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行不能合一,根本原因在于你所知的不够深 真知必行,不行假知!如

 liuenk5gb 2022-09-19 发布于浙江
知行不能合一,根本原因在于你所知的不够深。真知必行,不行假知!如果你还是以为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那就大错特错了,你以为你懂了,其实你根本都不懂。半部《论语》治天下,能够决定你成就大小的,不是你的知识的宽度,而是你知识的深度。庄子曰,通于一,万事毕。一样通,样样通;一样不同,一样样不同。
人的认知是分层次的,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或者是不同的时间阶段,你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只有你的认知,能够超越绝大多数的人,只有你能够看清事情的真相和本质之后,你的事业和人生才能逐渐的通达起来。如果你的口袋里,没有你的脑袋里想要的东西,那就只能说明,你的认知是错误的。
最近阿呆就发现,我现在的认知,跟以前完全不一样,那真的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同样的一件事情,我现在所看到的东西,跟以前都是不一样的。我发现我以前都是被世俗和教科书所欺骗了,以前是活在了表象和偏见之中,可能现在我依然活在了偏见和表象之中,但终归是前进了一步。
就像我现在读历史故事,现在就能看出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世人大多把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归都结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长平之战的失败,是赵国国策的失败,赵括有一定的原因,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他就是一个背锅侠。
原因如下:
1.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他是年轻一代将领中的佼佼者,他一直成长于军营,多次跟随其父作战,是有一定的作战经验的。只是赵括的成长一直都比较顺利,没有独立的,大规模作战的经验。
2.从《孙子兵法》,五事来计算,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战国时代,大争之世,都想一统天下,争夺地盘,所以说在道上,他们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秦国的战将是白起,战国时期的战神,这一点战国完败。再说法度和制度上,秦国的制度,就算到现在,也是无可超越的,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法度和制度,在这一点上,赵国更是完败。在这五个方面,赵国只占一点地利。赵国的名将廉颇,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利用地利防守消耗,坚决不出战,才立于不败之地的。
3.赵国的高层之所以决定撤换廉颇,一是由于廉颇拥兵自重,不太听话,我的高层对此有所顾忌,早就想动手撤换廉颇了。二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赵国消耗不起了,粮草用尽,战马都被杀吃了,如不出战,不用打,自己就把自己耗死了。虽然打概率不大,但是如果不打,那是必输,权衡之下,只有一搏。
4.主战派里只有赵括,还是相当优秀的人选,上加上赵括年轻气盛,立功心切,又能揣测决策层的意图,所以才在庭前舌战群雄,力主出战,获得了会纸上谈兵的所谓美名。其实赵括就是在一场注定不能赢的战争中,当了赵国决策层的背锅侠。
比如封狼居婿的汉代名将霍去病,他短暂的一生极其崔灿,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太阳一样耀眼。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死时年仅24岁。然而霍去病的英年早逝,对于当时的汉朝,真的是莫大的损失吗?我看未必,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霍去病的离去,有可能是上天对汉朝最大的眷顾。霍去病的成长太顺利了,年纪轻轻就建立了不世的功勋,被封冠军侯,执掌大司马。人生没有经过沉淀和打击,又在这么高的位置上,必然心生狂傲,不可一世,不服管教,他胆敢因言语不合射杀李广的孙子就是有力的证明。兵法有云,真正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霍去病几次征战的成功,大都是以奇兵获胜,并没有碰到对方真正的主力,运气和侥幸的成分居多。霍去病就是汉武帝刘彻手里的一直特种兵,装备优良,战力凶悍,但真正的作战,拼的是综合国力,不能老想着出奇制胜,这几次战争的胜利,必然会给霍去病带来经验主义,和路径的依赖。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在以后的对匈奴战争中他大概率的会吃大亏,甚至会把帝国葬送。因为这就是大概率,这就是人性。
认知就是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