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取得成功的人,都是会用小人的高手。

 昵称6rk1mY4W 2022-09-18 发布于辽宁

前言:

小人,未必不可用。小人,与敌人不同,他对自己不会产生直接的威胁,但却总是会让自己觉得不舒服。有时候,他们甚至愿意与自己唱反调。打不得,骂不得,又对自己没有多大的帮助,似乎小人对自己是百害而无一用。其实不然,小人,未必不可用。其实大凡取得大成绩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正文:

刘邦击败项羽夺得天下后,这个昔日的草民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汉朝的开国之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更何况是为自己开疆扩土的有功之臣。刘邦是意气中人,肯定不能亏了兄弟们,一个字:赏!所以刘邦登基后,马上开始封赏那些有功之臣,一下子就封赏了二十多人。但天下初定,皇帝家余粮也不多,赏了二十多人后,刘邦手头有点紧了。其他还没有被封赏的人,每日到刘邦这里争功,但都没有得到刘邦的首肯。

一次刘邦在宫中行走,看见有一些大臣聚在一起聊天。刘邦问左右:他们在谈什么呢?此时已经被封为留侯的张良说:“陛下您不知道吗?他们在准备谋反啊!”刘邦听后觉得此话不能做真,反驳说:“天下刚刚才安定下来,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呢?”张良说:“陛下您布衣起家,靠着这些人而夺得天下。现在陛下贵为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您的老部下,而很多曾与您结怨的人都被您给杀了。现在以军功来进行封赏,而已经没有什么可让陛下来封赏的。这些人担心不能受到封赏,又担心曾经有过失而被杀,所以他们才聚在一起谋反啊。”

新皇帝面对老问题:如何封赏开国之臣。作为刘邦来讲,自己刚刚得到天下,当然希望封赏所有的有功之人。但封赏人是要银子、要地、要人的,而刘邦这个皇帝才刚刚登基,先前封赏已经把这些用得差不多了。说一万遍沐浴皇恩,不如一句封妻荫子,人家提着脑袋跟着刘邦闹革命,无非也是图个富贵。如果不封赏他们,会让他们误会刘邦卸磨杀驴。再如果有人这个时候挑唆大家,刘邦真要杀驴,那大臣说不定还真的会造反。赏,已经赏无可赏;不赏,可能会引发一场政变。刘邦这个新皇帝,面临一次大危机,好在,他的身边有张良。不用怕,有事问张良。张良给刘邦出了什么主意?

刘邦听了张良的话后,忙问:“那该如何解决呢?”张良说:“请陛下赶紧封赏雍齿。”

这不还是要封赏嘛,如果就是封赏别人谁都会,这就是所谓的张良计?简直就是撤墙梯嘛!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那么多东西封赏群臣嘛,就算封赏了维齿又如何?其他的臣子依然没有得到封赏,他们不一样还是有因多心而谋反的危险吗?而且他雍齿还是刘邦的老乡,算是最早一批跟刘邦打天下的老臣子了,封赏他和封赏萧何他们不都一样,为什么这个时候聪明的张良提议说要赏赐雍齿呢?

要说张良为什么提议刘邦封赏雍齿,首先要说说这个雍齿。雍齿是刘邦的老乡不假,但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个雍齿是刘邦最憎恨的人。这个雍齿,曾多次侮辱刘邦,刘邦几次想杀他,但因为他功劳多,所以没忍心杀他。既然刘邦最憎恨雍齿,张良为什么还提议封赏雍齿呢?

刘邦当时也没想明白,于是就问张良原因。张良答说:“群臣看到陛下如此讨厌的雍齿都能受封赏,那么大家也就心安了。”

于是刘邦赶紧在宫中设宴款待群臣,并当众封雍齿为什方侯,同时大声嚷嚷着催促丞相、御史大夫赶快论功行赏。这下群臣高兴了,都说:雍齿尚且能封侯,我们还担心什么啊,很快就会封赏我们了。

