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层次决定了人生高度

 昵称tfKn5 2022-09-18 发布于甘肃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正在院子里扫地,一个人非常着急地进来,见到子贡就问,你是孔子吗?子贡说,不是,我是他的学生。那个人就说,太好了,有人说一年有四季,可我觉得一年只有三季,你给说说一年到底有几季?子贡说,一年就是有四季,春夏秋冬,怎么会有三季呢?那个人就急了,大声地跟子贡在院子里争吵起来。

文章图片1

孔子和他的学生

孔子听到院子里有人说话,就从屋里出来。子贡一看老师出来,就跟老师说,这个人非得说一年有三季,老师您给评评理,告诉他一年有几季?孔子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和子贡争论的那个人,就说,子贡你错了,一年就有三季。

听到孔子说“一年有三季”,那个人就高兴地走了。子贡非常疑惑,就问老师,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为什么却说有三季呢?孔子说,你知道刚才来的那个人是谁吗?子贡说不知道,孔子说,他穿一身绿衣裳,是个蚂蚱,春天生,夏天长,秋天就死了,他都没看到过冬天,你还跟他争论什么呢?

文章图片2

孔子和他的学生

这个故事就是“不同夏虫语冰”的典故。一个人很难理解自己认知以外的事情,更不可能让认知以外的事情变为现实。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想改造世界,首先要正确地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认识世界,决定着如何改造世界。

正确地看待和理解世界,就需要我们提高认知层次。如何改变提高认知层次?首先就要“通古今”。1939年5月20日,伟人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过一段话,他说:“古人讲过'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就是说:人不知道古今,等于牛马穿了衣裳一样。什么叫'古’?'古’就是'历史’,过去的都叫'古’,自盘古开天地,一直到如今,这个中间过程就叫'古’。'今’就是现在。我们单通现在是不够的,还须通过去。……尤其是我们共产党员,要知道更多的古今。”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秦朝的强大是由于商鞅的变法带来的。追溯起来,我们就会发现,秦孝公为什么要变法?是因为他的父亲秦献公曾经在魏国待过,亲眼看到或亲身体验到了魏国由于实行变法而变得强大起来。如果秦孝公的认知层次里没有这些东西,要想变法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魏国是在春秋时期由于率先变法而首先称霸的国家。魏国为什么知道只有变法才会强大,是因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在认知的层次上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魏文侯认知层次的提升离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改革家李悝。李悝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卜子夏,他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之一,跟“不同夏虫语冰”的子贡一起被称为“孔子七十二贤人”。

文章图片3

魏文侯和李悝

子夏在魏国开馆授业,创立了“西河学派”,在子夏的学生里最有名的就数李悝,虽然李悝跟随子夏学习儒家思想,但他也崇尚法家,所以他在魏国实行的变法实际上和秦国的变法是一脉相承。孔子还有一位有名的学生,名字叫荀况,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荀子。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正统思想,而且他还加以创新,提出“礼法并施”的主张,这个人教出两个学生,一个叫李斯,一个叫韩非,这两个人最后成了法家著名人物,曾经在历史也是叱咤风云,特别是李斯,以个人之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从儒家和法家的发展脉络上看,法家是从儒家那里发展而来的。一开始儒家并不排斥法家,甚至他们的某些主张还是一致的,比方说强调国家各阶层的秩序,只是维持秩序的手段各有不同,儒家更强调和风细雨式的“教化”,而法家强调是强制性,到后来儒法两家才分道扬镳,大儒家荀子根本不在“七十二贤”里,这说明了儒家对法家的强制性和急功近利性已经到了不能容忍地步。

魏文侯重用李悝在魏国变法,魏国一天天的强大,这些不但魏国人,别国的人也看在眼里。有一天,魏文侯遇到了难题,这个难题是国相的人选,有两个大臣,一个叫翟璜,一个叫魏成,让谁当国相,魏文侯拿不准主意,就把李悝叫到宫中,向他咨询国相的人选。精明的李悝没有说谁可以当国相,只是说了国相的标准,一个好的国相应该向国君推荐能提升认知层的人才,这个人就可以当国相了。

一出门,翟璜看到了李悝,就问他向国君推荐了谁当国相。李悝说,我觉得大王应当让魏成当国相。翟璜很不服气,就说我向大王推荐了许多人才,像在魏国进行军事改革的大将吴起、治理邺地的能臣西门豹,还有攻下中山国的大将乐羊,包括你这位主持变法的大臣,还是太子的老师屈侯鲋也是我推荐的,为什么让魏成当国相呢,我想不通。

李悝这样向他解释,你推荐的这些人才只能叫能臣,你看看魏成推荐的人才,像卜子夏、段干木和田子方,这些人都是大王的老师,这些人不但在道德修养上是大王的老师,同时还能战略上为大王开阔视野,能为大王提升认知层次,你推荐的那些人,大王称之为臣,而魏成推荐的这些人,大王称之为师。听到李悝这样解释,翟璜心悦诚服。

所以,提升认知层次,要“通古今”就是不但要学习历史,还要向古代的先贤学习,这是提升认知层次的方法。

另一个方面就是视野一定要开阔,放下身段向一切先进经验学习,包括向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中国为什么在近代为什么落后了?就是清朝的统治者闭关锁国,他们在认知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在一个层次上。1776年,英国由于瓦特改良蒸汽机,使英国率先启动工业革命,使整个西方首先进入到蒸汽时代。而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情况?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就使中国正式进入半封建和半殖民地时代。这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进入到工业化时代,而中国还处于自我陶醉的睡梦中。清朝统治者闭半锁国、夜郎自大,自认为自己还是世界的中心,视外国的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战争一起来,他们才真正领教了洋人的厉害,这说明由于闭塞,直接影响了执政者认知层次的提升。

文章图片4

瓦特改良蒸汽机

提高认知层次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实践。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理论学习,“行万里路”就是亲身实践,对于提升认知层次,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不读书不进行理论学习,只靠单纯的实践提高不了认知层次。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将吕蒙是行武出身,有一天,东吴的“皇帝”孙权就跟吕蒙说,吕将军打仗不能只依靠勇猛顽强,还得要学习兵书战策。吕蒙说,我在军中这么多事,哪有时间看书学习?孙权反问道,你没有时间,你还有我忙吗?我每天这么多事,还坚持看书呢!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每天也拿出一点时间看看兵书战策。过了不长时间,东吴的谋士鲁肃见到吕蒙,看到吕蒙有很大的进步,就夸吕蒙,这时吕蒙就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实践就会失去方向。

文章图片5

东吴大将吕蒙

但是,没有经过实践的理论只会变成“空头”理论,是坐而论道,是纸上谈兵。像马谡和赵括失败的教训就是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伟人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应用也是学习,而是最重要的学习。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认知的层次只会停留在浅层次阶段,只有积极参与,勇于实践才是提升认知层次的根本法门。实践出真知,真正的知识都是靠实践得来的,一个人一旦把认知层次提高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