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2年马岛海战:英国集全力击败弱国,纸老虎本质被中国轻松戳破

 WarOH协虎 2022-09-19 发布于广东

2022年9月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苏格兰去世,享年96岁,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对女王的离世表示哀悼,英联邦国家甚至宣布进入“国丧”。

就连咱们国家,很多网友也在网上悼念女王,香港地区还出现大型纪念活动,英国领事馆门前有大量花束,很多人来鞠躬。

但是有一个国家此时却和全球格格不入,英女王去世后,该国不但没表示悼念,电视台的主持人还公开“开香槟”庆祝女王升天。

这个国家就是阿根廷。

阿根廷和英国的仇怨已经有几十年,两国的梁子来源于20世纪的那场“马岛战争”。

在20世纪,英国的衰落是“跳水式”的。二战的英国还是世界一极,但到了冷战时期,英国不仅丢了海外殖民地,还自废武功削减军费,使得英国三军体量、质量直线下降。

原本,大英帝国称霸世界靠的就是皇家海军,但到了1978年,连骄傲的皇家海军都退役了最后一艘大型航母,英国海军实力退入地球第二档。

英军意料不到的是,在“马放南山”四年后,英国就在大西洋上和阿根廷开战了。

1982年,英阿两国围绕马尔维纳斯群岛打了一场战争,这是二战后人类最大规模的海战。

因为英军长期退居二线,阿根廷认为英国已经外强中干,领袖加尔铁里带着民族主义情绪占领了英属马岛,英国人管这里叫“福克兰群岛”。

英军此时没有大型航母,外界都认为英国会吃哑巴亏,但没想到英国海军拉出轻型航母,硬是跨过大半个地球打了一仗,还打赢了。

马岛战争被誉为英国最后的荣光,也让英国重新重视起了海军。那么这场战争究竟是怎么爆发的?英国在这次战争里表现如何?

战后同年,撒切尔夫人本想带着胜势找中国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结果中国是如何回应的?

一、阿根廷的“肉中刺”:马岛

“马尔维纳斯群岛”这个名字,在一些爱好历史和地理的国人心中应该会有印象,但是在西方,提“马岛”可能鲜有人知,他们习惯叫另一个名字——福克兰群岛。

说起来,马岛其实是一系列岛礁的总称,它位于南大西洋靠近阿根廷一侧,距离阿根廷圣克鲁斯省海岸500公里,距离英国本土有足足13000公里。

马岛有大大小小的岛屿和礁石300多块,总面积约1200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两个岛东西相对,东边叫索莱达岛、西边叫大马尔维纳斯岛。

英国人取的名字更简单,就叫东福克兰岛和西福克兰岛。

马岛在大航海时代前是个无人岛屿群,岛上只有企鹅和其他鸟类活动。约在17世纪末,英国的探险家最早发现了这里。

按照当时的国际准则,大洋上的无主土地“谁发现就是谁的”,所以英国人在这里插了旗,用时任大英帝国海军司令福克兰将军的名字命名这片群岛,将其作为英王的土地。

但大航海时代早期不是英国不是一家独大,法国、西班牙这些列强后来也来到了这里,毕竟这片岛屿不小,开着船想错过它也很难。

法国人和西班牙人自己也给岛屿起了名字,并在这里修建了居民点,三国都觉得这是自己的土地,互相争执不下。

18世纪末,围绕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归属,西班牙和英国差点开战。但最后两方决定搁置争议,毕竟这片鸟不拉屎的地方没什么珍惜资源,为此大打出手不太明智。

18世纪后半叶,西班牙渐渐衰落。到了19世纪初,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就纷纷独立了。

此时,新生的阿根廷共和国宣称对马岛拥有主权。但是英国当时正在巅峰,完全没把阿根廷人的诉求放在心上。

此后200年,阿根廷人一直抗议英国“非法占领马岛”,英国人则保持着对马岛的控制,哪怕在二战时期都丝毫没有放松。

阿根廷为什么对这个小岛如此看重呢?其实阿根廷人不为当地那点渔业资源,也不为岛上的牧场,而是为了国家安全。

马岛距离阿根廷就几百公里,岛上的面积较大,能驻扎不少军队。

进入20世纪后,岛上的机场甚至能轻松覆盖阿根廷的沿海,战斗机和轰炸机在个把小时内就能飞到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上空,这对于阿根廷人来说很不好受。

19世纪初阿根廷独立时,英国人就从马岛出发,侵略过阿根廷本土,所以马岛成了阿根廷人的眼中钉,他们一直想拔掉这根“毒刺”。

二、为了成为“民族英雄”,加尔铁里要教训大英

20世纪初,世界的中心在欧洲,但两场世界大战也让欧洲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不过,在两次世界战争之中,南美洲完全没有受到影响,社会还在稳定发展。

