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的修道院,那么好喝的啤酒!

 酒醉的欢颜 2022-09-18 发布于海南


公元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罗马。当东罗马在东边的土地上大搞拜占庭建筑的时候,西罗马在蛮族的冲击下,于公元476年灭亡。从此,迎来了黑暗的中世纪,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曾沐浴的千年”
这漫长的岁月,兵荒马乱的日子,修道院成为人们逃离世间纷乱的避难所。是的,相比于外面的失序,修道院里一切都井井有条;相比于外面的野蛮,修道院是当时先进文化、科技之所。


当时的很多修道院教堂,我们称之为中世纪罗曼风格建筑。它是古罗马巴西利卡式建筑的发展,又融合了拜占庭、伊斯兰、古罗马和当地的建筑风格。厚厚的墙,微弱的光,是人们对这一时期教堂的典型印象。
在动乱的时代,坚固而幽深的教堂给了人们内心的沉静和心底的安全感,而从高处小小侧窗撒下的一抹微光,又给人以生活的希望和天国的抚慰。
想起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大地上大规模的石窟营建,几乎是同样的乱世,同样的幽暗与同样的精神抚慰。敦煌莫高窟早期的禅修窟和中世纪早期的修道院,在精神气质上是相通的。当莫高窟的僧侣们在幽暗狭小的禅窟静坐沉思、寻求解脱之时,西方的基督教信徒们也在一抹天光的感召下,忏悔、祷告,寻找通往天国之路。


在宗教建筑里,建筑是为宗教服务的。所以,宗教建筑很注重通过建筑手法,表达宗教意图。比如说对比手法的运用,从修道院教堂出来,是位于整个修道院建筑中心的回廊院。那里阳光灿烂,花木繁盛,像是走入了《圣经》中的伊甸园。这样从幽暗、朴素到明媚、繁华的强烈对比,仿佛是一个人在教堂祈祷、告解之后,步入了花园的灵魂解脱。那种轻松愉悦,是宗教建筑刻意为之的结果。
当时的修道院,因为修士们要省出时间来思考、修炼,所以各种高科技就被发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比如对水利的充分利用,修道院的水道设计,极其科学、精细。
还有一些建筑细节的设计,也非常讲究。比如宿舍通向厕所的曲尺形走廊,很好地阻挡了来自厕所的气味与视线。想想我们的很多设计,有些厕所门直对大厅,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人们提着裤子出来,还真是坦诚相见呢。
最有趣的,要数修道院里的酿酒坊。当时,最好的啤酒与红酒都产自修道院。修士们在餐厅里吃饭、交谈,也喝酒。那时餐厅是修道院为数不多的有供暖的地方,寒冷的北方,温暖的餐厅成了最接近上帝抚慰的地方,尤其是喝高的时候,估计可以直接见到上帝的光。
有一次,和上海来的朋友恰饭。朋友带来了上好的瑞士修道院啤酒,真的很好喝。然后,贪杯多喝了几瓶,结果,悲剧了,居然、居然给喝醉了,这绝对是我身经百战的酒场上的“滑铁卢”。啤酒对于我们这个段位的人来说,从来都是水。喝啤酒居然醉了,修士们害人不浅,毁我一世酒名。


很多人不明白中世纪的欧洲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修道院,可设身处地想一想,外面朝不保夕的乱世和修道院秩序井然的生活,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在修道院里,安顿身心,过一种有信仰有节制有规律的生活,在当时,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吧。更何况,还有那么好喝的啤酒。
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代宗师柯布西耶说,修道院是“大地上的天堂”,他“甘愿在隐居室时度过一生的时光”。想到了他设计的集中住宅,修道院建筑果然是他一生设计创意的重要源泉。
当时修道院的宗教文化否定财产、威望和权力,人的一生最难放下的利、名、权,都已不再是追求的对象,那样的人生该有多轻松、惬意!忍受一点生活的清苦与辛劳又有什么呢?何况,还有那么好喝的啤酒。
遥望千年前的修道院,透过厚重的墙与幽暗的光,走近修士们的日常生活与他们的内心。终于明白,一种远观,两种现实。


当长长的袍遮蔽了我们的眼,所幸还有建筑,用细节告诉我们许多我们未曾到达的地方——遥远而神秘的修道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