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的故事(二) 禺草号汉阳

 paila51 2022-09-18 发布于湖北

“遗德莫遗田,勤奋定有济。”这句来自《围炉夜话》中的话语,导出“富不过三代①,穷不出五服”的真谛。往往富贵人家总希望多留下些田产,于后人有备无患。哪知,人算不如天算,往往适得其反,所以,民间总结出:“好儿不要爷娘产,好妞不穿娘嫁衣。”的谚语。这与自古就有“广集阴德留福报,自知生存靠勤奋”黄钟大吕般的训诫一脉相承。下面讲一段发生在家乡的真实事情,近二百年来流传至今,印证了前人总结出话语的前瞻性。

我的家乡在武汉西北隅,现隶属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农场(古谓汉阳丰乐里),家族史称:“汉阳柏泉三甲张”,因居住西湖边又名“西湖张”。本家族自元末明初移民至此(地),已繁衍生息了六百余年。这块风水宝地,培养造就诸多的能人贤士,湖区农耕文化的熏陶,造就出豁达乐善好施的性格,浓郁的学习氛围,促使家族人文荟萃学风浓厚;手不释卷的先祖们,自小练就一目十行,下笔千言的过硬本领。几百年来,家族留下大量的书籍和文献:仅“湖北省《荆楚文库》目录”收录的张三异家族著述有:《痴龙文集》、《廿一史弹词注》、《来青园文集》、《五知庄训言》、《厀啸诗集》、《厀啸文集》、《倚云楼集》、《张氏诒谷遗集》、《张氏墨存》、《禹贡水道便览》、《春秋分合纂》、《徽州府丞张公年谱》、《汉阳县识》、《怀清斋主人未是草》等五十部。按照史料所述:“旧汉阳县书籍及历史文献的1 / 4,东西湖区历史文献的半壁江山,均出自该家族之手。家族还荣获'五世乡贤 八省名宦 ’的盛誉(清·嘉庆年间御赐“八省名宦 五世乡贤”金匾)”。为此家族特地镌刻一枚“五世乡贤 八省名宦 年科甲第 百忍家声”印章,以激励后人。《汉阳县志· 列女传》中有段这样的记载:“张承训妻涂氏,二十于归,生子先珠。二十六岁夫故,抚孤子备极艰辛,年六十五病革气绝,已三日甫盖棺,忽呼息复生。又十馀年,享年八十有二卒。”

就《汉阳县志·列女传》中记载的这段往事,其实事情简单并不复杂,但,因有起死回生格外蹊跷,其诧异在民众中产生不小的震动。在那,缺乏科学依据的年代里,这类离奇的悲欢离合,除了惊叹诧异外,还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叫人捉摸不透。我们这群生活在三维空间,物资世界的人们来说,未知领域远远大于已知,扑朔迷离诡异莫测会接踵而。

据说那天涂氏的魂魄,迷迷糊糊颤颤悠悠,被黑白两无常拉着,就这么一路颠簸,千辛万苦总算进入阎罗大殿,只见阴深大厅十分可怕,劝善惩恶的牛头马面格外威严、魑魅魍魉及狰狞的小鬼叫魂生畏...... 战战兢兢涂氏魂魄,只听四大判官(赏善司、罚恶司、阴律司、查察司)声如洪钟异口同声道:“此人阳寿已尽,但,功德未满,打回去继续修行!”崔判官还特意赘述道:“涂氏吃斋念佛、积德行善、教子有方,罚她,在阳间再多修行十几年……”说完,黑白无常拉紧套在脖子上的锁链,用力往外一拉,涂氏魂魄一下子跌进盖棺三天的内壁板上,涂氏顿感周身疼痛,不禁失声哼了起来。这一哼不打紧,吓坏了痛哭守夜的先珠和儿媳谢氏,他两慌忙四处叫人,人多壮胆,卸除馆钉,推开棺盖,我的个妈!涂氏一下子坐了起来,大口喘气道:“闷杀我也......”先珠夫妇抹去泪水,犹豫了一会,贸然上前扶起道:“妈,您没走哇!”涂氏将阎罗殿的四大判官,及崔判官的话叙述了一遍,先珠夫妇破涕为笑,那颗忐忑不安的心,这下总算落了地。

经季路一言的老人振振有词这么一说,前往者的疑惑逐渐铲除,可对奇异事件的猜疑或不解,如丈二和尚一时摸不着头脑,因一头雾水而费解。

此奇闻一经传出,整个小张湾人均感诧异,更不用说近在咫尺的嫘祖庙和老屋湾等宗亲了。人们都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的事?人真的有魂魄吗?稀奇、真的是太奇特了。不少人特意前往小张湾(承训家)一探究竟。此乃火借风势,奇异之事一下子刮遍汉江南北。