二战结束后,全球陷入经济困境,连欧洲国家都吃不上饭。作为世界农业大国的阿根廷便开足马力,往海外出口农产品,赚取了大量外汇。

20世纪50-60年代,阿根廷的人均收入已经步入世界顶尖,而且政府疯狂“撒币”,人民享受世界最丰厚的福利,很多欧洲人争相往阿根廷移民。

如德国人,就在战后大量逃往阿根廷,包括很多纳粹余孽都在这里落脚。

但是在暴富之后,阿根廷也无法在冷战角逐中独善其身。

作为美洲国家,阿根廷逃避不了南美洲国家的命运,在美国的威逼下,被迫成为美国的附庸。

在美国的要求下,阿根廷又开放了资本市场,把国家资源让给美国资本巨头,并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交出黄金储备,换取美国的经济支持。

怎奈,阿根廷屋漏偏逢连夜雨。

当全球经济复苏后,阿根廷的农业出口不再吃香了,国家收入骤降,加上大型资源企业被外资把控,阿根廷政府缺乏税收,陷入了经济危机。

70年代末,眼见文官政府无能,魏地拉将军发起政变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军政府。

与此同时,军队的加尔铁里将军靠着美国支持,大力在国内剿灭左翼游击队。三年后,因“剿匪有功”,加尔铁里上台成为阿根廷总统。

但是军事的胜利依旧遮不住阿根廷的经济危机积重难返,到了80年代初,阿根廷通货膨胀严重,货币贬值6倍以上,失业率到达历史顶点,人民苦不堪言。

纵观历史,小国政府都很难靠自己走出经济危机,尤其是阿根廷这种工业不太发达的国家,无法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加尔铁里政府焦头烂额,国内罢工游行越来越多,军政府眼看就要倒台。最后他和幕僚决定,用人类最经典的办法:

打一场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战争,转移人民注意力,并把自己打造成民族领袖。

加尔铁里瞄准的目标,就是东部海上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早在60年代,在联合国通过“反殖民化”决议后,亚非殖民地的独立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马岛作为英国的殖民地,阿根廷当时就认为也应该还给自己。

英国的确和阿根廷谈过移交主权的事儿,但是两国在细节上没谈拢,加上当地英国居民强烈反对,谈判最后流产。

阿根廷的加尔铁里政府估摸着,现在自己有美国支持,一旦开战,美国肯定站在阿根廷的一边。

另一方面,此时的英国日薄西山,军队缩水。阿根廷如果打败英国,就能跻身强国行列。到那时,就算国内的经济危机再大,军政府也能稳坐钓鱼台。

很快,加尔铁里政府就制定了代号为“蓝色行动”的战争计划,阿军先派遣登陆部队控制马岛的英军,然后将岛上的英国人全部遣送出境,再派大部队接管全岛。

按计划,这些任务可以在3天内完成,而英国远在万里之外,等他们赶来黄花菜都凉了,英国政府可能就会接受谈判。如果英国要打仗,那阿军就以逸待劳,打一场全面战争。

1982年4月1日,“蓝色行动”开始,阿根廷军队突袭了马岛,上万阿根廷军人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岛上的100多英军和警察控制了起来。

