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济生院士:手针、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

 邻村阿牛 2022-09-17 发布于四川

图片

韩济生

针刺技术的发展历史

针刺技术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演变。古代用尖石压迫痛处称为砭,之后我们发明了金属针,包括粗制银针和不锈钢细针。后来,我们在针柄加上电流来加强手捻针的机械刺激,我们称为电针。近年来,我们用皮肤点极代替扎针,我们称为经皮穴位电刺激,这样更节约时间,安全性也更高。如韩氏穴位电刺激仪就是一种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仪器,其通过经皮电刺激人体合谷穴和关内穴等穴位而显效。

针刺、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视为刺激疗法的一个延续群体,称为针刺相关技术。从手法上来说,现在常用的针刺相关技术包括手捻针、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3种。其中,手捻针是针刺疗法的基础;电针又比手捻针可以更精确地加以调节刺激强度;经皮穴位电刺激的效果并不亚于电针,且更安全。所以自从2001年以来,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的应用已经超过电针。

针刺麻醉的定义与优势

因为针刺麻醉可以减轻手术引起的疼痛和手术后痛(POP),所以又被称为“针刺镇痛”。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和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证实: 针刺镇痛能明显缓解疼痛。后来,我们将联合针刺麻醉技术与给予麻醉药相结合,形成针刺辅助麻醉技术。该技术与单纯的药物麻醉相比更具有应用的优势: 

(1)在术前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焦虑;

(2)适度降低麻醉药用量,减轻其不良反应;

(3)可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等,适用于开放式心脏手术和唤醒式开颅手术等复杂术式。从时间上看也适用于患者的围术期全程:术前给予针刺麻醉,可以减轻患者焦虑, 舒缓疼痛效应;术中持续进行针刺镇痛,可以节省麻醉药物的使用,减少不良反应;术后给予, 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痛和术后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发生。

针刺麻醉的机制探讨

研究证实,针刺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存在于神经纤维中传递的电信号、神经通路和神经化学物质等3个层次,而且高频电刺激与低频电刺激形成镇痛所经历的信号传递通路和神经化学原理都不尽相同。针刺麻醉涉及的神经化学成分既有阿片成分, 也有非阿片成分,而不同刺激频率的针刺麻醉造成的脑内阿片成分的变化也不同:2 Hz可以促进脑啡肽的释放,而100 Hz则促进强啡肽的释放。通过实验,我们发现2 Hz的电刺激可以使人和大鼠脑脊液中脑啡肽和内啡肽含量上升,而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内啡肽抗体可以选择性阻断2 Hz的电针镇痛;同样,如果而给予强啡肽抗体,可以有效阻断1 0 0 Hz的电针镇痛。这些都可以证实,两种频率产生的镇痛疗效是通过不同机制实现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连续4小时的电针刺激可以促进抗阿片物质胆囊收缩素(CCK) 的生成和释放,并激活CCK通路,从而产生强有力的抗阿片作用,引发针刺镇痛耐受。

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

针刺相关技术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疼痛,但不同频率的电刺激所带来的效果也不同, 如带状疱疹后疼痛,2 Hz的效果要优于100 Hz;而对于卒中后肌痉挛的患者来说,100 Hz的电刺激则更有效,而对于海洛因戒断症状+渴求欲的治疗来说,2 Hz 要优于100 Hz。但实际上,通过人体观察,这两个频率的经皮穴位电刺激都可以使阿片戒断症状降低60 %,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来源于: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编辑:赵 彤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