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张三夕老师门下读研,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古典文学我最爱 2022-09-18 发布于安徽

謦欬,本指咳嗽、谈笑声,后形容师长辈教诲晚辈的委婉方式。古人常谓面聆謦欬、亲承謦欬等等,皆此意也。本文取名承謦记,即记录在张三夕教授门下受到教诲的一些事迹,主要从读书与生活两方面记录身在张门的所见所闻。

01

入门时的“一书二纸三自传”

被张老师招入门下,每个硕士、博士入学之际,即接到张老师的“一书二纸三自传”。一书,指签订遵守张门“门训”承诺书,旨在规定入门者的德行与学术规范,此承诺书一式两份,类似于甲方乙方签订的合同,师生各自签字保存;二纸,指张门门训(我们常谓之12条军规)与读书会书目;三自传,指初入门者需要交上三份自传,分别用文言文、白话文、英文写作(据说此乃承袭程千帆先生培养学生所用之法)。 

关于遵守“门训”承诺书,其中“门训”承诺书中的第一(敬业乐群)、二(守时守信)、五条(严守学术规范),乃刚性要求,如有违反,批评教育而不改者,依据承诺书则会“自动解除师生关系”。迄今为止没有人因此被逐出师门,这或许也是“门训”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Image

张老师在读书会上讲话

关于读书会精读书目,至今有过四版(其中第一、第二版部分书目在四版中有重复),分别是2003年的第一版、2009年的第二版,2015年的第三版,2017年的第四版。三年硕士或博士生活,会要求精读其中一轮24种中外书目,这既包括《礼记》《韩非子》《史通》《日知录》《观堂集林》等中国经典著作,也包括《理想国》《诗学》《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存在与时间》《词与物》等西方经典著作。尤其是张老师还指定了自己的导师的著作——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等书,以示学术灯火传承之意。此外,除了著作之外,张老师还精选了要精读的现代学术大师的论文目录(见第三版),如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等。张老师本人有中西结合、古今融通的治学观念,所以他制定的读书会书目,古今中外的中西经典各占一半。然而,由于我们的知识储备的不足,时常对其中部分书籍深感头疼,尤其是一些西方著作,由于语言的隔阂与知识结构的差异,读起来比较困难,尽管如此,我们大都多少在其中吸取了部分“营养”。

关于张老师要求初入门者需要交上三份自传,我们迄今为止没有听过张老师本人道出这样要求的原委。就我个人猜测,除了训练三种语言写作能力,恐怕也能借此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知识素养、秉性等等,以便于做到因材施教吧。


02

每个月雷打不动的读书会

谈及张老师的研究生培养,必须要谈连续举行至今,并且还在继续组织的读书会。张老师组织读书会的目的,是逼着学生们多读点书,同时做教学、研究的综合训练。

2008年,我与李程两人继续留在本校读研,两人皆入张老师门下。张老师对本校学生有提前培养的原则,本来应该九月入学的我们,也提前五个月开始了硕士生涯,而硕士生涯的第一次读书会,也颇令人记忆犹新。因为第一次入张门读书会是四月,读的是《陆九渊集》,我们接到读书会通知只剩下几天时间,读书会上没有读完此书,后来读书会结束,又去图书馆加紧补读了全书。五月份,我们读的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初第一印象好像自己不是学习古典文献学,而是经济学或政治学、哲学专业。从2008年至今,我已参加了12年的读书会,对其流程比较熟悉。

Image

清远连南读书会

每次读书会大约四个半小时,甚或有超过五个小时,读书会发言需要全程录音,并全部逐字逐句整理成文字,所以整理者的任务不轻,做一次整理也需要整理三五十页,整理所得材料谓之《问学记》。张老师制定的读书会有严格的程式,但也偶有临时举行的读书会,我将其分别比拟于科举制度的常科与制举。常科读书会一般主要围绕三份文献来举行:一是《问学记》(由“卷首语”与点评记录、主讲人讲稿、讨论阅读感受的记录、有关阅读书目的论著目录汇编四部分组成);二是阅读书目(一轮书目读完需要三年,主要是24种著作,也有论文);三是“《说文解字注》校释长编”作业(在读期间的三年,每个月需要交一份《说文解字注》作业,需要找出段注引书的每一处准确来源,找到引书出处的相关版本与具体页码,并做一定的比勘工作,旨在做史源学训练)。 

