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镇斋之宝31:宋定窑黄釉缠枝莲瓣纹梅瓶

 新用户28816060 2022-09-17 发布于北京

定窑为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烧造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川村一带,因在唐、宋时期这一带属定州,按照我国古窑址以州定名的惯例,将曲阳境内烧造瓷器的窑场称之为定窑。定窑创烧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延续至金、元时期。前后历经四朝,长达750多年的历史(公元618-1368年)。因其在北宋时期一度为宫廷的官府烧造过瓷器,被后人列为五大名窑之一。定窑釉色较为丰富,有乳白色、象牙白色、红色、紫色、酱紫色、黑色、绿色,同时也被称为白定、红定、紫定、黑定、绿定。

黄釉是除白釉之外,我国古瓷烧制最早且最为成功的颜色釉之一。

黄釉在唐朝的三彩陶中已经烧制得很成熟,然而在瓷器上烧成的黄釉,应该首推定窑。定窑黄釉以铁为原料,黄色发色准确、釉质透明。从窑址瓷片看,为素烧之后施黄釉两次烧成。图录中黄釉刻花菊纹盏(口径11.4厘米)为五代时期制品,呈浅斗笠形,盏口呈唇口状,为明显的五代特征。刻花菊文,黄釉厚而透明,有微小的开片。盏外壁可见修胎留下的旋文,胎白,颗粒相对较北宋为粗,圈足内施釉,见下图。

五代 黄釉菊纹盏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川村,始烧于唐代中期,兴盛于宋金时期,衰落于元代。唐代定窑创烧之初的产品即主要为粗胎黄釉瓷,造型有碗、盘、壶、瓶等。胎色灰白,胎质粗而坚致,内含大量杂质,有的器物胎釉间敷有一层白色化妆土。釉质也较粗,施釉不均匀,呈色不稳定,腹下半部及底无釉,开片明显。装饰简单,多是素面,个别装饰席纹和戳点纹。北宋初期,定窑除了烧造其标志性代表产品白瓷外,也烧造有黄釉产品。造型主要为瓶、罐类器物,胎色洁白,胎质细腻,胎体稍显厚重。釉面光洁润泽,有细小开片,底足无釉。流行装饰刻划波浪纹。

有关宋代定窑黄釉器的著述,仅见穆青先生《定瓷艺术》谈到定州博物馆藏的出土于定州宋代塔基地宫的黄釉鹦鹉和盖罐。在近期由河北省文物局主办的“河北民间藏瓷展”上展出一件北宋定窑黄釉盘是除馆藏器之外的有一实物标本。该器物口径24.2厘米,器高4.3厘米,唇口浅圈足,足外径12厘 米。正烧,除圈足底漏胎外盘内外同施低温黄釉,釉面有俗称苍蝇翅般开片,盘外壁隐约有数处绿釉苔点,圈足底漏胎处显现粉白色胎骨。应与定州博物馆藏两件黄 釉器同一窑口同时代所烧。穆青先生著述谈到定州宋代塔基地宫的黄釉鹦鹉、盖罐和绿釉划花水波纹小净瓶的窑属问题时称:“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 点……认定为辽代产品: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几件造型精美,制作水平极高,处处显示出名窑风范,造型上与典型的辽三彩差异较大,而盖罐和净瓶肩部凸起的双弦纹 又与定窑白釉瓶、罐肩部弦纹的手法完全相同,因此认为是定窑产品”。作者倾向于定州塔基地宫出土的黄釉鹦鹉、盖罐和黄釉盘为宋代定窑低温黄釉器,因其极罕见显得弥足珍贵。

北宋定窑黄釉鹦鹉壶

北宋定窑黄釉划花盖罐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静志寺塔基出土,通高9.7厘米,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宋代定窑刻划花大梅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请看我的镇斋之宝31:宋定窑黄釉缠枝莲瓣纹梅瓶的照片!

该藏品高280mm,顶部喇叭口外径38.2mm,颈部外径23.3.mm,腹外径135mm, 底足外径73.6mm,通体白胎外施透明度高的黄釉,有浓有淡,过渡自然,釉呈透明度高的玻璃质黄釉、釉色金黄,雍容富贵,积釉处略深,底足有近一圈没有施釉,以六点支烧。釉面温润,宝光内敛,强光下不时闪现七彩的蛤蜊光,经过近千年的演变,由于胎釉的结合不是很完美,产生深浅不一的开片,显得流光溢彩,沧桑古拙,胎体轻薄坚实,器型优美挺拔,符合宋代梅瓶的造型,肩部的覆莲纹,腹部的缠枝莲纹,胫部的莲瓣的刀法娴熟,线条流畅,让人赏心悦目,是一件弥足珍贵的宋定窑黄釉梅瓶收藏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收藏界的立场,也不代表收藏界的价值判断。

本文为金陵古韵斋原创作品。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