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为古之“天时”?

 学齐宜荷 2022-09-17 发布于内蒙古




✍我们的先民,十分重视时间,特别是与农事有关的天时,古籍中记载特多。其实,古人的“天时”,是指一年四季包括风、雨、雷、电等直接关系农事活动的自然现象,古人认为这些是上天主宰的,所以称为“天时”。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荀子》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韩非子》云:“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

▶《齐民要术》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农书》有:“力不失时,则食不困。……故知时为上,知土次之。”

▶《说文解字》云:“时,四时也。”

✍这些典籍中所谓“时”“天时”,实际是指关系农事成败的气候。“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在殷墟甲骨文中,已出现春夏秋冬四字。

✍春字字形像枝木条达的形状;夏字字形一像草木繁茂之状,一像蝉形,蝉是夏虫,被认为是夏的象征;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正是收获之时;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这四个字,都与农业有关。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季节、时令都同农事密切相关。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张闻玉 读书笔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