一般而言,四个半小时的读书会,主要有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点评卷首语。在约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每位都针对作者的卷首语(卷首语是整理者列于《问学记》篇首的创作,文体不限)进行发言,指出优缺点,尤其是需要指出不足,此为训练文学性创作能力。我印象中,卷首语中出现过文言文、旧体诗词、赋、新诗、散文、随笔、剧本等各种体裁,文白皆有。点评卷首语环节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即针对《问学记》做校勘,大到商榷文句的语法逻辑表达,小到讨论错别字与标点的规范使用。张老师很重视这个环节的训练,2012年,在张老师执教四十周年暨指导研究生工作十周年之际,同门曾军、邹明军、张世敏主编了内部交流读物《立诚集》,按照张老师的建议,其中选取了32位同门载入《问学记》的卷首语,每人一篇,我例举前面几届同门卷首语的题目就可见一斑,如曾军《寂寞鹅湖》、林日波《活的生命才真的美丽》、刘果《我和我的空气相依为命》、于美娟《我深深地爱着那个姑娘》、彭红卫《致李商隐——至今有花艳无名,浓淡心痕弦上轻》、邹明军《卡拉是条狗》……如果把这些卷首语汇编成册,就是一部很好的文学创作集,一般人不会想到它们出自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之手。

第二个环节是主讲人主讲该期阅读书目。每次读书会,都会有一位主讲人演讲70分钟,这70分钟内,除了要求脱稿(前期为黑板粉笔式的传统板书,需要完全脱稿。后来代之以PPT式演讲,因为有PPT提醒,可谓半脱稿),还要有板书、音调高低、得体的肢体语言表达、主讲人与听众的眼神交流等各种要求。张老师甚至会随时打断演讲进行提问,目的在训练我们的读书思考能力与演讲、即兴发言的功夫。如果主讲人与听众没有眼神交流,或者姿态单一,张老师会临时上台帮助其现场纠正,以至于主讲人会承受较大压力。所以,为了一次主题演讲,常常需要准备很长时间。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约十年之前,李程讲完《韩非子》,回到宿舍倒头大睡,直到第二天中午才恢复元气,一次主讲的准备工作对其的“蹂躏”程度可想而知。一般在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每个人有三次主讲机会、三次整理《问学记》机会,以及数十次发言机会,可以说,经过三年的读书会,各人演讲与即兴发言的能力定会有所提升。不少同门毕业后,深深感受到,在读书会上所受演讲训练,对未来职场生涯大有裨益。有的同学甚至直接将读书会上的讲稿拿去做应聘试讲的底稿。

第三个环节是每个人对本次读书会所读书目进行发言。这其中既含有主讲人提前预设的问题,也包括自己阅读的感受与启发。张老师会着重关注这一环节,因为检验是否认真读过本次书目主要在这一环节。此时,张老师时常逐个提问:“这本书,你读的什么版本?”“这本书认真读了没有?”“这本书读完了么?读到第几卷?”我们对于这种提问,个个感到“危险性的存在”。

Image

武汉东湖读书会

张老师曾说,只要不发生不可抗拒的灾害因素,如地震等,读书会是不能轻易改期的,所以每个月定期举行的读书会雷打不动,一般定在21日左右,前后偶作调整,调整一般不会超过三天。记得有一次,张老师有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来访,本来张老师要去接机,但因为要参加读书会,只能打电话请其自行到访。张老师以身作则,每次坚持“坐镇”读书会,有了老师压场子(从张老师在华师工作直至退休,除了2009年张老师在韩国岭南大学讲学半年,他至少连续亲自压场15年共计120次的读书会),学生们除非有特殊事情,一般是不会缺席读书会的,如有缺席者,需要提前向导师请假,并且会在当期《问学记》记下一笔“缺席者,某某某”,以保证《问学记》的实录性质。

经查阅《问学记》的记录,张老师在开办读书会之初(2003年10月21日),亲自为第一期《问学记》撰写《开场白》,说明举办读书会、整理《问学记》的三点宗旨:

其一,艰苦的阅读训练;
其二,深入的思想训练;
其三,不断的写作训练。

张老师曾表达其期望说:“我想努力把这种形式长期坚持下去,即便我离开这个世界,希望我的弟子也能接着办。”张老师认为:“做学问说到底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我们这个以'问学’为宗旨的读书会也是我们师生之间的一件'私人的事情’,因此,它不对外开放,也不做宣传。编印这本'问学记’也只是起到备忘录、保留一些人生痕迹的作用,或许能为进一步研究保存一些有用的资料。”张老师希望读书会是低调的闭门读书,读书如果到处张扬,那就失去读书本来的意义。

