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孩不必太纠结

 泠风思语 2022-09-17 发布于山东

图原创:高英

今天读到一文,里面讲了一些养孩子的例子,指出了存在于当今现实中的两种极端现象。
这两种养孩子的极端现象是在孩子长大成人而父母已然变老的时候呈现出来的,一种现象是把孩子养成了成年后无能的啃老族,另一种现象是把孩子养优秀了远走高飞不养老。
站在父母老无所依的视角上去看,这两种现象貌似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孩子没出息不行,有出息也不好。
那到底该不该努力养孩子?该不该尽力培养孩子?于是许多人纠结不已。
也有人用新观念劝导纠结的父母说:养孩子本就应该不求回报,养儿防老的思想已经落伍。
又有人质疑新观念:孩子长大就不属于父母,只有他自己的事重要,那养孩子干什么呢?
……
假如把天下的父母集合在一起讨论的话,估计这些观点会产生强烈碰撞,大家只会争论起来没完没了。
因此不必争论,只需回到大家纠结的原点,就会发现把孩子培养得是否有出息与孩子是否会承担养老责任并非因果关系,这个问题本就不是问题。
自古中国人就重孝道,无论传统文化还是现行法律,都在倡导“孩子小时父母尽抚养义务,父母老了子女尽赡养义务”,放到现实层面,“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良性循环正是亲情最动人之处。
一个孩子长大以后是否能够奉行孝道,属于品行问题,而非优秀与否的问题,毕竟在眼前的社会里,尽孝并不在世俗所公认的“优秀”标准之列。
那么一个孩子怎样才会成为一个奉行孝道的人呢?父母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其次是社会风气以及同龄人的潜移默化,当然还有其他因素。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学历高低、社会地位如何并不能直接与是否尽孝产生联系。
所以嘛,父母如何培养孩子是一回事,孩子长大是否赡养父母是另一回事,二者本就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
有人会说:虽然如此,但是一些优秀的人会因远走高飞而无法在老去的父母身边尽孝也是事实啊。
什么是尽孝?就是既有孝心又有孝行,二者同时存在。
常言道:“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这句话用在尽孝方面同样适用。
尽孝,并非只有一种形式,子女在老人膝前承欢固然最好,即使分离两地也是同样可以转换形式尽孝。
子女优秀了就难以尽孝是个伪命题,子女人品差了就不会尽孝才是真命题。
有些职业的确在客观上导致一个人无法顾及家庭和父母,但只要是正当职业,这样的人就是在为社会大家庭作贡献而牺牲了在个人家庭中的尽孝机会,但不违孝道,乃是大孝。
无论把孩子养成什么样,一般情况下都是父母的责任,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在年少无知时最愿意效仿的榜样。特殊情况除外。
细思之下,纠结顿无。
既然生了孩子,就要好好养育,养育养育,生养与教育,缺一不可。
虽说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具有独立人格,但孩子不能把父母当成过了河就拆掉的桥,父母也不可甘愿去当被拆的桥。
真正的亲情关系,就是相依为命,就是同甘共苦,就是互相支持,就是彼此成全,就是不离不弃。
假如为人父母者通过自然而然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且能富有智慧地去真爱孩子,就会养出一个热爱家庭并孝敬父母的孩子来。
本文开头提到的两种现象只是极端现象,极端现象不代表大多数,何况大多数人中的尽孝之人从不因尽孝而到处张扬呢。
大道至简,仅此而已。养孩子,实在不必过于纠结,更不必因少数负面社会现象陷入焦虑。

高英写于2022917日,八月二十二,周六戌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