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遭遇蝗灾,李世民愤恨它们祸害百姓,居然将蝗虫生吃了|姚崇|唐玄宗|皇上

 梦想童年594 2022-09-18 发布于江西


在我国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对老百姓影响最大的是自然灾害,共有水灾、旱灾和蝗灾三种。

在这三种自然灾害里,水灾和旱灾一般有预警性,只有蝗灾的出现总是突发性的,所以对百姓造成的损失也最大。

历史上关于蝗灾的记载,屡见不鲜:

“(46年)春三月,蝗螟大起,被害者九十郡国;二十八年(52年),大蝗,被害者八十郡国。”(《后汉书·五行志》)“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旧唐书·五行志》)……

据《中国救荒史》里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次;两宋为3.5年/次,元代为1.6年/次,明、清两代均为2.8年/次。

所以蝗灾在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表现为越来越频繁的存在。

在对待灾害的不同态度上,最能显现出百姓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


今天,我们就以唐朝三个皇帝的态度为例。

公元628年(贞观二年),唐朝的京城长安周围爆发了一场蝗灾,

蝗虫遮天蔽日,漫空肆虐。

这日,李世民正在御花园和大臣们散步,边走边商讨如何应对蝗灾,好让百姓顺利渡过灾荒。

正说着话,就有几十只蝗虫飞入帝苑。

帝苑那是皇家禁地,一般人是绝对不敢涉足的;但是对蝗虫来说,没有什么禁地不能去的。

李世民一看,十分生气,怒不可遏的随手抓了几只,然后朝天祷告:“民以食为天,你们吃了老百姓的庄稼,祸害百姓,我今天也要吃了你们!”

说着就要把手里的蝗虫往嘴里送。这一下把跟随的大臣们都吓坏了,连忙跪下请求道:“这东西很脏,吃了可能会得病!”

李世民一看大家都在那里求情,越发的意气风发起来。

他心里想,朕年轻时候什么没见过?打仗口渴的时候还喝过马血呢,区区几只蝗虫能吓着朕?

于是边往嘴里塞,边毅然决然的说道:“我愿意替民受过,有什么病都转到我身上吧!”(“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资治通鉴》)

于是真把蝗虫嚼吧嚼吧给咽了。


李世民这个举动,让他手下的大臣们佩服的是五体投地,大家都为皇上这样真心为民着想的义举所感动。

史书上没有记载这次的蝗灾是如何消除的,但《资治通鉴》上却记载了结果:“是岁,蝗不为灾。”

也就是说,这年的蝗灾没有造成太大的灾害。

不管朝廷采取了什么办法,至少李世民的举动感动了天下百姓,也提高了灾区老百姓战胜灾害的自信心。

正因为李世民心中装着老百姓,并且很重视农业生产,国民经济才得到极大的发展,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备粮,取给于道路焉”。

这正是实现他“贞观之治”的民众基础。


无独有偶,类似的事情在唐玄宗身上也发生过。

公元716年(开元四年),山东地区发生蝗灾,官府及百姓对此束手无策,许多百姓在受灾的农田旁烧香、祷告,献上各式祭品,但就是不敢捕杀蝗虫。

当时主政的是名相姚崇,他建议中央派御史到地方监督各地官员开展捕杀蝗虫工作,并且把蝗虫尸体深埋,但他的建议遭遇了很大的阻力。

有人认为蝗虫数目极多,不可能一下子消灭光;甚至有人说:“蝗乃天灾,非人力所及,宜修德以禳之。”

姚崇力排众议,先是反问众人:“现在河南河北的人都要流亡尽了,我们怎么可以坐看蝗虫吞噬禾苗,而不去救那些受灾的人?”

接着坚定地说:“即使杀不尽蝗虫,也比养着它们造成更大的灾难强!”