一般来说,出席读书会的老师只有张老师,不过,有时因读书会内容涉及一些更专业的知识,或者有张老师的好友顺访,张老师偶尔也会邀请个别老师来参加读书会,答疑解惑,相互切磋。查阅《问学记》可知,先后邀请过范新干(华中师大)、王国华(北京工业大学)、郑晓江(江西师大)、徐春林(江西师大)、罗伽禄(抚州社联)、叶双贵(武汉理工大学)、余祖坤(华中师大)等诸位老师。参加读书会的研究生主要限于张老师指导的弟子,但有时也会有其他老师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来参与,如戴丽琴、史元媛、蔡树才、马巧玉、孙方方、胡优优、袁艺林、景美、肖婧等数十人(名多不备举,《问学记》有详细记载)。

Image

麻城读书会

如果说定期举行的读书会为“常科”,那不定期的学习交流会则为“制科”。张老师常说,作为文学院的学生,不能只会写学术八股文(指规范的学术论文),还要多学习文学性创作。所以除了《问学记》卷首语是大展拳脚的阵地,还有不定期举行的的同题作文、作诗会等等。我记得,张老师曾经让我们每个人写过古体诗词、笔记体、箴言体等等,同题作文之后,还得进行互评。此外,张老师多次提倡我们进行“新诗绝句” 创作,记得有一次,让我们以“父亲”为主题创作新诗绝句,我得到公投第一名,寒假在家的我还收到了张老师的红包奖励。还有,张老师曾布置观看《公司的力量》(纪录片)、《年轻气盛》(意大利影片)之后所做的讨论会,就权当是读书会大餐之后偶尔来的“小点心”了。

03

经常举行的毕业论文切磋大会

对于研究生而言,学习期内需要完成的最重要事情,恐怕是毕业论文的撰写了。就我多年的所见,张老师有关学生们论文选题的指导,一般采用三种方式:其一,根据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基础,师生共同商定,这种情况比例稍微大一些;其二,由张老师指定选题,当然也要考虑研究生的兴趣和基础,这种情况也比较多;其三,研究生自选,这种情况相对较少。总体来说,对于硕士论文选题而言,主要是前两种,对于博士生而言,更多是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因为作为博士生,理应有独立展开学术研究的能力。

在论文开题答辩之后,张老师往往召集大家一起开个小会。同门之间,针对选题字斟句酌,互相提意见,以期共同进步。尤其是在论文标题与大纲的具体斟酌上,大家往往各抒己见,集体商讨之后的新大纲,无论在逻辑结构,还是语言表达方面,质量都明显更上一层楼。通过这种切磋的形式,大家在无形之中都得到了进步。此外,在毕业论文正式答辩之前,也常会有一个类似预答辩的商讨环节,此环节不定期举行,对论文写作的提升较有助益。

Image

2015年硕士论文答辩会

张老师常说,希望学生们的博士论文能得以出版,他认为,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论文代表一个求学者在研究生生涯中最高学术水准,论文通过答辩并加以修订后应该达到出版水平,应该鼓励尽可能公开出版,以便接受学术界和读者的批评、审视,促进学术交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博士毕业后,他一般都会催促他们继续修订博士论文,争取公开出版。因此,同门们出版博士论文之前,也往往请张老师撰序。据我所知,他先后为刘果、曾军、杨毅、王光艳、袁洪流、邹明军、田全喜、金雷磊等人的博士论文出版写过序。并且往往在序文定稿之前,张老师会发与我们几个同门看看,一来起到一点校对作用,二来时常鞭策、提醒我们重视学术著作的出版。