现在,你知道张良为什么提议封赏雍齿了吗?因为张良要把雍齿树立成榜样,借此来缓和其他大臣对刘邦迟迟不封赏他们的猜疑。最为刘邦痛恨的雍齿尚且能得到封赏,其他人自然也会得到封赏,这是秃子脑袋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大家不再猜疑,心也就安了,心安则人安,也就不会再有谋反的心思了。但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随便封赏哪个刘邦痛恨的人都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当然不是。其实张良之所以提议封赏雍齿,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前面讲到了,刘邦很痛恨雍齿,但却迟迟没有杀了他,为什么?因为雍齿有功劳。因有功而能免于被杀,可见这个功劳不是一般的多,不是一般的高。雍齿因为劳多功高,所以先于其他大臣获得封赏,这样别人会不会嫉妒心很盛?即便是有,也不是大面积的,因为大家知道现在是论功行赏。人家功高,先于自己受封赏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个大臣们还是能理解的。但如果刘邦封赏一个没有什么功劳的敌人,大家心里能平衡吗?当然不平,人不患贫而患不均,所谓不均就是不公平。不公平的事情大家都不会接受,如果不接受心是不是会更不安?这个皇帝不能论功行赏,而是该赏的不赏,不该封的却封了,跟着这样的皇帝还有前途吗?前途都没有了,心还会安吗?心不安人如何能安?人一不安分起来,谋反推倒这个皇帝自己坐的思想会不会萌芽?这个萌芽一发出来,刘邦的危险就在眼前了。可见,张良推荐刘邦封赏雍齿是大智慧,不是随便说的。

刘邦曾多次被雍齿侮辱,雍齿可算是刘邦的小人了。但在下属军心不稳的危难面前,刘邦利用雍齿化解了危机,可见:小人,未必不可用。小人,与敌人不同,他对自己不会产生直接的威胁,但却总是会让自己觉得不舒服。有时候,他们甚至愿意与自己唱反调。打不得,骂不得,又对自己没有多大的帮助,似乎小人对自己是百害而无一用。其实不然,小人,未必不可用。其实大凡取得大成绩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刘备和李自成也明白。

刘备采用法正的建议攻打益州牧刘璋。当时刘璋手下有个叫许靖的人想主动投降,因为被察觉而没有成功。后来刘璋自己投降了,刘备就不怎么看得上这个许靖,认为他没有什么实才(连投降都干不成,这才干是不怎么着)。可法正却对刘备说:许靖这人虽然没有什么实才,但却很有虚名。现在主公开始创大业,正是用人之时,天下之人不能——去游说。可这位许靖却有虚名,天下很多人都知道他。如果主公对他不加以礼待,天下人一定会认为您不重视人才啊。刘备觉得有理,于是开始优待许靖,天下很多名人志士都因此纷纷投奔刘备。刘备是在用许靖的被重用,来安稳天下其他人。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在众人的簇拥下由德胜门进城,明王朝的首都沦陷了。在李自成一行进宫时,明朝最后一个太子朱慈娘伏地不起,在那里迎接李自成。李自成命人扶起。后不久又搜得崇祯的其他两个儿子永王、定王。李自成安慰他们道:今日即同我子,不失富贵!李自成为什么不杀他们,还要将他们当儿子对待,保他们富贵荣华?因为李自成需要有更多的人帮他,尤其是帮他治理国家,因为他只会打仗对国家治理可是一窍不通,所以他需要笼络前朝旧臣。李自成不杀太子,是向这些明朝群臣说:前朝太子都投降于我了,你们其他人还守护大明个什么劲?前朝太子我都容下,难道你们这些前朝旧臣我就容不得吗?事实证明,李自成这样做没有错。明朝在京的官员们衣冠介冑,叛降如云,官员争先恐后地前往大顺政权吏政府报名请求录用。

该杀的人不杀,刘邦做到了,刘备做到了,李自成做到了,汉光武帝刘秀也做到了。汉光武帝时,有个叫王郎的人想造反,结果事败被刘秀给杀了。在搜查王郎的府邸时候,获得了大批王郎的部下与王郎暗中勾结谋划造反的书信。这些部下居然想卖主求荣,不能不说是小人吧?该杀吧?可刘秀却不杀,他甚至连信都没有看,把所有的将领召集来,当众将这些信烧掉了,以此来表明自己对此事不予追究,来安抚这些叛降的心。

