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磻溪:洱海边独特的竹栏栅捕鱼趣事

 昵称45109175 2022-09-19 发布于浙江

磻溪古村地处大理百二河山的中间地理区位上,西临苍山白云峰和鹤云峰,东濒洱海。苍山十八溪中水量丰沛的茫涌溪和锦溪的水,从村边广阔田坝中沟渠流过。阡陌田畴,纵横交错,地肥水丰,养育了一代代的白族儿女,留下了许许多多人文景观和奇闻趣事。而在我多彩的儿时记忆中,最难忘、最有趣的就是家乡磻溪村渔沟用竹栏栅捕捉弓鱼的方法,现在每当回忆起来还深感方法独特、趣味盎然,令人激动难忘。

大理弓鱼曾经是洱海中盛产的独特优良鱼种。通称大理裂腹鱼,栖息于洱海中敞水区域的中上层,喜静水环境。体形细长,稍侧偏,头小,吻短,眼晴大。成熟的雄鱼体形稍小,长约十多、二十来公分,重约一百克左右。雌鱼体形稍大,长约三十公分上下,重约一百五十至二百克左右。鱼卵较鲤鱼等其他鱼种大。每年三至五月,洱海弓鱼到了繁殖期。除了在浅海中沙地、鹅卵石、螺丝壳上产卵外,特别喜欢顺苍山流下来的清溪水流,进入河溪中产卵。弓鱼以浮游生物和藻类为食,鱼鳞细,肉质好,刺少,肠肚细,苦胆几乎不见,味道十分鲜美。煮食时无需开肠破肚、去除鳞甲,只要在清水中冲洗干净即可。因此很受人们喜爱,特別是老人、小孩食用时不必担心鱼刺卡喉。所以弓鱼往往成为白族群众待客的首选。

洱海边白族人们捕捉弓鱼的方式有许多种,如撒网、扳罾、布放絲网等,但最为独特的是磻溪村白族先民创造的在海滩入海河沟中设置竹栏栅捕鱼的方式。这又是怎样一种捕鱼方式呢?

北磻溪村地处水源充沛的茫涌溪流域下游,一条条沟渠水在首先满足了农田灌溉以后,剩余的部分径流在入海之前,通过先民们兴修的一条南北向横沟,将几条纵向沟渠的流水汇集起来,通过村边的永济桥后注入一个南北长约百十米,东西宽约四十来米,深约三米多,总库容约一万立方米左右的水塘中,逐渐蓄集起来,为开闸放水捕捉弓鱼作好准备。

在水塘的东坝上开了两道能开启和关闭的闸门,并沿着临海滩地上开挖了两条宽约三米,长约三、四十米的河沟,沟底布满光滑的鹅卵石和粗沙砾。在水闸下方不远的河沟中,用苍山箭竹编成了一道弧形直立的栏栅,用几根栎木树桩固定稳当,让水流能从竹栏栅缝隙间流淌下来。在离直立栏栅下游约六米左右的河沟上,横放上一根粗壮的栎木作为横樑,搭在两侧河沿上。然后将一道仍用箭竹编成的栏栅呈30度左右倾角斜放在横樑上,入水着地一端朝上游。在栏栅下端与沟底接触的地方,每隔五、六十公分开一道“鱼门”。方法是用一根小竹棍横挑在竹栏栅位于沟底的任意一两根箭竹之间,让被挑的竹子抬起高于两边其它箭竹,使其隆起以后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通道,这就是给从洱海中逆流而上的弓鱼们开了一道“门”。这样的“鱼门”一共开了五、六道。弓鱼们顺着这一道道“门”游进上、下栏栅间的河道中,往上是直立密布的竹栏栅,鱼儿上不去。往下则是斜布在河道中的下游栏栅,顺流下来的鱼儿找不到位于栏栅底部的那些“鱼门”。这样,鱼儿就只能在栏栅间的河道中逐渐聚集起来。

每年春分节气前后,磻溪柳绿桃红,莺歌燕舞。田野里油菜花黄,蚕豆花香,麦苗青葱,一遍欣欣向荣,春满人间的景象。人们忙着给庄稼灌溉、追肥、除草、喷药防治病虫害。还有的在整理秧床,播种水稻秧苗。这时节的洱海清风拂柳,碧波荡漾,鸥飞鱼跃。逐渐进入成熟产卵期的弓鱼,兴奋地在浅滩水域追逐嘻戏,不时首尾相连,跃出水面,象弯弓,象柳梢残月。那欢快动人的场景,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时,只要有清流入海,弓鱼便争先恐后地游往上游,去寻找适合交尾、产卵繁殖的温馨场所。

