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代遗珠

 cat1208 2022-09-18 发布于广东

武鸣

辛亥后废除的地名很多,而新设的地名很少,武鸣即其一。该县原名“武缘”,因乡人陆荣廷因武而起,一鸣惊人,于是在陆氏任广西都督后改名为“武鸣”。

陆氏天地会出身,后受抚为官,于中越边境杀尽昔日弟兄;陆氏以朝廷武将而赴日留学,入革命党,回国后却镇压起义杀尽昔日同志。此两步,是他于辛亥前夕居于高位的关键。

入民国,陆氏于袁时期反袁,段时期反段,孙时期反孙,最后身败名裂,众叛亲离,仓皇出走,背井离乡。其长居苏州,死在上海者,不亦宜乎?

然而,他名声却极好。在世,家乡武鸣人已尊其为神;殁后,桑梓百姓追思至今。连其统治过四年的客地广府,也有“陆荣廷睇相”等三分揶揄七分喜爱的相关俗语。

这全在于他真正善待百姓,为之父母。他对不起江湖兄弟和革命同志,他对不起满清朝廷和民国中央,他对不起部属、首长、盟友,但他对得起千千万万人民。他输在了政治,却赢得了历史。

陆荣廷,武鸣人。他的故事让我们反复观照自己,如何为官,如何做人。如何在纷繁芜杂的事态和漫长混乱的纠葛中,真正照见自己的内心,真正同未来握手。

武穴

民国的时候,武穴是个小镇,属于广济县。当然,即使是湖北人,绝大部分对这个地名一无所知。

直到1918年,有个将军在那里发了个通电:老子不打了!自此,武穴全国闻名。后来,那位将军声望越来越高,武穴甚至被记入历史。他就是冯玉祥。

冯也算是马厂誓师的主力,但段祺瑞并不信任他。等大局稍安,就派遣冯去打福建。冯的军队停在了浦口。他宁愿被江苏督军李纯调遣,也不愿去福建送死。

段祺瑞大怒,给李纯十二道金牌,逼他赶走这支客军。正在此时,湖南成为南北战争交锋点,于是段祺瑞说,冯玉祥不必去福建了,打湖南人吧。

冯玉祥的兵船溯扬子江西上,在武穴停了下来。他的大营里有位尊贵的客人,陆建章。陆是段祺瑞死敌,也是冯的恩公和姻丈。在陆的唆使下,冯玉祥武穴通电,公开反段。这是北洋团体内部第一次公然叛逆。但是想象中的支援并没有来,而段命令下的曹锟大军步步紧逼,冯军即将被全歼。

冯只能求人说项,间道行至曹锟大营,哭泣跪求。曹知道打湖南也需要猛将冲锋,于是向中央上表要求宽宥冯氏。自此冯军纳入直系门墙。北洋攻陷湖南。张敬尧占据长沙湘潭,吴佩孚占据衡阳湘南,冯玉祥占据常德湘西。自此,冯氏第一次拥有了稳定的地盘。

这就是“武穴通电”的因缘。

人格魅力

1930年二三月间,中原大战一触即发。但是,阎锡山有两个老部下、老同僚都力劝阎氏置身事外,他们是赵戴文和杨兆泰。尤其是前者,为老同盟会员,和阎一起留学,一起回国,两人一文一武,奠定了清末革命党在山西的基础,致民间视二人为「焦不离孟」云云。

赵杨二人为什么要阻止阎锡山称兵反蒋?史料没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个人觉得,可能是他们都曾在首都南京工作,感受过蒋介石的魄力、能力和人格上的真诚,因此才会决然反对「旧主」,甚至不惜反目。

军统解编

“军统”大家都知道,国民党军方的情报组织,在抗战时期颇有令名1946年春,国民党军进行改编,模仿美军体制,分立军令系统和军政系统。军令系统直属于由国家元首兼任的最高统帅,称“参谋本部”,下设若干厅;军政系统直属于行政院,下设若干局。

军统以同一逻辑拆分,其公开工作部分属于参谋本部二厅,如电讯业务其秘密工作部分属于国防部保密局,如情治业务。抗战时期戴笠组训的一支勇悍精锐的轻武器军队,同时改编为交警部队(铁道护路队)。

改编完成时,正好烽烟再起。仅就情报作业来讲,军统这次一分为三,大大削弱了之前如臂使指的战斗力,郑介民这位情报学天才和毛人凤这位实操面天才遂不能良好配合。这也是国民党落败于大陆的一个因素。

播迁台北后,保密局改称军情局,直到今天。

图片

毁誉交加

白崇禧生于1893318日,广西桂林人,信奉回教,为新桂系领袖之一。他是中华民国首任国防部长,撤离大陆时,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长官。