04

每年一次仪式感极强的毕业生欢送会

身在张门,与会结缘。除了读书会,还有仪式感极强的欢送会。欢送会的目的是欢送毕业生,同时兼有游学目的。一般读书会都在华中师范大学校内举行,而每年六月的读书会,则与毕业欢送会一起合办,多在山清水秀之地举行。起初的六月欢送会,主要在武汉举行,如武汉东湖磨山风景区、东湖梨园风景区。后来逐渐发展到省内其他地方,甚至省外。我们的集体游学,自然与古人所谓游学不同,记忆中,每次六月欢送会都有二三十人,前后去过当阳、襄阳、长沙、麻城、连南(顺访广州)、英山、枣阳、五峰等地。即便是今年疫情期间,我们仍然做了线上欢送会。在省外举办的欢送会,除了师母史老师有时参加外,张老师也会邀请他的一二好友参加,我印象中,张先冰、阮争翔、林岩、马良怀、朱玮荃等老师都先后参加过此类欢送会。张先冰老师在参加当阳、襄阳、长沙三次欢送会时还把当年读小学的女儿张芸朵带上;五峰欢送会上,师母史老师还把小外孙邹子檀带上。我想以后朵朵(张芸朵小名)、檀檀(邹子檀小名)长大成人,张门外地欢送会一定会在他们的少儿记忆中留下难忘的一页。听说朵朵现在英国留学,前途无量。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朱玮荃先生,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办企业,写诗,打太极拳(南武当派传人,是张老师太极拳的老师),创建金泉书院等等,样样得心应手,他还担任湖北省佛教协会理事等社会兼职。张门英山毕业欢送会就是朱玮荃先生主动要求承办的,大家很感念张老师这些好友的深情厚谊。

Image

参观麻城博物馆

在外地举行欢送会,一般而言,相关费用主要由在外地已经工作的同门承担,张老师十分强调节约原则,以防承担人有太多的花费。二三十人集体出游,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问题,所以每次我们都会集体购买意外险。因为欢送会需要考虑到人身安全、景区游览、车辆接送的无缝对接、餐饮与住宿的订购等等事宜,所以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筹备,并且提前制定好欢送会的具体事项表格,时间要精确到几点几分做某事。

鉴于外地举行欢送会的诸多限制与不确定因素,张老师一般都会亲自提前对出游路线做一次考察。记得2016年6月底在我家乡五峰举行欢送会,尽管我提前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并且我坚持自己一个人做前期实地考察就行,但张老师依旧不放心,要亲自前往了解一番。因此,6月中旬,张老师与我,还有在读男博士刘烨,我们三人凌晨四点半起床,坐上提前约定的“滴滴专车”,六点二十即到汉口火车站,乘坐早上高铁先去宜昌,然后从宜昌乘车到五峰,对我事先预定的路线(如五峰茶城、青岗岭万亩生态茶园、柴埠溪大峡谷等)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在约两天的实地考察演练之后,可保证即将举行的欢送会可安全顺利举行,张老师的心终于略微安定了。不过,只有当欢送会真正举行完毕,大家各自归家或归校完毕并报了平安,张老师的心才会真正石头落地。我经过筹备五峰欢送会,这才真正感受到,在大家享受欢送会带来的欢乐的同时,其实可能并不知道需要提前做若干准备,也并不能完全领会到张老师为此付出的精力。

一年一度的游学毕业生欢送会,几乎都定在6月28日—7月1日举行,是大家较为期盼的。因为这个会议前后持续三天两夜,大家可以集体出游。当然,在外地吃喝玩喝乐的愉悦感得不到尽情的抒发,因为伴随欢送会的同时还有读书会举行,或者在读书会之余,还得对若干同门的毕业论文大纲进行集体讨论。我们私下感叹,即便是出去玩,也不让好好玩,还得时刻念及学习与读书事宜,可谓欢乐与痛苦并存。

Image

参观长沙岳麓书院

欢送会的程序每年或略有不同,但如下几项程式几乎不变:

1.现场播放毕业纪念视频(此前毕业的同学所录祝福视频)

2.给毕业生赠送礼物(在读同门大家集资,每个毕业生可自选约200元的毕业礼物,大多数人选择了书)

3.朗读毕业欢送辞(每年指定一位同学对每个毕业生撰写欢送辞)

4.毕业生发表毕业感言(每个毕业生发表张门问学感言,时常见毕业时感动落泪者)

5.张老师毕业寄语毕业生(张老师给每位毕业生赠明信片,并在明信片上亲笔书写自己精心遴选的经典箴言警句)。

6.张老师总结发言(总结发言时,张老师有时候会提前精心撰写主题发言数千字,如2020年为《如何以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

外地游学,除了读书与讨论,我们还留下了诸多美好的回忆:

