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吴仕钊先生《耕读文化的复兴与乡村振兴战略》所想到的

 山花烂漫oqq2hn 2022-09-18 发布于湖北

由吴仕钊先生耕读文化的复兴与乡村振兴战略》所想到的

文/山花烂漫

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受到巨大的外部推动,农村文化和城市文明高度交织,互相冲击,乡村无论是产业还是文化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

文化是根。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如何平衡产业与文化发展的具体问题无可回避。日前,吴仕钊先生《耕读文化的复兴与乡村振兴战略》一文,探讨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笔者认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必须致力于乡村文化资质的地域性,以及文化元素的丰富性,在不断探索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路径上,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动力是解决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关键所在。

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为乡村发展指引了方向。如何认识和理解乡村振兴中经济和产业发展与文化的关系问题,避免简单地用乡村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代替乡村振兴,已成为破解乡村振兴实质和内涵的关键所在。在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振兴问题上,需要正确处理和破解有形层面的经济产业发展与无形的文化秩序重建之间的内在关联问题。深刻理解和把握乡村振兴已经从农业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主,转变为农村现代化全面社会文化整体系统协调全面发展的内涵与精神实质。

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的核心本质是人和文化振兴。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不仅在于经济上的和制度上的发展障碍,还在于“乡村文化”自身的建设的缓慢,它已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应有的支撑。乡村建设不仅是物质建设,更是文化建设,人的改变和文化建设将决定建设的成败。乡村建设需要走出传统发展的误区。传统地方文化既是乡村建设的发展资源,也应当是参与区域建设、重塑地方文化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运作机制。

乡村文化振兴既要通过文化观念的转换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配合,更要通过文化传承和地方文化特色找到自身的文化主体性。需要在确立文化主体性和自主性前提下,对乡村发展价值理念进行重新思考,建立基于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本源,又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文化重建。乡村振兴与发展离不开文化重建。只有通过对于乡土文明在地方文化历史积淀的挖掘传承,通过与地方民俗在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实践的再融合再创造,才能实现传统乡村农耕文化的再生与创造性转化。也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深深地扎根在乡土中,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基础。

生态保护的含义并不仅仅局限在自然环境保护上,还体现在文化生态的保护上,需要打造与其地方资源特点和文化相适应的农业产业链条,并从整合经济和特色经济的视角,在挖掘乡土特色文化和产业基础上,突出在区域产业的地方文化特色,形成一村一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因此,乡村在地经济的发展与产业化,是与区域原有特色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利用紧密相关的。需要建立基于文化传承与保护,保护与开发,开发与创新,在开发保护创新利用基础上,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民俗是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民俗包括一些宗教仪式和一些民间活动,是生活的一种过去式的存在。有一些民俗堪称活化石,是艺术和文化的起源。在民俗的演变里可以窥见历史的发展的轨迹和祖先的生活方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习俗的消亡也在提速。农民是民俗文化传承的主角,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外出求学、打工,大部分人对于传统的民俗活动一知半解,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保康县文化馆副馆长宋进潮先生多年来置身于保康民俗文化的保护性抢救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尽管这些文化工作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挖掘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救亡图存"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对于以乡土社会为主要阵地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殆尽等现状层出不穷,即便是幸存的一些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

乡村要振兴,文化是关键。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在于人,只有农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致富技能加强了,具有了造血功能,乡村振兴工作才能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才能长足发展,才不乏动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广大农民群众才是农村文化活动的的主体,才是新农村文化的主角。只有农村文化深深植根于广大农民群众中,才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

                                             2019.10.1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