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代太快,演化太慢

 陈才源 2022-09-18 发布于北京

很多人烦过年,烦回老家被各路亲戚各种盘问:

工作找得怎么样了?还是去考个公务员吧;

还在读书呀,你这书也读得太久了,别读书读书傻了;

毕业了一年能挣多少钱?你看那XXX初中没毕业一年也能挣XXX;

找对象了吗?你这么大得抓紧了;

什么,你说你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那你老了怎么办;

……

就算不怼着你盘问,在一起也聊不到一块去;你感兴趣的可能是电影、旅游和音乐,而她们龙门阵的对象可能是哪个超市促销、XXX的对象如何、谁家的孩子又考上老师/公务员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人,自然也是如此。

两边在各自的圈子里:一边你在觉得亲戚烦,没有共同语言;另一边他们也在觉得你不接地气,不会来事。

说到底,圈子的不相容在于三观的不同,在于对世界的认知不同。

三观的形成起于青少年,成熟于二三十岁,那正是读书和头几年工作的时候;而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这代人的二十多岁和上一辈人的二十多岁,截然不同。

二十多岁的你,多半上了大学,甚至在考/读研究生;你读书的地方要么是在高速发展的一线城市,差一点是省会,最不济也是个三线城市;总之,距离你出生的地方,可能很远。

在大城市里,你发现除了公务员、老师和医生之外,还有很多很多不错的职业;你发现除了国企,很多优秀的民企也是会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日常福利也很棒;你发现除了茶馆和KTV,还有很多娱乐场所可以去,有演唱会、酒吧、博物馆,有大悦城、万达、万象;你发现办事和晋升,也可以不依赖关系和人情,饭桌上面也可以不喝酒,吸烟更是处处禁止。

表面上看是大城市和小地方的区别,其实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和传统熟人社会的脱节。

人类一百万年以来都生活在小型、亲密的社群之中,社群成员大多数都是亲戚;而现在,家庭和社群的很多功能,都被国家和市场取代了。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在过去这种小型亲密社群里,一定是要讲究人情,讲究关系的;你有需要我来帮你,不用付钱,下次我有需要的时候你来帮忙就行。这就是农村里为什么做什么事情都是大家一块来搭把手,而不是城市里做什么事情都叫钟点工。还有信贷,在小型社群里,大家相互信赖,相互借钱,在现代社会则是靠贷款;各种份子钱也算是一种集资,等到自己办事的时候就是回款的时候;还有就是保险,以往一家出了大事,全靠大家族的亲朋好友甚至是社群里的老乡大家凑,作用和现代社会的保险一模一样。

这些都是被市场取代了,而过去父母、家族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则是被国家取代了。比如过去父母或者家族族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孩子是父母的财产;而现在国家规定不仅不能买卖、虐待小孩,父母还必须保障小孩的九年义务教育。同样的,过去离开家庭或者家族,一个人是不会被其他族群接纳的,可以说离开了家就难以存活;而现在由国家机器来提供各种基本保障,成千上万的个体就可以离开原有的家族在这种基本保障下进行生活。

从这个角度看,越往以后走新生的个体会越来越独立,其原来由家庭和族群提供的权利和义务则逐渐被国家机器所取代。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是难以避免的。

有些人或许觉得没有那些烦人的亲戚,自己一个人反而过得很好;但我们人类演化了一百多万年形成的基因需求,短短几十年的社会剧变一时间还改变不了骨子里的情感需求,就像人类一百万年都在渴求高脂肪高碳水的食物一样,哪怕现在因为过多摄入导致肥胖,但基因还是会让我们难以停嘴。

所以,随着社会发展,社群和家庭的凝聚力下降而解体;面对这个世界,我们会感到越来越孤独。

已有不少科学研究表明:家庭关系紧密良好、社群互相扶持帮助的人,明显更快乐;一个普通人,如果身边有爱他的另一半、爱他的家人、愿意支持他的社群,他就可能比一个孤单无伴的亿万富翁感觉更幸福。

我们可能是最后一批走亲戚的人了,这种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会随着国家机器的强大和生育意愿减弱而逐渐凋零,他们原来的位置则会被兴趣相投的朋友们所取代。

看到这里,是不是对原来烦人无比的亲人们,心里也涌起了一丝情分和不舍?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