唐玄宗也觉得主动出击总比坐以待毙强,于是将此事交给姚崇去办,并特意下了一道圣旨,鼓励天下的百姓都积极投身到灭蝗战役中。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灭蝗运动就在灾区展开了,他们采取了人工扑打法、壕堑掩埋法、篝火诱杀法……

总之,各种有效的办法都用上了。为了提高百姓的灭蝗积极性,官府还出台了奖励措施:捕蝗1斗,奖粮1斗,捕蝗1石,奖粮1石。

姚崇又派遣使者到各地去巡视,考察地方官员捕杀蝗虫的政绩,并通报各地。

由于措施有力,方法得当,使老百姓渡过了艰难的年景。“连岁蝗灾,不至大饥。”(《资治通鉴》)

其实我们后人津津乐道的“开元盛世”,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好皇帝,有作为的大臣共同努力的结果。

以上都是关心百姓的好例子。


但中国的朝代有个周期率的问题,一般都突破不了300年国祚这个极限。所以,唐朝后期,对待蝗灾,皇上的做法就不一样了。

唐僖宗李儇在宦官的扶持下继承了皇位,继位的李儇很小还不懂事,缺乏必要的理政能力。

他叫有定策之功的宦官田令孜为“阿父”,把他任命为神策军中尉之后,朝廷的一切权利都交给他的这个“阿父”,自己就热衷于各种游戏当中了。

你还别说,李儇理政不行,玩耍真是个天才,斗鸡、赌鹅,骑射、剑槊、算法、音乐、围棋、赌博等等,凡是游玩的营生,他几乎无不精妙。

这个田令孜此时大权在握,傻子才不趁机大捞一把?

于是朝廷上下弥漫着一股贪污受贿,卖官鬻爵之风。甚至田令孜卖到二品大员这样的高官,都不用给僖宗皇帝汇报。

那些花钱买官的人,到任所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想办法把损失给捞回来,到哪里下手呢?自然是无辜的老百姓了。

这样一来,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天下还有老百姓的活路吗?

于是,被逼无奈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在李儇当皇帝的第二年年初,就相继爆发了王仙芝、黄巢起义。


正奉此乱局时,蝗虫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了。

该年的七月,爆发了一场特大蝗灾。

“蝗自东而西,蔽日,所过赤地”。(《资治通鉴》)

蝗灾先是发生在湖北,随后一路北上,扫荡了河南,又转过头向陕西蔓延,不久就到达了大唐的都城长安。

蝗虫飞抵长安后,当时的首都市长(京兆尹)杨知至不思灭蝗之法,却睁眼说瞎话,给皇上报功:

“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资治通鉴》)

他给皇帝上奏本,说这些蝗虫们一路扫荡,到了长安城以后,停下脚步一看,这里的天子这样的圣明,大臣也是那样的贤良,百姓人人安居乐业。

看到天朝如此繁盛的景象,蝗虫们都被感动了,它们决定从此以后不再吃老百姓的庄稼,于是都紧紧抱着荆棘枯木,义无反顾地绝食而亡了!


本来就是一个天大的谎言,谁知那杨知至的奏本一上,满朝百官都坚信不疑,他们都被蝗虫的高尚行为所震撼,于是满朝都是一片祝贺之声:陛下的圣德果然是地厚天高,连虫子都被感化了……

大臣们一阵山呼万岁,吹捧的没有生活体验的唐僖宗龙颜大悦,他也觉得自己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

皇上高兴了,朝廷欢喜了,满朝上下一片欢笑声。

但是遭遇了蝗灾的老百姓,那里却是哭声一片。

本来遭遇蝗灾,田野颗粒无收,大家都眼巴巴的等着朝廷来赈灾呢,谁知道不但没盼来朝廷的救济,因为蝗虫的“义举”,他们的收成变成了正常年景。

既然是正常年景,那该交的税一分钱也不能减免了。秋后,官府开始收税了,交不起税,等待他们的就是衙门里的大牢和酷刑。

一时间砸锅卖铁的,卖儿卖女的,四处逃荒的,总之就是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这些穷苦百姓为了生存,大批的饥民加入到唐末农民起义军的队伍中来了。

这个队伍越来越壮大,终于有一天,起义军攻破唐都长安,冲天大将军的大旗飘扬在长安城头。

当年唐太宗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唐玄宗的时候,他的心里还时刻装着百姓呢,可惜再往下的子孙们,就听不进去祖训了。

失去民心的朝廷,还能维持几天?

所以后来唐朝的迅即灭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中国救荒史》现代·邓云特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老衲侃春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