北伐军统一中国之后,首先起兵挑战中央政府之权威的,即是白氏及其桂军。此后内战绵延,无役不与,实为破坏国家统一、和平之罪魁。及至抗战全面爆发,白氏尚能尊上奉命,团结友僚,其桂军也以英勇善战而威名赫赫。

战后局面,诡谲难测。各地方实力派早已瓦解,唯新桂系领有广西安徽,时人遂疑其战时保存实力。1948年大选,广西派以安徽全省财力乃博得副总统大位,为其政治光辉之顶峰。

年底之淮海战役蒋介石因战地兵力不济而令华中大军东援,白氏遂心生贰意,非但拒绝出援,还外接敌军以自固,内逼统帅以自雄。华东徐蚌战败,华中函电煎迫,蒋氏遂于1949年初黯然下野,于是局面崩溃乃不可收拾。

蒋介石的传统文化

蒋介石之推行传统文化,是其去台湾,特别是听说大陆“横扫”和“破四旧”以后。与其说这是意识形态皈依,不如说是一种现实政治操弄。

反观国民党,其创立以来一直是具有基督教淑世主义的激进社团,又混杂有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和无政府主义的政治思想,至三四十年代犹是如此。自孙中山以下,其党内诸老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的修为和感情,均很淡薄。

至于蒋氏的新生活运动,同今天我们所理解不同的是,宣扬传统文化只是非常侧面和稀疏的表象,精神内核是以基督教的社会价值观来灌输教化万民。

蒋介石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但,也仅仅是爱好而已。

改造国民党

一直有人认为,1950年蒋介石改造国民党,使得“曾经权倾朝野的国民党元老们纷纷落马”。其实这是自然淘汰的结果。一部分元老已年老体弱甚至生命垂危,比如孔祥熙、何应钦、陈果夫,还有一部分和国民党中央离心离德,比如宋子文、李宗仁、陈立夫。如此局面,蒋氏自然要改造党国,启用新人。

如何塑造历史研究中的“阴谋论”?有一招“因果倒置”。明明是蒋氏手边已没有可用之元老,因此才不得不以改造之名大规模提携新晋,并客观上造成其子经国的崛起。但在阴谋论者口中,却颠倒逻辑,成了蒋氏父子为固化代际嬗递,借改造之机罢黜元勋。

身后评价

近代史中,蒋介石是最容易研究的。因为基础材料实在是汗牛充栋,尤其他一生的日记,便是考察行止思想的宝藏。对于今天的学者来说,蒋氏已无秘密可言。

近代史中,蒋介石又是最难评价的。倒也不仅仅因为意识形态壁垒。他的部曲有聚有散,事业屡成屡败,他的想法或中或西,他的行为时新时旧。

所以,红蓝绿白,这四方口中,分别有四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七十年来诠释着阴晴不定的时局。

幸好,他的去世,并没有改变历史。

庚子事变

大清早开始在看一部人类史。当读到王懿荣殉国那一页,不禁掩卷长叹。

一百廿年前的今天,侵华列强即将攻陷首都。当时的中国,不乏拼了一条命捍卫两宫的英雄,如岑春煊、陈宧;也有义不受辱,舍生忘死的烈士,如王懿荣。但帝国的脊梁,那些封疆大吏和中下层知识分子,究竟在想什么?

是刘坤一的东南自保,是张之洞的成立新府,还是李鸿章在天南一隅的就任大总统?是康梁的首鼠两端,还是唐才常的奋力一搏,还是孙文的慷慨赴死,冒险回到上海策动他心中那场最后的起义。

历史所有的逻辑,其实都在整整一百廿年前的那个夏天注定。有帝王将相,有拳民群氓,有江湖豪侠,有侥幸小人。也有唐才常、毕永年、秦力山、沈荩,这些真正的伟人。一百廿年以后,我们依旧愧对他们那热爱山河大地的真挚目光。

《辛丑条约》

近代中国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国际多边协定当然是《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但赔款数额巨大。而且治外法权加深,列强驻军中国成为常态。

当然,大国对中国政局的隐形干涉倒是保护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及其相关商路在近四十年内不受兵灾侵害。就国际法意义来说,中国不复是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这也是事实。

《辛丑条约》并非平白而来,列强说这是为庚子事变中被杀的外籍医生、传教士和外交人员讨一个公道。这固然是殖民主义的托辞然而,惨状之下,我们是否在清夜扪心,甚至乎也观察到了八国联军的狂怒和铁血?

幸亏那时候还有孔祥熙。只要还有一个义人,偌大的山西就永远不是上帝倾泻怒火的索多玛幸亏,当时的清国,还有孙文;还有那几位如苍穹孤星的伟大人物,在满天黑暗中,引领一群末世中的人民踽踽前行。

这就是重生。他们即将光复一个全新的中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