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世的文臣:大器晚成,手段极硬,结怨无数,最终却功成身退

 智汇百川 2022-09-18 发布于河北


文章图片1

(明世宗朱厚熜 画像)

朱厚熜很生气,因为他最近收到了很多的举报信。

而这些举报信,基本上清一色都是举报内阁首辅张璁的。

不过皇帝虽然很生气,但皇帝十分理解张璁。

这位张大人,脾气不好,是个刺头,当了首辅之后一直在搞改革。

改革土地制度,得罪权贵。

改革科举制度,得罪百官。

改革社会民生,得罪老百姓。

改革宫廷收支,得罪宫女太监。

得了,改了一圈,有没有成果先不说,把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可以说是得罪了个遍了。

其实,皇帝对这些事儿是门清儿的。

皇帝很烦皇亲国戚,这些权贵们霸占,兼并老百姓的土地,实在是国之大患,但问题在于,皇亲国戚是自己皇权的组成部分,皇帝不能直接收拾他们,二来毕竟都是亲戚,皇帝也拉不下来脸,所以他需要首辅张璁来整治这些权贵。

皇帝连皇亲国戚都烦,当然也烦这些在朝堂上结党营私的大臣们。

六部的尚书和侍郎们不务正业,本职工作干得马马虎虎,却都想要削尖了脑袋往内阁钻。

三法司频频积压案件,却在攻击同僚,弹劾大臣的问题上忙得不亦乐乎。

文章图片2

(科举)

科举考试那就更别提了,徇私舞弊横行,考生们靠贿赂,靠关系,靠背景,靠人脉,就是不靠自己的真本事。

朱厚熜对一部分大臣可以说是极为厌烦,乃至于恨得牙痒痒,但他绝不敢贸然的制裁大臣,因为在大明王朝的环境中,皇权,皇帝,虽然是至高无上的,但高处不胜寒,皇帝同样是孤立的。

他搞不清楚大臣们谁跟谁之间是同盟,他也不了解哪些部门之间有联系,皇帝不想因为收拾某一个大臣牵一发而动全身,到时候捅了马蜂窝,大臣们都站到一起,组团来对付自己,真要到那一步,那可就不好办了。

不过皇帝毕竟是皇帝,不好办也不能就不办了,自己办不了,可以让张璁来办。

你是首辅,我给你权力就是让你替我来收拾这些大臣的。

正如《君主论》中说:君主应当把引发非难的事情委诸他人执行,而把施恩布惠的事情留给自己。

好人我朱厚熜来当,坏人你张璁来当,好事我朱厚熜来干,坏事你张璁来干。

我这个幕后黑手,永远都不会露出马脚,而到时候被批倒,批臭的人,只会是你张璁。

只不过,有些在黑暗中前行的人总会有被正名的一天,而你张璁,要永远背负上这些恶名。

文章图片3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画像)

说到《君主论》这本书,其实很有意思。

《君主论》的作者,是意大利文学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而市面上最为流行,最为被人们推崇的君主论版本,是拿破仑批注的版本。

有趣的是,尼可罗·马基亚维利和拿破仑其实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我们今天所阅读到的版本,就像拿破仑一直在对着尼可罗·马基亚维利的视频发弹幕一样,两个一肚子坏水的阴谋家以这样的形式,实现了隔空对话。

现在,一顿子的坏水的朱厚熜受到了诸多弹劾张璁的奏疏,皇帝想也没想,就把张璁给辞退了。

这当然必然的,因为替皇帝背锅也是首辅张璁的工作职责。

不过,朱厚熜毕竟对张璁还是有真情实感的。

皇帝永远忘不了自己在大礼仪之争时被群臣围攻,而人微言轻的张璁不顾大臣们的威胁,第一个站了出来替自己说话的场景。

感动啊,真是相当感动。

所以,朱厚熜对张璁的态度是,反复辞退,然后反复任用。

嘉靖八年,张璁任内阁首辅,两年之后,辞退处理。

不到一年,张璁复任内阁首辅,嘉靖十一年又被辞退。

一年之后,张璁再次任内阁首辅,到嘉靖十四年终于彻底的退了下来。

文章图片4

(张璁)

