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在拍摄的图像最终命运会怎样?

 徐汇老寿oykxhg 2022-09-18 发布于上海

    前两天在视频号上发了一段小视频,是讲中介朋友刘帅在处理别人出售的房产时捡到了一些家人扔掉的旧相机,作为摄影人颇有感慨,同样不少同好浏览后也都为此感叹。

 那么相机是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的玩物还是工具,暂且不去评论,对于后人来说因为没有这份爱好或技能(现在也无需这份技能),这些器材就成了垃圾。

 那么摄影爱好者曾经苦苦追求拍摄的那些自以为是经典之作的图像最终的命运会如何?这就是我在视频最后说的问题,因为一段视频肯定容纳不了这些内容,于是还是写成一篇文章与大家探讨。

 我们先看一下网上的这段消息:2009年,法国人托马斯·苏文(Thomas Sauvin)在北京北五环的一个垃圾场里发现了“金矿”,10年来,他在这里回收了100多万张被废弃的底片,这些底片全部来自1985年到2005年间的北京普通人家,勾勒出改革开放后的时代巨变。

  时至今日,苏文“看了一遍又一遍、处理、编号并编辑”了其中的80万张。这些被丢弃的记忆被逐渐还原,苏文将之命名为《北京银矿》。

  这些被整理出来的内容到世界多地展览,并有了出版物,重新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也就是说普通人在搬家过程中,把这些曾经拍摄的照片随意地当作垃圾扔掉了。这是普通人家庭中留存照片的命运,那么那些拍得比较好的摄影师留下的照片的命运呢?

薇薇安·迈尔

  我们来看另一则信息,那就是薇薇安·迈尔:2007年冬天,约翰·马卢夫在拍卖行拍到一箱底片,他那时候正需要一些芝加哥的历史图片资料,拍卖行告知他摄影师叫薇薇安·迈尔,在网上搜索不到任何关于她的信息,于是他将底片冲出来发到互联网,建立了她的博客。

  薇薇安·迈尔开始在互联网上为人们熟知,请注意这条消息的背景,发布者是从拍卖行拍到了一箱底片,而这箱底片是别人准备扔掉的保姆遗物。如果像大陆没有事无巨细都可以进拍卖行这回事,薇薇安·迈尔的作品也不够优秀的话,那薇薇安·迈尔就永远不为人所知。

南京路上王开照相馆

  另外我们来看看正规照相馆留存的照片会怎样?先看一则关于上海有名的照相馆的信息,王开照相馆的内容:2006年的一场因水龙头破裂的“水灾”,使原来存放在仓库内大量的明星照片才重见天日。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只尘封40年的旧纸箱,打开纸箱,一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珍贵老照片赫然映入眼帘……。

胡蝶

  显然这是因为早年的照相馆都会把一些拍的比较好的人像照片放置在橱窗里,以招揽顾客,在一批批更换中,部分的内容就移至仓库才得以保存,如果是小一点的照相馆没法成为百年老店,那就不可能会这样的存货了。

  南京东路靠近四川中路的上海美术照相馆

  中间的就是沈石蒂

  再看另一位在上海开设过照相馆的犹太人沈石蒂的信息:2011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在以色列访问,知道了沈石蒂这样一位曾经在上海开设过照相馆的摄影师,并联系上了他的家人,找到了和他收藏的两万多张上海老照片。

  这段消息发表后,一部分老照片居然还在上海找到了主人,我们不清楚当初沈石蒂出于什么目的不惜旅途的辛苦,把这部分照片带到国外。也许是他觉得可以作为今后重操旧业做广告,同时也偏爱这些自己曾经的作品,当然前提是他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比较幸运的是他的后人懂得这些照片的留存的意义,给予了妥善保存。

  上述信息让我们看到作为较为正规的照相馆还是能够将原来拍摄部分经典的内容保存下来,但是不知名的摄影爱好者,甚至于是家庭普通的生活记录留存的可能性就很小。

  有一点我们可以发现,前面所说的这些照片大多数是已经制作成照片或留存的胶片,它的读取方式相对比较简单,你只要有光就可以看到它的图像内容,然后可以用专业或不专业的眼光来判断是否用价值,要求低一点话起码会引起大部分人的好奇心,来翻翻看看曾经的世界。

  而我们现在自从有了数码相机,大家都在不停的制作出海量的图像甚至于视频图像,这部分内容的拍摄者不乏有对图像质量要求很高的摄影师,他们用平常人几倍的努力来完成每一次的拍摄(耗费巨大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但是除了极少数的作品曾经被采用过(即使没有被正规渠道使用过,起码也会自己制作相册或印制出来悬挂欣赏),但大部分都仅仅是存在电脑的硬盘里。

  我们都曾经唯恐这些辛苦拍摄的内容丢失而不停的采用各种方式储存,把已经彩扩的照片扫描成电子档案(我曾经为一个家庭2000多张照片扫描存入光盘),把硬盘里的电子文档刻成光盘,结果发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停的在淘汰现有的电子器件,现在可以发现手中的光盘居然也不牢靠了,因为那些读取这些光盘的光盘驱动器都被淘汰了,于是赶紧再次挪窝到硬盘中(各种移动硬盘或高质量的存储硬盘),这是否就此牢靠了?也未必,因为科技的发展远远超过了现今人类可以预计的速度。

  于是我们原来有那份拍点社会纪实照片留给三十年后的人看看的情怀变得有点扑朔迷离,因为三十年后自己的家人会有兴趣来看看你曾经拍摄的照片吗?会在一次次的搬家中像垃圾一样把这些硬盘扔掉吗?而这些电子垃圾被人捡到后的命运可能比薇薇安·迈尔那几大箱的底片的命运更惨,因为它不具备直接用光来读取的便捷性,那时候读取硬盘的方式还能兼容吗?如果你设置过密码,那基本上不会有人来试图破译密码读取这些内容(他有这份能力肯定会做容易来钱的东西)。

  我们曾经设想现在写的这些内容或许会在今后几十年被人翻出来回味一番,其实这也是做梦而已,看看现在的互联网平台,好像你要找几十年前的东西都不难,但某些平台说倒就倒了,曾经的网易相册就是一则通知让你把原来的照片转存,因为要关掉了,而某浪上有些人因为一段时间不更新,直接账号都停掉了,再则你如果一不留神踩到狗屎,小则404,大则遇到封号,那写了十多年的内容就直接穿过互联网的网底沉入虚拟世界的海底了。再说了那些平台能做百年老店吗?

  曾经做过展览的部分照片

   部分曾经的展示现场

  不惜工本的制作出值得留存的图像

  让照片用到真正的用途中

  看到这里,应该会有不少人感到气馁,就此放弃拍摄,其实大可不必,只要你觉得你的作品足够优秀,那完全可以做成出版物(哪怕是自己编辑成册),这样留存的机会就有了,起码今后的几十年还有人可以在垃圾堆里翻到,因此最近又有新的出版计划,期待会有新的作品呈现给大家。

 我曾经追随大师们的足迹,企图让几十年后人们翻出来看看的作品:#老寿眼中的上海#街拍#老寿眼中的上海#街拍延庆路#老寿眼中的上海#风和日丽我们扫街去。还有我的那些摄影器材:我常用什么镜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