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眼中的工程师|把风电核心技术,紧握在手上

 阿明哥哥资料区 2022-09-18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许移庆,上海电气风电集团(以下简称“电气风电”)副总工程师、驱动链事业部总工程师,两项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获得者,在耕耘风电行业数十年间,他还拿下了十余项国内外科技与发明类奖项、风电领域国家专利与行业标准的制订与修订……

站在时间这面镜子前,你感受不到荣誉等带给许移庆带来的压力,恰恰相反,这位四十出头的工程师身上仍留存着如同朝阳般的活力与洒脱。时间不曾磨平他的锋芒,而十几年的风电从业经历,更是让他收获了扎实的技术功底与坚定的进步方向,这些积淀给他平添了一份笃定。

图片

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紧握在手

许移庆为自己确立的行业攻坚起点,恰好与上海电气踏足风电领域的时间起点重合。

2006年,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彼时上海电气确立了风电事业从技术引进到联合设计再到独立研发的“三步走”战略。许移庆深入参与了每一个战略阶段的工作,无论是早期1.25MW风力发电机组的消化吸收,还是2.0MW风力发电机组的联合设计,研发一线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如果说从无到有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从有到精则是“痛感加倍”的过程,要把核心技术摸实钻透、紧握在手绝不是一件容易事。

在独立研发阶段,风电集团的第一步就是设计当时亚洲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3.6MW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同时完成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2-3.6MW大型风机研制与产业化》。3.6MW是许移庆重点参与的首个独立研发产品,碰到的问题不少。“有的问题真的需要摸爬很久,不过攻坚的过程既锻炼了自己,也为公司积累了大量的机组设计能力。”许移庆说道。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3.6MW风力发电机组的一系列项目先后斩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以及上海电气内部各大奖项。

图片

总结经验,载荷仿真打下基础

中国海上风电起步晚,要在短时间内赶上欧洲的竞争者绝非易事。这要求从业者们不仅要扎扎实实学好用好“基本功”,更需要依据中国特殊的海洋情况,因地制宜地做好前中后期各项工作。

海上风电受到波浪、洋流等自然条件作用,面对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因此载荷仿真和基础设计也更复杂。为了提高载荷仿真和基础设计的准确性,必须将风电机组和基础进行一体化建模、实行一体化仿真和设计。中国风电吃了“起步晚”的亏,对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一体化载荷仿真工程应用知之甚少。

为了解决3.6MW海上样机载荷仿真问题,许移庆通过对以前陆上载荷仿真经验的总结、对IEC国际标准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要求的解读和相关文献的学习并进行了大量的仿真计算,与设计院交流沟通,前前后后花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电气风电第一台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载荷仿真,攻克了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基础一体化载荷仿真的工程应用,形成了一套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基础一体化载荷仿真的方法和流程,为电气风电后期各个海上风电场一体化载荷仿真奠定了基础。


图片

策略引领,技术知识传承迭代

“可持续的技术发展,一靠人才,二靠制度。”提到核心技术的传承与迭代时,许移庆这样说道。

为了培养和激发人才,许移庆以研发项目为契机,不断加强团队建设和知识积累,提升电气风电在核心业务领域的能力,并且摸索出了一套知识积累的方法,使公司在载荷仿真、叶片设计、塔架设计和基础设计四个方面近10年的经验得以总结和传承。

许移庆自2017年担任电气风电副总工程师和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以来,负责公司技术驱动型研发和技术发展规划工作,全面梳理了公司科研项目的管理,形成了一套科研项目的管理流程和制度。他组织完成了年度技术规划编制及更新,并按风、机、场、网、环、数的总体思路分出21个技术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了“全面布局、重点突破、急用为先”的技术发展策略。

在攻坚克难的同时,许移庆主持或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科学部立项的《面向深远海的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及关键部件设计研发》。他深知,研发之路没有尽头,唯有持续进步。许移庆表示,将继续开拓进取,加大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特别是半直驱驱动链技术的穿透研究,争取尽快攻克齿轮箱滑动轴承和发电机冷却、绝缘等技术。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