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最失败的改革:王莽复古改制

 梦想童年594 2022-09-17 发布于江西

公元8年,王莽在经历了安汉公—宰衡—加九锡—摄皇帝—接受禅让等一系列操作之后,以近乎完美的形象和朝野大部分人的拥护下,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新”,西汉王朝宣告灭亡。王莽这一系列操作在历史上被称作“王莽篡汉”,不过王莽这通过所谓的“禅让”方式取得皇位的一系列办法,算是开创了一种为后世野心家权臣效法的流程。

后世虽然将王莽当作野心家,篡夺了汉朝天下,但是在当时,王莽登上皇位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因为西汉末年吏治腐败、赋役严重、土地兼并极为严重,很多老百姓都失去土地或沦为奴仆或变成流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现实的折磨和迷信思想的影响下,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民众都认为刘姓皇帝管不好天下了,需要有一个新皇帝出来管理天下了,王莽所展示出来的近乎完美的形象几乎让天下人都认定王莽就是这个最合适的人。

王莽果然也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成为皇帝之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开始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模式宣布“改制”,就是改革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一系列制度。

王莽是个儒生,精通儒家经典,所以他改革的依据就是各式各样儒家经典里所记载的样板。新王朝取代汉朝,为了表示除旧布新,王莽先按照儒家经典里的称谓把朝廷一些职能机构和官职的名称给改了。比如把管理国家财政的大司农改成羲和,负责掌管礼仪的太常改为秩宗,地方上的县令改为宰。此外,王莽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官职,还按照的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封五等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其中有很多人并没有实际得到封地,每月只能领到几千钱。这些人虽然没有从王莽的新王朝里没领到多少什么实际好处,但是对普通民众来说毕竟是有官位有爵位的人,贪污受贿、榨取民脂民膏的现象在各级官吏中层出不穷,老百姓的负担就更重了。

除此之外,王莽还很热衷于改地名,把当时的地名尽可能复古成儒家古籍里地名。改地名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改到最后甚至连官吏也弄不清楚,所以王莽在后来的诏令中提到某地时也只好作注释,比如王莽下个诏书到他改过名的巨野郡,他得特别注释这地方就是大家习惯的山阳郡。

除了改官名,改地名,王莽把度量衡也改了,历法也改了,而且王莽还改到了外国去了。

西汉王朝自从汉宣帝以来,因为匈奴和西域诸国对汉朝强大的敬畏,纷纷来朝贺臣服,而西汉王朝为了笼络这些国家则不论大小一律对他们的国王予以王爵的承认,特别是对匈奴,还赏赐单于玺(古代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称作玺)。这些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仅仅是名誉上的承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些国王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对西汉王朝和边境诸国的和平相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可是自从王莽当上皇帝后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在儒家思想里,君臣名分是不能有一点马虎的,王莽自然也是严格执行。王莽认为西域这些国家太小,不足以称王,于是先把西域各国的王降级,改封为侯,从而引起了西域诸国的普遍不满。此后,王莽在一系列同西域的关系问题上各种处置不当,西域诸国先是互相征伐,接着又攻杀西域都护。公元16年,王莽派五威将王骏等人率兵出征西域,结果兵败,几乎全军覆没。

除了西域,匈奴更是大头。王莽派使臣去收缴西汉时发给匈奴的“匈奴单于玺”,颁发新王朝的“新匈奴单于章”,不但在匈奴前加以“新”字,且以“章”代“玺”,表明王莽要降低匈奴单于的政治地位,要把匈奴降格,使匈奴成为新王朝的下属,而且更进一步下诏令匈奴单于改名为“降奴单于”,接着又下令分匈奴全国为十五单于,这就引起了匈奴单于的公开反对。结果边境上一百多年的和平关系被打破,匈奴再一次开始侵扰边塞,边境地区吏民被掠杀者不计其数,形成了“千里无烟,无鸡鸣犬吠之声”的局面。为了挽回自己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王莽不得不将全国三分之一的财产资助军费开支,准备同匈奴长期作战。就这样,死抱着古籍不放的王莽再一次大大加重了内陆人民的负担。

在王莽改制的多条措施中,最令人不可忍受也是最直接动摇王莽统治基础的是王莽对经济制度的改革。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很多农民都保不住自己的土地沦为奴仆或流民,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王莽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决定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王莽下令全国土地国有,私人不许买卖;一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九百亩;一家男丁不足八口,而土地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原来没有土地者,按上述制度受田。

这命令看上去很美好,劫富济贫,甚至很像2000年后的社会主义土地改革,现在网上有人说王莽是从2000年后穿越回去才能想到这么现代化的土地所有制度。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王莽是个儒生,他所有的改制都是死抱着儒家古籍来的改制,叫“复古改制”,哪儿会有什么社会主义土地改革。

