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绍兴中考作文分析及例文

 词语寄居者 2022-09-18 发布于浙江

思维迭代,扬帆而进
——2022绍兴中考作文分析及例文
【前言】

作文能力的核心是扎根于语言表达的思维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向深水区推进,作文试题命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灵活性、实践性和情境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与日俱增,可以说,没有思维作为底子作文只能浮于表面。如果说作文题目是一个坚果,那么思维迭代就能助你得到打开它的工具。

【真题回放】

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60分)

来自热线88643111:越城区孙端街道的上亭路上有棵香樟树,因树干大幅度弯曲,呈“歪脖子”状,“这棵行道树造成的伤害可不少,一些司机停车时没有留意到它,结果车尾撞上'歪脖子’。”近日,上亭路上的一些商家打来电话,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处理这棵行道树,别让车主再“中招”。

记者随后采访了各方人士。在路边开店20 多年、看着香樟树长大的谈师傅表示,希望移走这棵树保留车位;附近的卢师傅在树上挂了塑料袋,写了“小心停车”;街道办接到市民反映后,采取了临时警示措施并研究后续处理方案;园林专家表示,如果用扶正的方法,树木会面临死亡危险……

 (《绍兴晚报·热线通》2022.5.16)

任务一:以“热线通”内容为素材,结合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可立足现在,也可回望过去,亦可设想未来;可用树的视角,也可用谈师傅等人的视角,亦可用其他视角。

任务二:这棵树的境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生活中有类似的现象吗?你如何看待?把你的联想与思考写成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1)任选其一写作。(2)题目自拟。(3)不少于 600 字。(4)不出现透露作者身份的信息。

【文题辨析】

初读这道作文题让人感到焦虑,一是给定的材料内容过多,有二百多字,难以抓住核心词;二是没有明确的立意指向,一下子找不到作文的定位。

这道的作文题反映了新课标“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的命题要求。这个情境来自于《绍兴晚报》的热线,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有真实的事件和人物,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问题也非常棘手,樟树因为“歪脖”造成对安全和财产的危害,如何处理解决呢?记者收集到各方意见,一种主张移树,一种是悬挂警示语,一种是要进一步具体研究,还有就是园林专家认为扶正有危险。

命题者以这种真实情境来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考查当然指向于思维力的深浅。思维浅的学生可能仅仅是赞同材料中的某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及其余。比如赞同谭师傅希望移走这棵树的做法。但这样的立意指向只是对材料内容的简单扩写或填充,作文得分可想而知。

那么如何将简单思维、表层思维迭代为深刻思维呢?我常常把作文题目中的材料比作一个椰子,没有合适的工具单凭肉手是难以打开的。同样,面对复杂的材料,我们也需要趁手的思维工具。我们可以试着用以下几种思维打开。

一是问一问“是什么”,这是本质思维。这种思维是透过现象的表层,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显然,这材料中的矛盾指向于“是否移走这棵树”,因为扶正不可能,不移走势必造成以后的“伤害”。那么这种讨论的实质是什么呢?当然是树的自由生长和人的利益诉求之间的矛盾。如果站在树的立场,那么保持树的原状,铲除车位,用围栏围住樟树,不失为解决之法。如果站在人的立场,那么移走树木确实是符合人们利益的。前者可以称之为环保主义者,后者可以称之为人类中心主义者。这样看来,何去何从自有深度。

二是问一问“为什么”,这是因果思维。这种思维从事情的结果出发,追溯原因,探究根源。材料中的肇事者似乎是“歪脖”樟树,但是追究起原因来,是否有司机“没留意”所造成的疏忽呢?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樟树一步一步长成了现在不可逆转的弯曲现状,如果它原来就是歪的,为什么成了行道树,如果它后来才歪的,为什么不在可以纠正的时候纠正?树不会说话,可是人可以及早介入啊。可见,问题的根源不在树,而在人。

三是问一问“其它呢”,这是联结思维。这种思维是针对现实,联系生活,由近及远。因为这棵树的生长形状妨碍了人们的交通方便,于是人们就要处理它。那么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的情况,因为不利于自己就可以“移走”。这样看来,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经历这样的一番思索,考生就可以针对具体的任务展开细致的构思了。

两个任务都有明确的文体要求,一为“记叙性”,一为“议论性”。

依据“任务一”,强调的是“联想和想象”,这属于形象思维能力范畴,考查学生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任务给出了两个维度,一个是时间维度的拓展,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是视角维度的转换,从树或人或其他视角出发。从时间思考,可以记叙樟树以前和谈师傅及街坊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探究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原委;可以展望未来,这棵樟树被移植到森林公园里又遇到了新的朋友或新的麻烦,反思移走是否是最好的方式。从视角考虑,可以从“歪脖”樟树临近的另一棵小樟树的视角,以旁观者的眼光思考小樟树自己未来的命运;可以从在樟树上安家的麻雀的视角,以利益受害者的角度叩问丧失家园之痛。总之,只要你在思维已经迭代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灵感自会涌来。

