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小山 | 大师满天飞,光北京就一百个不止

 雲遊山水 2022-09-17 发布于山东

Image

Image
李小山

本文由北京文艺网编辑

配图:陆俨少山水,图文无关联

记者:“隐逸”是古代很多山水画家所津津乐道的生活与修行方式。而今天的艺术家有饭局、展览、出版、宣传等等诸多工作要做,恨不得三头六臂。以忙为荣,以闲为耻,实难隐逸,实难无为。抛开当代艺术家不论,山水画家如果过于入世,是否必然会影响他的创作状态乃至最终自我完成的高度?
李小山:忙是表象,逐利才是实质。大部分弄山水画的人也就混两个钱,图个虚名而已,他们是空心化的存在物,这是大环境造成的。就像雾霾天,除非你捏着鼻子把自己憋死,否则再防范你也是无法幸免的。
具体说,我们时代是典型的小人得志的时代,是逆向淘汰的时代。我有一个基本判断,在当下,文化生态就算不是最差的时代,也是非常差的时代。文化的国营化和文化的市场化像两根绞索,强大的人都呼吸困难了,何况软弱的人,还不寸筋尽断?

Image

月雅艺术图书 交易担保 放心买 《陆俨少画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Mini Program

点击图片,立即抢购

陆俨少画集 续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收录陆俨少先生书画作品二百余幅

原价480,限时优惠价308


记者:奇怪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家唯恐与传统沾边,竞相“现代”;现在大家又纷纷转身投奔于传统门下,扬言与西方拉开距离。其中的差别颇值得回味。您怎么看这样一种转变?

李小山:什么叫跟风潮、随大流?你所问的问题本身便已做了回答。

记者:谈论“传统”与“山水”,其背后的民族主义情节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人嘲讽说,为何没见有人提过19世纪的“法国性”,20世纪的“美国性”?……对传统与东方的念念不忘,确乎是一种狭隘的偏颇吗?

李小山:山水画当然要追溯传统,这和当前知识界、理论界叫嚷的“中国性”是两码事。

毫无疑问,大肆吹嘘“中国性”,是自卑和自大的结合体,是换了一副马甲的“传统复兴”论。作为这些人给出的对社会问题的疗救药方,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

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支柱,在今天面临尴尬是必然的。因为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已经大大挤压了它的空间。山水画家老老实实在自己的园地里勤奋耕种就行了,收获不在当下就在未来。怕只怕此山望了那山高,反而弄得非驴非马。

Image

记者:我们今天接续的是五四以来传统根脉的断裂,断裂之后又妄言“复古”,结果复活的很多是传统虚伪的表面,其实是糟粕。山水文化的承载者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文化境地,我们对山水的信心应该建立在何处?

李小山:我曾和我的艺术家朋友开玩笑,我说现在只有两种艺术家,西方艺术家和非西方艺术家。这是我们所处的文化境地。说是全球化也好,地球村也好,都表明了这一点。

其实,我是反对艺术家的西方或非西方身份的。艺术家最理想的状态是面对艺术自身,面对自己的内心,自由自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正如一句流行的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陀斯妥耶夫斯基有个观点,没有上帝,一切事情都可以做。而在我们现实里,没有自尊,一切事情也都可以做,根本没有任何底线,所以虚伪啦,谎言啦,糟粕啦等等,那是顺理成章的。

对山水画信心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不是靠立规矩讲道理,而是靠一个或几个优秀的艺术家的巍然耸立——也就是说,作品最有说服力。整个宋代,一个苏东坡就拔高了那时的文艺天际线。


Image


记者:当代艺术讲求“原创”,但将这一点挪用到今日山水画的创作之中,是否仍然成立?

李小山:谚语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原创”只是一种说法,真正的原创在原始人那里才有,文化的传承或艺术的传承都是有上下文关系的。即便再离经叛道的当代艺术,仍然是艺术系统,是文化生态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如果今天的艺术家想到山水画里来“原创”,做做梦可以,但千万别把做梦当成现实。

记者:今日的山水画家有没有可能同时是一个当代艺术家?山水画能否看上去不再是一种没落的“俗套”,而是焕发出足以吸引当代人眼球,符合当代人阅读与思考习惯的“当代的艺术”?