在嘉靖十四年,即公元1535年的春天,那时节即便他想要再干首辅,他的身体也实在是支撑不住了。

人到中老年才入仕为官的张璁现在老的已经不能再老了,他实在干不动了。

老了,就变迟钝了。

变得迟钝,免得麻木,变得不再适应这个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朝堂。

不过对张璁来说,这风风雨雨的一生,他也体验的差不多了。

于是这一次,他郑重的向朱厚熜交上了自己的辞职申请,并且表示,皇帝,我这一次辞职,恐怕就是一去不返,再也回不来了。

看着张璁已经衰老到一定程度的身躯,朱厚熜没来由的感到一阵心酸。

说他心疼这位一直替他兢兢业业办事儿的大臣,那是肯定的,但更多的原因则是,朱厚熜突然感觉到了时间的流速是如此之快,生命的衰老是如此的残酷。

张璁已经老了,而自己仍然年轻,但自己也会无可避免的走向衰老。

是啊,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没有人会永远年轻,但总有人正年轻。

《国史传》:“以疾乞归,上累谕固留,为之亲制药饵。”

无限感慨和悲伤的朱厚熜没有同意张璁的辞职申请,但却贴心地为他亲自配了一些强健身体的药物,希望他能保重身体,再陪自己走一段路。

毕竟,你不仅仅是我的臣子,你还是我最初的朋友。

可张璁不争气的身体还是辜负了皇帝的好意,带病坚持工作的张璁居然没两天就昏倒在了朝房之中。

文章图片5

(朝房)

挺不住了,实在是挺不住了。

皇帝一看,不能勉强了,就算想要彻底地榨干张璁,也不能让人家玩命啊,于是只好放张璁回家休养身体。

张璁走了。

果然,他再也没有回来。

历史上没有记载这对君臣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既然没有记载,那作者就不能胡说,不能信口开河。

不过按照明王朝的规矩,大臣告退,是要低头倒着走的。

所以两个人大概率没有对视过,张璁看到的是地板砖,而朱厚熜看到的是张璁的身影,看到他慢慢地弓着腰退出去,看着他轻轻的离开这片天地。

而直到这时,朱厚熜才发现,自己对张璁,居然莫名其妙地生出了一种奇妙的尊重。

他发觉相比之下,杨廷和和杨一清太一般了,其实张璁才是真正的高手,深藏不露的高手。

他当过愣头青,被打压过,他当过替罪羊,成为了皇帝的劳动机器,他一生起伏不定,一会上台,一会又下台,他结怨无数,但却从来没有人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扳倒他,他已经和明王朝的政治融为了一体。

当夏天来临的时候,你感受不到夏天,但夏天却在无形之间让温暖包裹你的全身,当冬天来临的时候,你也感受不到冬天,但冬天却在无形之间,让水变成了冰。

朱厚熜一直认为张璁是平凡的,但扪心自问,这个世界真正能做到“平凡”的,又能有几个人呢?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一代名臣张璁病逝于温州,时年六十五岁。

老实说,在嘉靖年间的名臣中,张璁的知名度,并不算太高,尤其他还一度为了避免自己名字里的“璁”字和皇帝名字里的“熜”字犯冲,所以皇帝还给他改了一个张孚敬的名讳。

并且,由于张璁在替皇帝办事儿的过程中得罪了太多的人,导致他的风评一直不是很好,但风评不好,不代表他就是真的不好。

除去工作之外,张璁私下里过得十分简单,犹如一介寒儒,居朝十载,不进一内臣,不容一私谒,不滥荫一子侄。

生活简单,不贪赃枉法,不搞裙带关系,不玩阴的,也从来不让亲戚朋友们沾他的光。

看来,拥有这样简单干净的履历的人,他的一生是坦荡的。

文章图片6

(夏言 画像)

接替张璁工作的,是一个叫做夏言的人。

夏言,字公瑾,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人。

这位同志,出生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

之前作者说过,明朝有着极为严苛的户籍制度,祖辈父辈是什么籍,出生便是什么籍。

而夏言的家庭,是军籍。

这也就是说,无论夏言乐意不乐意,长大之后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去当兵。

不过朝廷也并非都是这么的不人性化,所以在军籍制度上,又另有一条规定:

《明史》:户有军籍,必仕至兵部尚书始得除。

在当兵之前,如果你入仕为官,做到了兵部尚书这个级别,就可以脱离军籍,不用去当大头兵了。

不过,虽然说是特例,但如果想要达到这个要求,也是特难。

兵部尚书,正二品大员,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

不夏言的父亲夏鼎似乎对自己的儿子很有自信,时常鼓励儿子,告诉儿子做官是没问题的,做到尚书也是没有问题的,只要你努力,必然能实现你的想法。

年轻的夏言十分迷茫,像所有即将步入到大明官场的人们一样迷茫。

但他不知道,人之所以会迷茫,是因为迷茫就像一场迷雾,而迷雾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那些无法坚持到底的人退却,使他们不能拨开迷雾,见证迷雾之后的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