依据“任务二”,强调的是“联想和思考”,更加突出的是理性思维能力,考查学生分析、演绎、归纳等思辨素养的高低。一是由近及远,联想类似现象,不仅限于生活中,还可以跳出自己生活的圈子,放眼历史中、书籍中、世界中,使得问题从个别走向典型,从单一走向多元。二是思考问题的本质、追问问题的原因,在不断思考追问中演绎自己思维的链条,让议论不仅仅是观点和结论的展示,还有饱满的思维过程。可以提出诸如“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及早处理问题苗头,避免铸成大错”“价值博弈,也要加一些人文关怀”等等论点。

【作文示例】

作文一:

板凳吱呀

市四中 九(7)班 赵允壹

天空慢慢染色,从金色,到粉红,到浅绛,到湖蓝,最后沉寂。没有一颗星星点缀。

这样的傍晚,我好几次听见树丛发出轻轻地叹息。

跃上树下的凳子,吱呀吱呀地响。我舔舐着腰上被小孩踢到的伤,很疼。我愠怒地低吼。街边老板听到板凳的响声,抄起一根竹竿,直向我挥来。我不得不躲,竹竿打空了,撞在那棵歪脖子树上,“咣”一声,纷纷扬扬好多落叶。

可恶的人。

那店主出来了。他坐上板凳,可还没伸个懒腰,凳子先吱呀地扭了起来,于是他回屋拿了一把椅子,然后一脚踹开凳子,低声咒骂着:“碍事!”

板凳斜躺着,很委屈。

我蹿上树,想去掏一掏鸟巢。

“树可算能砍了,那车被刮蹭得我都赔了好几千块了。”

糟了,树要被砍了?

还是这个店主,当年给自己的孩子做秋千,硬生生把这好好的樟树压弯了,那板凳,还是他偷偷锯了几根树枝做的呢。他从前将树据为己有,理所应当,如今又嫌他歪而无用,弃如敝履。

每次我爬在门口,盯着柜台中的鱼干,或是生气于小孩子的玩弄与追打,店主就会拿他的竹竿赶我。于是我逃上树,竹竿便竿竿都打在树上。树在咳嗽,咳下一大片一大片的叶子。我心存歉疚,可老树一如既往地藏好我,他的身上早已满是伤疤。

可恶的人啊。

我陷入回忆中。竹竿悄眯眯地透过树叶伸向我的头。

“嗷!”

我仓堂而逃。树下的人嘿嘿地笑。树叶不似从前茂盛了。但他仍在用树枝为我鸣不平。

“哼,树走的那天也要把你带走。”店主用舌头卷出牙缝里的菜叶,愤愤地吐在路边。随即洋洋自得地靠在了椅子上。

后来,果然,树被砍走了。我用我绿色的眼睛看着。店主挥着竹竿指挥着。恶魔的交响乐。树只留下一摊落叶给我做纪念,薄薄地盖在黑漆漆的大洞上。

没有板凳再吱吱呀呀。一切照常,不过是少棵树,少了只猫,少了根竹竿,多了个洞。

(本文得分54)

【简评】

本文站在猫的视角观察世人,生动而又冷峻。作者将自己愤怒的情绪用理性压制,又用形象的语言将主题传达,不张扬却又不失厚重。结尾段,看似平淡的叙事,但又有多少意蕴潜藏其中。老板也好、店主也罢,还有那些孩子,可怜的猫无处可躲,连最后的栖身之所——老樟树也被连根拔除。读来令人深思,人到底是怎么了?此外,本文在语言的功力已经超越同龄人许多。如“板凳很委屈”“树在咳嗽”等语句,凝练中不乏画面感。作者善用白描,寥寥几笔,店主形象跃然纸上。一类文当之无愧。

作文二:

牺牲亦是重生

市四中 九(8)班 郑子豫

为你,千千万万遍。

——卡勒德·胡赛尼

夕阳在山,晚风轻拂。

我是那棵香樟树,也希望自己永远是从前的那棵香樟树。

随着我不断生长,树干弯曲,影响交通,社会各界对我议论纷纷。有的人希望可以砍断枝干,但这样我似乎难以生存;有的人希望可以把我移走;还有的人……

我闭上了眼睛,随着微风吹来,我梦回到了儿时的地方。那时,我树枝柔软,叶子枯黄,好像任何人都可以把我折断、踩倒,生活总是心惊胆战。

后来,他来了。每次与他相见,他都从路对面的小店向我走来,为我带来一盆净水以供我的生长,并且在我身旁放了一个酒红色的标志桶示意路人我的存在。慢慢地,我们便成了无活不说的朋友,他说可以叫他小谈。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以夏日的绿荫回报,他以闲暇休息陪伴。他总是喋喋不休地和我分享他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趣事,他似乎知道我可以听懂,总是笑容以对。