英国政府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对此极为重视。

原来,大英帝国在冷战里不断衰落,可以说几乎把前200年吃进去的东西全吐了出来,国际上对英国的重视大不如前。

现在英国遇到了“存在感危机”,连阿根廷主动发难,如果英国不还手,那英国将彻底退出强国行列。

撒切尔夫人说服了内阁,决定和阿根廷开战,英国议会表示赞成。

三、马岛海战,一场“含水量”较高的胜利

尽管决定开战,但对此时的英国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军队已经马放南山。

在北约体系里,英国就是个反潜的打酱油角色,大部分二战前后的舰艇都退役了,就连航母“竞技神号”也被改造为反潜航母,主要搭载反潜直升机。

至于1977年刚刚服役的“无敌号”航母,其搭配“鹞式战斗机”虽然能做英国的主力,但是此时的英国海军仅有2艘轻型航母,可能难以撑起战争。

最后英国紧急动员,连带货船、邮轮,最后发动了127艘舰船组成混合舰队开往南大西洋。这支编队里军舰只有40艘,剩下的都是民船和后勤船只,足见皇家海军的凋敝。

在大洋上开了10天后,英国人终于到达了马岛海面,此时确实如阿根廷所预料的,黄花菜都凉了。

阿根廷军队虽以逸待劳,本来以为能吊打英军。然而当两方一交手,阿根廷军队的脆弱就暴露无遗。

一开始,英军海军航空兵出动轰炸机轰炸马岛,阿根廷军队也没怠慢,出动空军进行拦截,两军在大西洋上进行空战。

阿根廷空军在马岛战争里的表现也确实是可圈可点的,阿军飞行员素质极高,而且意志坚定,给英军带来不小麻烦。

而在马岛空战里,阿根廷军队最大的收获就是击沉了英国最新的42型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和“考文垂号”。这辆战舰,一艘是被飞鱼反舰导弹击沉的,另一艘被炸弹炸沉。

阿军的“超级军旗”战机和击沉“谢菲尔德号”的飞鱼导弹都是法国货,在击沉“谢菲尔德号”后,法国乐得合不拢嘴,毕竟这是给自己的武器打响了广告。

但英国政府在探知阿军的武器来源后,马上严肃通知法国,不许再给阿根廷出售战机和导弹。最后法国给了英国面子,答应了这个要求。

不可否认的是,阿根廷空军的确很能打,但在法国禁运后,阿军空军缺少先进武器,尤其是缺少反舰导弹,难以给英军舰队致命打击,对战争的影响大大减弱。

空军不行了,可阿根廷的海军也乏善可陈,阿海军最致命的一点是缺乏反潜力量。

刚开战没多久,阿军主力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就被英国潜艇击沉,吓得加尔铁里下令把航母“五月二十五号”开到港口保护起来。

阿根廷海军由此丢了制海权,军舰和补给舰不敢出港,英国海军得以控制马岛近海。

最终,战术素养极高的阿根廷空军虽然另辟蹊径,用传统铁炸弹轰炸了英军,但也回天乏术,在英国的鹞式战斗机面前俨然变成了“玩具”,很快连制空权也丢了。

没有制空、制海权,马岛上的上万阿根廷陆军困在岛上动弹不得。他们缺乏补给,士气开始低落。

5月21日,在打完海战和空战后,英军特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从容登陆,发起反攻。在战斗中,英军除了遇到一些阿根廷精锐部队反击外,大部分阿根廷军人选择投降。

在夺回马岛的地面战斗里,英军和阿军的伤亡加起来不到100人,截止6月21日,共11000多名阿根廷军人举手投降。

阿根廷陆军解释说,在气温较低的马岛上缺乏食物,是士兵士气低落的原因,这进而导致了战败。

可实际上,该岛屿是英国的牧场之一,约有几十万头绵羊在野外吃草,但阿根廷军队却没有利用这些资源。

1982年6月20日,马岛战争结束,英军在战争里共阵亡255人,受伤750人,被俘106人;而阿军死亡650人,受伤1068人,被俘11300人,数字是英军的12倍。

马岛战争最终以英国的胜利而终结,在阿根廷,加尔铁里政府在战后立刻倒台,加尔铁里本人被逮捕入狱,罪名是“在战争里指挥不力”。

而英国在马岛战争里短暂获得了“大英帝国”时代的荣誉感,英国人的国民自信心大大增加。趁着胜势,撒切尔夫人在1983年的竞选里带着保守党成功连任。

可尽管马岛战争为后世津津乐道,英军的表现可圈可点,但是考虑到对手阿根廷实在太弱,还有西方盟友给阿根廷使绊子,这次战争的胜利果实“含水量”的确有点大。

而在同年9月,撒切尔夫人居然就带着马岛战争的胜势余威,气势汹汹地来中国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

英国本以为中国会忌惮英国的军力,但“铁娘子”没料到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顾忌英国的想法,直言“主权问题不容谈判”,不给香港回归增加期限,撒切尔从中国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最后,当撒切尔夫人以“灾难性后果”作威胁,暗指英国可能同马岛问题一般,对香港问题使用武力时,邓小平同志从容不已,直接对撒切尔夫人进行回击:

“若有混乱,中国将不得不对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邓小平的答复给了撒切尔夫人沉重的打击。当天,当撒切尔夫人结束谈话、离开会场之时,颤抖的“铁娘子”居然在下楼梯时摔了一跤。

撒切尔夫人这一摔,代表着没落的英国在重振雄风的中国面前,已经失去了谈判的底气。即便是英国手里还拿着一张“马岛胜仗”的牌,但“王炸”的底牌却已经在中国的手中掌握着了。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马岛战争与撒切尔夫人外交》,赵万里、毛锐

2、《英阿马岛战争的地缘政治观》,乔正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