三甲家族有这样一个习惯:但凡家中解决不了的事,就上祠堂找族长评断(解决)。柏泉三甲《张氏祠堂》立于老屋湾,内设常务办事机构,负责处理家族乡里的大小事务。祠堂建在高高的驳岸上,堂前有块不小的平坝(空地),那是族人乡亲聚集闲聊之地。承训家的离奇诡谲之事,多半从这里无翅而飞的。平静的湖区一时因这诧异事传得沸沸扬扬,引来四邻八舍也就不以为奇了。

涂氏去世后,汉阳府衙根据乡里上报,特派人下来进行落实,根据民众对涂氏几十年来的表现,府衙官员认为,其功绩起到彰显乡规民约,遵守妇道尊严的表率之效。特写奏折上报京师的清廷,皇上颁诏下旨,御批府衙敦促树碑立坊、立传,还在四邻八乡大势进行宣传,彰显其楷模形象,借以封建意识的灌输,来激励后人。将民众牢牢禁锢在皇权思想上......

对于涂氏说生存的年代,《县志》中未有提及,为此,多次翻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修《张氏家谱》,查找《湖北通志》、《汉阳县志》等诸多历史文献,奇怪的是,在诸多相关史料上,均没见到时间上的交代。在《张氏家谱》中我还看到另一位叫承训的先辈,但,二位承訓均缺生庚八字。看来忽视生庚八字的记载,是件极可悲可叹之事。根据柏泉乡老人们的陈述,和对残缺资料的整理,已基本搞清这奇异之事和皇上旌表来龙去脉。下面将没讲全,不清楚的部分,继续说清楚,讲完善。

故事发生在汉阳丰乐里(柏泉乡)的小张湾(就在老屋湾旁),因史料记载上没具体时间。按张氏家族有字派后的第三代-“承”字辈推算。时间会在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版《张氏家谱》中,八世祖中宪公(三异公)所定刊授通族,永为子孙命名“世次四语”:坦任承先榘,行仁啓世昌......看,承字辈生活的年代,于乾隆、嘉庆间(排除,大房出小辈,幺房出老辈的特殊性),最迟系清朝道光年初。
当年小张湾住着这样一户人家,主人姓张名承训(《张氏家谱· 卷之五下》记载:“承训 行二,娶涂氏守节八十二,某某年汇总题请奉旨,旌表建坊崇祀节孝祠传载邑志。生子先珠……其父任榖 行二 字对扬 娶陈氏生子二承询 承训 又本支四房任桂长子承会为嗣......”)《家谱》中的记载众多,偏偏不见他们的生庚八字,更让人奇怪的是,竟连皇上下旨、旌表的时间处也竟是空白。(此事相距时间久远,现已无法考证,只有待查)
张承训和千百万湖区民众一样,勤恳、善良、敦厚、豁达;乐善好施,淳朴是丰乐里每个人的共同性格。湖区人年复一年,过着男耕女织清贫的生活:

面朝黄土背朝天,摇纱纺线过零点。

平静拮据伴苦读,盼儿立志早成年。


张承训这家也不例外,传宗接代乃家中头等大事,其父张任毂一辈子省吃俭用,在安顿好老大的婚事后,这年,终于让老二娶回同乡涂姓家的女子。结婚那年涂氏刚好二十,在那个年代里,二十出嫁的女子,实为晚矣。一般女孩子,十五六岁就许配给人家过门成亲。涂氏过门后,恪守父母祖训和教导,并实现了:“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的“女红”②最高境界。
自幼受家规民俗熏陶的涂氏,在结婚过门前三天 ,按照习俗和家规“三日不熄灯,学做女红”(母亲进一步叮嘱,如何为人媳,做人妻......)这种婚前临时抱佛脚的短训班,常常会影响女儿的一生,故很及时和有定必要。

过门后涂氏遵照母亲嘱咐,效唐·王建“新嫁娘”诗中那样:“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左邻右舍的宗亲们见后,都夸她心细勤快,是位好媳妇。婚后第二年,承训夫妇喜得贵子,取名先珠。小家伙的到来,给这一家人增添无比乐趣。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哪知,小日子没过伸展几天,丈夫张承训因劳累过度,外加病痛竟卧床不起。虽看高了四乡名医,任迟迟不见病情有所好转,就这么卧床一年后,承訓竟随风而去散手人寰。那年涂氏刚满二十六岁。抚养幼子孝敬父母全家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到涂氏柔弱的肩上。
在文化氛围浓郁的柏泉,有记录以来,就有勤奋好学的传统,那怕日子过得再苦,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去读书。涂氏白天帮佃户打理田中事务,晚上坐在土织机旁,纺线织布贴补家用,往往一干就到圆钟(12点过后)。还得抽空教牙牙学语的先珠几首唐诗,待儿子大点,每天晚饭后,亲自给儿子启蒙,教其读书认字,没课本,就找隔壁宗亲借,连夜赶抄,生怕耽误宗亲们的学习。有时为借一本书,还要跑到四十里外的汉阳府城。涂氏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影响和造就孩子读书的习惯。虽然家族祠堂内的私塾可免费,但可忙里忙外的她,还得抽出大量的时间,辅导和陪儿子温习所学的课程。没日没夜的操劳,心痛她的婆婆陈氏,总爱悄悄做点好菜埋在她的碗里,哪知,总被她信手拈给自己和孙子(先珠)了。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但,一家人其乐融融还算惬意。她常鼓励儿子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话语,是她教育儿子的常用语,说此话的同时,她会提醒道:“机遇永远留给那些有备之人!”她艰难支撑着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在宗亲的帮衬下,先珠终于完成学业,按步就班成家立业,并娶谢氏为妻,不久获子,取名榘忠。

