立老二杨广,乃是与他对杨勇的猜疑有关。

因此,老二杨广上位了,杨勇被废了。对于新登位的太子杨广来说,尽管杨勇是他的亲哥哥,但是,杨勇依然是他潜在的最大的威胁。所以,提防杨勇是必须的,有机会除掉他也是必须的。所以,我们也就看到了被废及幽禁之后,杨勇要求面见父亲,想要告诉他有关自己的冤屈,都被杨广无情地拦下了。等到隋文帝驾崩,杨广做了皇帝,他更是立即假拟隋文帝诏书,赐死杨勇以彻底铲除这个政治对手——当然也是他的亲兄弟。

隋文帝与他的五个儿子相互猜忌,以及他的五个儿子最终都没有能够寿终正寝,其实绝非偶然现象,而是封建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与基本规律。比如说,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与他的父亲李渊,以及他的那些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等之间不也是这样吗?归根到底,如此复杂的人物关系,是由封建帝制的特性——专制与独裁所决定的:人性是有弱点是,只要可能,谁不希望拥有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权力、更好的生活?并且居于这样位置上的人,还又可以决定他人的生死,反之居于其下那自己的命运将被掌握在他人之手,因此,为了这地位,还不得拼命?哪怕对手是自己的父亲、儿子,兄弟,也在所不惜。

所以,隋文帝“父子兄弟迭相猜忌,五子皆不以寿终”,说到底,是由封建帝制的特点所决定的。而这样的制度不除,血腥和冷酷就不会休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