李小山当代艺术家似乎是个荣誉称号,代表着“先进生产力”。这是误解,当代艺术里的糟粕一点不比山水画里的糟粕少。不同的尺度会导致判断的差异,一些人自我疑惑,生怕落伍,跟上趟,所以跟在当代艺术屁股后边乱鼓噪。

无疑,当代艺术与我们的知识系统和现实体验更紧密,容易引起共鸣,其中的一些现象和作品也更显得震撼。但由于它的疆域宽泛,阿猫阿狗一涌而入,也是乱象丛生。我相信,山水画里的俗套是那些俗套的人所为。一个庸俗不堪的家伙,你能要求他做什么?齐白石不是说过么,唯俗不可医。

Image

记者:现在一些当代艺术家也会在油画、装置、影像作品中借用山水的图式、思想来表现自己的观念,甚至有人说,这些当代艺术家比画院中的画家更懂得传统,更会创造性的发展传统。您是否同意这一说法?

李小山:我看过不少画院的展览,许多一级画师的画与地摊画没什么区别,简单弱爆了。还是不提画院了吧,体制问题说了也是白说。至于说山水画图式被广泛运用,证明山水画里有深厚的资源可待挖掘。

我与尚扬、徐冰、周春芽等朋友谈论山水画,发觉他们比弄山水画的人见解深得多,视野开阔得多。我在北京和徐龙森聊天,他也是厉害的,传统的吃得透,当代的也握得住。

Image

月雅艺术图书 交易担保 放心买 《陆俨少画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Mini Program

点击图片,立即抢购

陆俨少画集 续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收录陆俨少先生书画作品二百余幅

原价480,限时优惠价308


记者:“全球化”是今日中国非常“正确”的一种口号。您认为山水文化是应该向“全球化”迈进,还是应该安于做特色的“保留画种”?

李小山:我在三十年前说了“保留画种”,不过这是即兴式的口号,后来也没深入思考过。假如山水文化作为一种概念成立的话,要向全球化迈进也是困难的,我觉得它的脚力不够,迈不动步子。还是先原地踏踏步,不倒下来已经不错了。

记者:2014年初,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的“水墨”展备受瞩目。展出之后却恶评如潮。其中很多的作品与艺术家让人很难将之与“水墨”联系到一起。其中亦有“新山水”版块,但此“山水”亦非彼“山水”。是外国人不懂?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水墨与山水真是可以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小姑娘吗?

李小山:他们发邀请让我去参加座谈会,我因有事没去成。画册我看过,这种展览方式国内也有,广州、深圳和其它地方都有类似的展览。毕竟是大都会,号召力摆在那里,所以引起的话题比较多。我觉得,这不是老外懂不懂的问题,尤其与“阴谋论”不搭边。老外只能按他们的理解来解读,正如我们也在按自己的方式解读对方。我曾和专门研究山水画的老外专家交流过,他们确实很难触摸山水画的细微部分。他们能够进入动脉和静脉,就是到不了毛细血管。

Image




Image


记者:对于今天的时代,一种声音认为是民族复兴,大国崛起;一种声音认为是礼崩乐坏,道德沦丧。您怎么看?在这样的时代,“水墨大师”“山水画大师”是否可能出现?

李小山:现在是大师满天飞,光北京一百个不止吧?算算全国有多少?我以前说,你想表示谁傻,你就喊他大师,竟然有人当真了,找我理论来了。民族复兴、大国崛起这些大概念这里讨论不起来,我只想指出一点,当下艺术界的“大师”都是神笔马良,他们能画金山银山,就是与艺术无关,与艺术史无关。


附陆俨少山水赏析
注:图文无关联

Image
陆俨少 雁荡飞瀑图

Image
陆俨少 青嶂层云

Image
陆俨少  峡江险水  1979

Image
陆俨少  雁荡风景

Image
陆俨少  雁荡飞瀑图

Image
陆俨少  烟江叠嶂第一

月雅艺术图书 交易担保 放心买 《陆俨少画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Mini Program

点击图片,立即抢购

陆俨少画集 续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收录陆俨少先生书画作品二百余幅

原价480,限时优惠价308


Image
陆俨少 杜甫詩意冊

Image
陆俨少 学习大寨精神

Image
陆俨少 峡江险水图

Image
陆俨少 太白诗意山水图

Image
陆俨少 诗意山水图

Image
陆俨少 诗意山水图

Image
陆俨少 梅石图

Image
陆俨少 黄牛峡静

Image
陆俨少 古竹洞

Image
陆俨少 高士论道图

Image
陆俨少 独酌天地间

Image
陆俨少 东蒙隐居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