我们参观过襄阳知名酒厂与古隆中,看到了价值数十万一坛的原浆酒,透过历史感受过三顾茅庐中的求才心切与礼贤下士的诚心;我们还在当阳千年古刹玉泉寺读过书,真正第一次体会到深山古寺读书的氛围,第一次在寺庙挂单(住宿)与过堂(吃素斋),第一次与智顗大师神交,第一次练习打坐参禅,第一次体会到参禅打坐需要极大的耐心与一定的体力;我们逍遥于长沙橘子洲头与岳麓山,品味过长沙的麻辣美食与臭豆腐;我们还领略过清远连南千年瑶寨风情,化身蚕宝宝,体会过连南的全桑席;我们还在英山南武当山中风雨倾盆时练习过太极拳……等等。

Image

参观连南千年瑶寨

这些外地游学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提起这些场景,大家都感到如在昨日。我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外地游学及毕业生欢送会的承办者桑大鹏、康光磊、刘果、王光艳、李俊、杨毅等同门,他们不仅亲力亲为,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事无巨细地进行周到安排,而且还动员其家属、同事、学生等帮忙协助办会务。如长沙欢送会的协助者王铁军老师、王梦洁同学,麻城欢送会的协助者王光艳的同事李峰先生,连南与广州欢送会的协助者李俊的四位学生,英山欢送会的协助者朱玮荃先生的家属邹佩池女士,枣阳欢送会的协助者杨毅的父亲杨先生,等等。

05

遣婚使与份子钱

所谓遣婚使与份子钱,乃张门读书会之外另一个具有特色的活动。2008年甫入张门,我就听说一个规定。张老师为了使得同门互相熟悉、关系融洽,制定了一个关于结婚份子钱的规定——凡是同门中有人结婚生子,张门都会有祝福,规定在校生随礼50元,工作人士随礼200元,自愿多随礼的则不限金额,不愿随礼的也可自愿不随。此外,若有同门在外地举行婚礼与婚宴,张老师会指定两位到三位同门,亲赴当地代表张门参加同门的婚礼与婚宴,我们私下谓之“遣婚使”。这些年来,遣婚使分别奔赴到河南、山东、云南等地参与同门婚礼,并在现场发回一些婚礼的影像,让不在现场的张老师和同门分享。有些少数民族的婚礼现场颇有一些我们不熟悉但很有意思的民情风俗。另外,若有同门来武汉了,则会大家欢聚一堂吃顿饭,如有人去了外地,凡有同门的地方,张老师也让大家尽量多聚聚。因为大家平时不住在一地,见面不易。借“名目”聚一聚,也是人之常情。

谈到“份子钱”,张老师有其自己的原则。我也想提及张老师严于律己的一件小事。自从有了微信红包转账功能,微信群发红包就成为一种“习俗”。记得有一年,在张老师生日那一天,有同学率意在“张门一家亲”群发红包,其他有几个同学跟随,后被张老师严厉制止,下不为例。此后,群内就再也没有出现张老师生日发红包的情况了。

此外,张老师非常关心学生生活,我仅以自己为例。我个人长期伏案,颈椎不好,每年会频发落枕性颈椎病,尤其到冬天,有时候脖子无法转动,苦不堪言。张老师得知此事,不仅经常提醒我注意颈椎健康,还曾亲自传授我一套颈椎操。2017年9月,我与同门去张老师家,张老师特地送给我一根长2米的不锈钢钢管,据师母说,这是张老师特意去五金店给我买的,让我用其练习颈椎操。张老师当场示范了一套颈椎操(据说此操是一位老中医传授给王兆鹏教授的,动作简单但十分有效,张老师乃辗转而得),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我返回时,我拿着棍子乘坐公交车,将棍子立在车厢里,车辆行驶过程中不免颠簸,来往的乘客时不时误将这根棍子当作公交车扶手去用了,当他们发现这是我手中一根活动的不锈钢钢管时,都对我会心一笑。同行的苏小露与李程二人,戏言此乃“尚方宝棍”。此情此景,如在昨日。

Image

本文作者与张三夕老师

从2008年入张门至今,我见证了各种场地的毕业生欢送会。张老师2018年退休,退休之后,他偶尔也到读书会现场坐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也曾参与到我们的线上读书会。

张老师培养研究生,有着诸葛亮式的管理精神,有着奖掖后进的慈悲之心。我们每个人在严格的军规管理方式下,都有较大进步,也大都受过老师的各种奖掖。人常谓刚柔相济、宽紧结合,张老师除了有严格的一面,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同学们私下称呼其老张,更有甚者,部分同门认为他长得像可爱的小糊涂神(动画片人物),当然这个称呼是不敢直接叫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