汉光武帝刘秀,不仅懂得用该杀之人不杀的方法安人,他还深谙用自己的行为来安稳人心。西汉末年有一支农民起义军,叫铜马军。刘秀把他们打败了,并使铜马军投降了。虽然刘秀封原铜马军的首领为列侯,可其他降兵心里还是不安。刘秀于是自己一个人骑马到铜马军的营中缓步巡视。这下降兵心安了,刘秀把自己当自己人,才会不带卫兵,一人轻骑来营巡视,这可直是推赤心入我等腹中。于是这些降兵成为刘秀的一支可依赖的部队。

和刘秀一样,曹操也遇到过书信门。当年官渡之战,曹操扫除了北方最强劲的对手袁绍,统一了北方。在从袁绍处缴获的战利品中找到了书信一束,都是许都和军中的一些人与袁绍暗通之书信。当时有人建议曹操,对照书信一一点名,然后把这些人抓起来而后杀了。但曹操却没有看信,而是当着众人的面把信全部都给烧了,而且事后这个事情连提都没提。

其实刘秀和曹操,得知有人背叛过自己,却把他们背叛的证据书信都给烧了,这很好理解。因为他们面临的情况都是大面积的背叛,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大部分人都背叛。如果把这些人都给杀了,那整个国家或军队还如何运转?
毕竟组织的运转要靠这些人。但是不是有人背叛,不理会他们就是安人了?当然不是。如果对所有背叛都不给予理会,只会让背叛的人更加倡狂。

那刘秀和曹操为何不理会这些背叛之人呢?因为这些人并不是真的背叛,只不过一时摇摆不定而已,这些人还是可以争取过来为自己效力的。例如,曹操看到书信后,就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当时袁绍的兵马是曹操的十倍之多,因此,曹操这边有部下心里担心打败仗而私通袁绍,无非是想给自己留条后路而已。这是人之常情,曹操也是因此才能容下这些反叛之人,并极力争取他们。为了争取他们,他就要让这些人心安,所以才有了烧书信的举动。

比烧书信更聪明的一点,刘秀和曹操都没有去看信,也没有把这些通信之人记录在案。既然已经想不追究他们了,就不要去记住这些人,因为这些人知道你还记得他们,记得这些信,就总会心里有根刺。说不定自己吓自己,总以为你要收拾他们,在这种担心下,想心安都不可能。

刘秀是枭雄,曹操在后世的评价中也是负面居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世时取得成功。尤其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舆论的角度他是窃国者,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但即便是如此糟糕的舆论环境中,曹操在三国之中却是笼络天下英雄最多的人,手下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是好手如云。能号令天下英雄,这与曹操高超的政治手腕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他善于对待小人,以向天下英雄传达非常正面的资讯。

深入解析
每个人有很多的关系要处理,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这些人际关系的处理其实就是一个安抚的过程。所谓安抚,就是让别人在面对自己时不要太激动,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进而产生对抗。

安人之道,首先在于平心。人心不平万事不平,要人心平首先要去分析人心这杆天平的两端都是什么?天下万事,无非两样:欲望和所得。抓住了这两样,才能真正掌握平衡之道。例如,刘邦封赏雍齿、刘备重用许靖,都是为了让其他人觉得他们的欲望还有机会被满足。刘邦不赏赐雍齿不是错,因为雍齿是刘邦最痛恨的人;刘备不重用许靖也没问题,因为许靖没有才干。但这不是对与错的辩论会,而是关系到刘邦是否赏罚公平、刘备是否重用人才的大问题。因此,即便心有不甘,这两位也如此做了,就是为了让其他的人气更顺一些。这几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何面对小人,将决定别人如何看你。

人心平了,还要让人气顺。很多时候矛盾不在于事情的对错,而在于这口气我咽不下。因此,要引导对方把这口气顺畅地吐出来。接下来就是要给面子了。人争一张脸,你不给别人面子,别人也不给你面子。刘秀和曹操经历的背叛书信门,为什么不继续追究下去?为的就是给别人留面子。刘秀为什么不带侍卫一人检阅刚刚受降的部队?就是为了给这支部队面子-我相信你们!面子是别人给的,没有人会反感给自己面子的人。所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首先考虑到对方的情绪感受,否则就很容易产生对抗。从这里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顺气、平心、给面子,这是拥有一个良好人际关系的七字箴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