时间的手越发苍白,显然我们都改变了最初的模样。我由于被一旁新建起的大厦挡住了阳光,导致树干向一旁生长面大幅弯曲。而他也成为了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有了妻子和孩子,也需为家庭幸福不断努力。显然,我们相见的时间在不断减少。

最后一面相见,他不再像儿时那样喋喋不休地与我交谈。只是,静静地,静静地站着。但他似乎明白了我的心声。我也知道那小店是他们一家唯一的收入来源。也许我离开,他会更好,他的生意会更好。

一阵强烈的秋风吹过,可能是秋风过于萧瑟,吹得人心绞痛,眼角的珍珠被风拂起,最终也坠落在这片土地上。

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了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我想我的初心就是回报他吧。

我和他都做好了离别的准备,我想我将离开这片土地被移到远方。

樟树叶在眼前徐徐飘落,装点起了秋日最后几分色彩,一片片随风飘动,回到了最开始的地方。

牺牲对于我来说亦是重生吧。

(本文得分53)

【简评】

此文的标题隐含着作者对树的思考,那棵歪脖树为了报答谈师傅儿时纯真的友谊宁愿牺牲自己,这种以身体的灭亡换来精神的光芒,难道不是重生吗?从树的视角出发,树亦是人,作者联想到了《追风筝的人》中哈桑,又用纪伯伦的话升华主题,首尾呼应,结构圆满。本文彰显的是一种奉献的精神,一种知恩图报的向上道德,借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娓娓道来又时有精妙之语。

作文三:

一树思考

市四中 九(8)班 潘科臻


黄昏的雾霭淹没日间的纷扰。

列车将启,一位三十来岁男子拉着行李匆匆上车,行李被拥挤的人群撞开了,散露着植物标车。他叫郑树,一位植物学家。他的目的地是家乡,绍兴,一棵歪脖树旁。

思绪随雾霭氤氲。少年的他便与这棵树结缘。春,采树的新芽盼春;夏,借树的浓荫慕夏;秋,寻树的落叶思秋;冬,贴树的枝干眺冬。树成长,人成长,不知多少鸟语歌声在这里记录最美好的童年。

时光渐褪,柠月如风。

上初中的时候,树开始向外生长,寻觅更新鲜的阳光。郑树寄宿在学校,每次周末回来,那棵树突出的枝叶就会向他呼唤,又舞又喊,特别热情,街坊们都这么觉得。

树,是家的象征,是地址的招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第一眼瞅见的也是它。

而现在,他从微博中得知,街道旁修筑停车位,歪脖树却成了“祸害”,屡屡让停车者中招。街坊们希望铲除它,别让更多的人遭殃。

郑树沉默。从人的角度看,树的存在严重响停车质量与车辆安全。在寸土寸金的城区,车位难寻,除树留车位能解决交通问题。而从树的角度看,它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位置上。

月色萦绕,似有似无。火车上依旧嘈杂。

他想起卡洛·罗韦利的话:“我们都处在洞穴的深处,被自身的无知与偏见束缚,有限的感觉呈现的只是影子。”确乎如此,为了暂时的利益,就放弃了精神的依靠。人们,何时才能挣脱束缚?郑树叹息。

站,到了。郑树下车,他渴望见大树。他越走越快,又越走越慢。颤抖,在指间舞动。

拐角,抬头,紧密的一排树中有一个空旷的凹陷。

郑树低头,他低声吟唱着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句子:“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只是时间在流逝,一切都如梦境。

恍然间,他看见歪脖树,不像记忆中,那么苍老,那么冷峻。迷茫间,树伸出手轻轻抚摸着他。他摇头微叹,不发一言。

天亮了,他买了一张返程票。

(本文得分53)

【简评】

本文虚构了一个游子归乡的故事,真切动人又让人回味。儿时生命中的树要被铲除,主人公匆匆返家,只为看一眼,但现实的打击让他只在家待了一个晚上。结尾的“返程票”直击人心,读来不由泛起苦涩。作者积累丰富,名人和书籍中的句子随手拈来,不露痕迹,可见用功之深。主人公植物学家的身份也是作者特意设置的点,不得不让人联想纷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