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柯志鹏的随笔《“老二班”往事》

 黄石新东西 2022-09-19 发布于湖北

“老二班”往事 

柯志鹏

黄石被誉为矿业之城,三千年青铜文明的矿冶文化,孕育了独特的城市底蕴。  
一个矿山就是一座城,城里城外有说不完的事。对于曾经铺垫了中国矿业底色的矿工,他们代表了基层劳动者典型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199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刚刚踏入社会不久的我们,接过父辈的接力棒,顺从历史的安排,成为了一名矿工。  
至今清晰的记得,我们共有108人通过层层挑选,分配到铜绿山矿坑采车间,被人戏称为“一百单八将闯坑口。”  
举世闻名的古铜矿遗址坐落在铜绿山矿境内。对于这些辉煌的历史,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听着这些故事长大。陌生的是,我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走近她。  
还没有从就业的喜悦中走出来,一场罕见的特大洪水突袭而来,矿井顷刻面临淹井的危险。紧急关头,党委一声令下,男女老少齐上阵。在老师傅的带领下,我们背起草袋,蹚着齐腰深的水,一次次前行在深不可测的巷道中,用坚实的臂膀,筑起一道道牢不可摧的堤坝,降服了洪水,保住了来之不易的“饭碗。”  
此时全国各地洪水肆虐,抗洪抢险成为各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新闻。还未从灾后重建中缓过神,一场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悄然而至,矿山主产品价格一落千丈,很快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才上班就面临双重打击,我们这些毛头小子不知所措。听身边人谈论最多的就是“下岗,”我开始担心刚就业会不会就失业,不安的情绪在每一个人脸上传递。  
国企的优势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很快一场场形势任务报告会接踵而来,稳定了我们忐忑的心。  
当时,我分配到的单位是坑采车间充填工段,和十多名新工友来到了生产二班,有说是干充填工,有说从事搬运工,迎接我们的老师傅说,就是每天“玩泥巴。”  
记得班长曹师傅第一次带我们下井,笨重的罐笼猛然下沉,四周一片漆黑,感觉坠入了无底深渊。约过了五分钟,眼前一亮,来到了陌生的井下。  
都说井下是“四块石头夹块肉,”这比喻很恰当。井下就像一个大型迷宫,巷道四通八达,头顶的毛石仿佛随时会砸落在身上。运矿的电机车来回穿梭,架线上弧光闪烁。我们穿着深筒胶靴,挂着长长的手电筒,背着厚重的草袋,小心翼翼跟在班长后面。沿着一个高十米的九十度铁梯子,双脚颤抖的下爬到作业的采场。  
今天的任务就是用草袋装上尾砂,在采场口筑一道坝,铺上彩条雨布,再电话通知地表充填站,通过管道将尾矿和水泥混合物输送到采场进行充填。听着班长介绍充填的流程和井下采矿的工艺,终于明白“玩泥巴”是怎么回事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日复一日干着枯燥而繁重的工作,开始慢慢融入这个已有二十余年历史的集体。  
班组是基层的细胞,也是工长口中常说的“大家。”工段当时设置了两个充填生产班,我所在的二班主要担负其中一个矿体的充填任务,基本上是体力活。  
班中老师傅和我们这批刚加入的年轻人各占一半,周一安全会挤的满满当当,坐的,蹲的,站的,足足三十人。  
班组的办公区共有两间,外面是派班室。班长坐在桌前安排每天的任务,班员坐在两边条凳上。桌子上放置一个有些年代的木夹子,据说至少十任班长用过,上面夹有考勤表和排班记录本。  
里面一间屋用来放工具和换衣服,每人一个小铁柜。房子中间架一个铁炉,长长的烟囱直插外面。班组条件很简陋,冬天取暖都靠这台炉子,每个班组可以分到三百斤煤。下井上来后,大家把打饭的铝盒放在炉盖上,一边吃一边聊天,伙食虽不好,但其乐融融。  
为了帮助我们这些新员工尽快熟悉环境,进入角色,班长给每人指派了一名师傅。跟我安全结对的是罗师傅,特别好说话,别看他比较内向,有时讲起冷段子,让人捧腹大笑。  
我上班时个头较小,班长和老师傅都很照顾我,尽量给我安排轻松的活。我很感激,主动承担起班组的日常记录、卫生和黑板报任务。  
经过一年多的锻炼,老师傅肯教,年轻人愿学,都能独立自主开展工作了。记得有一年充填井堵塞,足足60米高,严重影响生产,团支部带领一帮团员青年接下了这个攻坚任务,工段安排经验丰富的石师傅全程指导。我们分成二班,团旗一插,袖子一撸,拿起钢钎一点点抠,完全靠人工车轮战,抢着干,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累。整整一个月时间,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疏通了井筒,赢得领导和老师傅的一片赞许。  
班组清一色的男同志,大部分是半边户,也有携家带口住在矿里的。别看老师傅平时很节约,对我们年轻人却很大方。一有好吃的就叫上我们。  
对矿工来说,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平时急难险重的任务,班长和老师傅都顶在前面,生怕我们受伤。有的新员工年轻气盛,干活图快省事,把安全当耳边风,免不得招来训斥,骂得毫不留情。  
老二班氛围特别融洽。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主动凑份子,三十元,五十元,没人嫌你出的少,都是贵宾一样接待。谁要是受伤了,准有两个工友在医院轮流陪护,照顾的十分周全。谁家有什么困难,哪怕自己囊中羞涩,也要想办法出一份力。  
在这样温馨的环境中,即使工作辛苦,也很开心。每个人真诚相待,把矿工质朴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对身为矿工的自卑感逐渐淡去。  
在这个平凡的集体里,我与大家度过了三年零七个月的美好时光,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岗位,教会了我做人和做事的责任与品格,也激励了我不屈的斗争和激情。  
在这里,烙下了我青春的印记。千米深井留下了我肆意挥洒的汗水和泪水,在一次次摸爬滚打中,我曾对着空旷的采场发出奋斗的呐喊。  
在这里,我结识了很多的工友,无论年龄大小,无论身份贵贱,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最美矿工的豁达与真诚,一次次冲破困难阻碍,化作无穷的力量。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安全对于每一个家庭的重要。看着身边曾经的工友倒下,我撕心裂肺,泪水涟涟,在惨痛的教训中挺起脊梁,重整行装,从头开始。  
在这里,我的写作梦想一步步走向现实,从记录员到宣传员,我用笔头和镜头记录下了“我爱矿山和爱我矿山”的点点滴滴,把感恩化作创作的无限激情。  
从2002年离开老二班,我在机关和车间来回奔波,屈指数来,已在矿山坚守了25年。老师傅们都已退休,有的永远离开了我们,有的工友已调离,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但曹学军、周治来、明庭宜、罗正初、黎逢耀、曹祥发、石裕和、柯美维等老师傅至今记忆犹新。那些一起上班的年轻工友,均已进入不惑之年,我们的感情留存在记忆里,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忘了彼此。  
随着企业改革,老二班已不复存在,但她的故事还在矿山流传,像一杯醇厚的老酒,久久飘香。  
老二班,我人生起航的地方,这辈子历久弥坚的宝贵财富。  

柯志鹏,大冶金牛人,黄石市作协会员。喜欢“写写画画、行行摄摄”,对乡土文学和工业文化情有独钟。先后在《黄石日报》《东楚晚报》《中国矿业报》《铜草花》和文学微刊等发表多篇作品。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