榘忠在奶奶涂氏,和母亲谢氏的熏陶下,逐步喜欢上看书,而且将《张氏宗祠》中珍藏的书看了个遍。先祖们撰写的书籍众多,还包罗万象,读书除让小榘忠明白知白守黑做人的道理外,还获取了各方面的学科知识。获益匪浅的他更是卷不释手,甚至犁田捕鱼也常带着书,一有空就拿出来读。看到孙子一天一天的长大,涂氏看在眼里,更是喜在心里。
就在奶奶涂氏六十五岁那年,一场大病使其卧床不起,按照《汉阳志.烈女传》记载:“年六十五,病革气绝”。家中主心骨的奶奶一走,先珠和儿子榘忠,顿感五雷灌顶,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好。人死不能复生,一家人含着悲痛,将奶奶涂氏收敛入葬。
遵照风俗,人卒后要在家中停放三天。佛经说,人死后必须停放三天以上,因在三天里,灵魂会离开躯体,只有灵魂离开身体后,才能够将死者出殡入葬。还有许多地方,人死后在家停放7天。在家中停放的日子里,家人要请来和尚念经,帮忙超度亡者灵魂。此时,家属要点上长明灯,摆上香烛设灵台昼夜守灵。按时辰,在灵前举行全家性哭祭;如有人来吊孝,守灵人要给来人磕头,来人哭,守灵人也要陪哭。三天后盖棺出殡,也就是盖上棺盖,并用棺钉将(棺盖)钉牢合棺,然后出殡上山入土。
就在涂氏病革气绝西去后的第三天,也就是出殡的日子。守护灵柩三昼夜的先珠父子,看到棺木中的奶奶,就要盖棺出殡了,一想到,再也见不到爱他痛他的家母涂氏,泪水就像断线的珍珠,哗哗往下直滴。在钉棺的敲击声中,先珠隐隐约约听到家母在棺材里喘息,还不时还发出呼唤。先珠连忙叫钉棺者住手,用耳朵贴着棺盖一听,里面确实有呼唤之声,先珠故不了那多,三下五去二将棺盖打开,只见涂氏面色如初,竟一下子坐了起来。只见家母轻声问道:“先珠,你们怎么把我放在棺材里呀!快点扶我起来。”
涂氏死而复生的消息,惊动了宗亲四邻,还无翼而飞直抵京城。皇帝颁旨旌表,在老屋湾祠堂前,立碑建牌坊,崇祀贞烈祠。一时好不热闹。四里八乡之人纷纷前来道贺。很快先珠一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就这样,一家人平平安安地又过了十几年,直到八十二那年涂氏寿终正寝。

故事结尾,我忍不住多说一句。所谓“贞节坊、列节牌、旌表”这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不光是表彰或禁锢的枷锁,而是摧残、束缚,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效工具。说起中国妇女的“节烈论”,是从北宋的“靖康之难”开始,很快引起道家学者的重视,其观念也被士大夫学者们所接受。宋徽宗被俘后,写下著名的《在北题壁》:“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无南雁飞。”“靖康之难”使北宋王妃宫女蒙受羞辱,宋钦宗爱妃朱皇后不堪凌辱,投水自杀。朱皇后这种不堪凌辱,自杀成仁的壮烈之举,成为母仪天下妇女之楷模。这样一来,使妇女更好成为大男子主义的私有品,生生死死一人所有。作为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人来讲,这种封建残存礼仪,不可效仿,这是很不仁道和道德的。

注:
1. 富不过三代,这句话是由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演变而来。富一般传不到三代,纵观五千年君主是最富的人,可是很多就传了二世后来都没了。穷不可能延续五代,因为贫穷会激发人为生存而奋斗。
2.中国女红艺术的特点是讲究天时、地利、材美与巧手,而这项女红技巧从过去到现在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因此又可称为"母亲的艺术"。“女红”大体上分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面花、玩具等九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