而北磻溪村的人们早早地开始疏浚河渠,把闲置了一个冬天的蓄水湖塘清除了塘底淤泥,加固了堤坝,整修好闸门,然后将湖塘逐渐蓄满水。再将入海的两条河沟清理干净,铺上粗砂和鹅卵石,扎好栏栅,开好下游栏栅上的“鱼门”。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启闸放水。

来自苍山的清流哗哗地涌出湖塘,漾着清波欢快地奔向洱海。入海清流一下子吸引了迫不及待要往上游繁殖产卵的弓鱼儿,它们兴奋地相约迎流而上,沿着河沟,通过“鱼门”,进入了两道竹栏栅之间的河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沟中的鱼儿越集越多,密密麻麻,逐渐布满河道。这时从沟中弓鱼脊背颜色来看,有浅绿,有墨绿,还有青黄、褐黄、褐红等不同颜色,满沟鱼儿花花绿绿,煞是好看。鱼儿们翻腾跳跃,不断有弓鱼迎着上游栏栅流下来的水流扑腾着往上串跃,激起水花四处飞溅,力图突破阻拦,继续往上游理想之地前进。但无论如何腾跃,它们是无法突破竹栏栅的阻隔的。也有的鱼儿往上游无望,就想着往下游回洱海,则被水流不断冲上迎水流斜置的栏栅上,肚皮翻白,扑腾跳跃一阵后不得不折返沟中,根本找不到位于栏栅底部的“鱼门”通道。

几个小时过后,河沟中已“鱼满为患”,管理人员便关闭水闸,开始捕鱼。顿时,随着河沟中流水退去,满沟的弓鱼活蹦乱跳,拼命挣扎扑腾,弄得水花飞溅,场面十分壮观热烈。面对这样欢快的鱼获场景,人们连声欢呼惊叹,人人心情都格外兴奋和娱悦。鱼沟管理人员拿出几个竹筐,下到沟中忙着把一条条弓鱼捡拾进筐中。这时,前来买鱼的客人,围观的大人小孩也纷纷下到沟中,兴奋而又欢快地帮着把不停地嘣达着鱼儿,一条条捉进鱼筐中。一时间鱼腾水溅,人声鼎沸,欢乐与收获的激动场景让所有亲历者终生难忘。

经过一场忙乱后,一、两百斤鲜活而又肥美的弓鱼便成了满满的几筐鱼获。随后,前来买鱼的人们也心满意足地提着买到的三、两斤新鲜弓鱼,忙着回家享受美味,招待宾客了。

这样的捕捞方式每隔几个小时就要进行一次,一天中要重复四、五次。在清明前后的盛渔期,每天要捕捞近千斤的新鲜弓鱼,成为村民集体的一笔可观收入。那时弓鱼的价格很便宜,生产队每年给每个社员两斤的计划指标,每斤只要0.4元,若计划外购买,则每斤一元钱。

磻溪村民这种鱼沟竹栏栅捕鱼的独特方式和欢乐场景,虽然已经过去五、六十年了,但至今仍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毎当回想起来仍然激动不已。我想这样的捕鱼场景如果今天还存在,那将给前来旅游观观的人们带来多么的愉悦和欢乐,还能品嚐到洱海弓鱼的独特美味,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然而非常遗憾的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一些外来鱼种的不当引入,加上滥捕,水源汚染等种种原因,洱海弓鱼等优质鱼种逐渐走向灭绝,让人痛心不已。人们往往在失去以后才感到惋惜,才懂得珍惜,才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多么重要。从这些惨痛的教训中,我们要进一步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实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要进一步保护好苍山洱海,注重可持续发展。才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天然美景永驻人间。让洱海丰富的水产资源能被永续利用,让磻溪“S”湾美丽的自然风光永远亮丽常在。

杨一非,白族,中共党员,1951年10月生于云南大理洱海之滨磻溪,中学高级教师,1986年任云南大理一中副校长,1991年起先后任大理一中校长、党总支书记,2012年退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