王莽这个命令说土地国有,看上去和现代一样,但是王莽说的国有是恢复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完全的倒退。而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在战国时期就已经瓦解了,变成了土地私有制,经过秦汉以来200多年的发展都已经基本成完善了。王莽的这道命令既要夺走原来土地超过900亩的家族财产,又要断绝原来正在走向富裕想要购买土地保值的人的希望,更关键的是那些原来没有土地的人实际上也没分到多少土地,所以,王莽实行土地改革的诏令刚一颁布,便遭到大小土地所有者的强烈反对,一部分地主、官僚甚至举兵反抗。在举国上下的反对下,这个命令很快就宣布失败,直接打击了王莽的威信和统治基础。

除了土地改革,王莽还搞起了货币制度改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用秦国的外圆内方的铜钱统一了原来混乱的货币市场,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汉朝沿袭了秦朝的货币形制,继续用外圆内方的铜钱。王莽对待货币制度,依然是“托古改制”那一套,而且是借“托古改制”为名,掠夺人民的财富。

王莽先后进行了4次货币制度改革,战国时期的刀币和布币都在王莽的改革中恢复,造成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并且每次改制都是以新铸的劣质货币代替质量较高的旧币,然后又以更劣质的货币代替原来铸造的货币,每更换一次货币,百姓就要遭受一次盘剥。由于这些货币无信誉可言,所以在王莽施行货币改革期间,物价飞涨,社会经济十分混乱,黎民百姓深受其害,不少人甚至在市场上痛哭。所以这个币制改革的失败也是王莽的新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顺便说一下,王莽的货币改革是完全失败的,但他所发行的一系列钱币却是古钱史上的精品。货币多采用悬针篆的字体,制作十分精美。其中一种货币叫国宝金匮直万,是价值最高的古钱之一,存世仅两枚。

(王莽改制后的货币形状之一。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莽是个有理想的皇帝,他制度上的改革还有比如建立贷款制度:人民因丧葬或祭祀需要,可以向政府贷款,只需归还本金,不收利息。如果因从事农业、商业生产向政府贷款的,政府收取纯利润的十分之一做利息;冻结奴隶制度:对现有的奴隶数量冻结,禁止继续买卖和产生新的奴隶、婢女。使其自然消灭;强迫劳动:凡是无业游民,政府制定惩罚措施,每人每年缴纳布帛一匹,无力缴纳的,政府强迫其服劳役,并在劳役期间供给饮食;政府干预经济:酒盐铁这些再次收归国家垄断专营,由政府控制物价,防止商人操纵市场。日用品在供过于求时由政府照成本购买,反之则有政府卖出,防止物价上涨。

王莽的这些改革制度看上去都很美好,都是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可是王莽这些改革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

原因很很多,但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王莽死抱着自己信奉的儒家典籍,以为古代一切都是最好的样板,开历史倒车,几乎所有的改革方案都是根据古籍拍脑袋决定,结果就是不切实际,初衷和结果完全背离。比如土地改为国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比如对西域和匈奴的关系处理,都是这样。

另外王莽改制过程中根本没有一个有能力有制度约束的执行团队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王莽手下的大臣不是酒囊饭袋就是贪官污吏,而且大部分既是酒囊饭袋又是贪官污吏。比如王莽把酒盐铁的生产售卖收归国有,本意是打击豪强投机倒把赚取暴利坑害百姓。可是豪强虽然投机倒把赚取暴利,但是好歹还有竞争,还要考虑到民众的实际需求。收归国有后,官府卖的盐比起私盐来说是质量差、价格高,还要搞强制摊派。官府铸造的农具也不考虑农民实际需求,大都粗制滥造,而能否买到还要看官方售货员的脸色。这些推销员根本不用到农村中搞促销,反而让农民在长途跋涉来购买农具时吃闭门羹。最后,大量农民被迫退回到石器时代。他们用木器和石器耕种,吃植物上和盐碱土里苦涩的天然盐分。除此之外搞的贷款制度更是如此,完全成为官员谋利的一个手段,真正想要贷款的人贷不到,不需要贷款的被强制摊派,计算利息就是敲骨吸髓的榨取民众财富。

有句话叫做祸不单行,王莽在为他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失败而焦头烂额的时候,又迎来了老天爷对他毁灭性的打击。王莽统治期间,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阶段之一,见于史书记载的有旱灾、蝗灾、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区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如此大的灾害,即使是在国家储备充足、社会秩序稳定的条件下也会造成巨大损失,何况发生在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动荡时代。已经被王莽改制折磨的苦不堪言的民众真的活不下去了,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揭竿而起,反抗王莽的统治,王莽的新王朝很快走向末路,王莽的掘墓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