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梅丸证(一)

 自由自在中医 2022-09-19 发布于湖南
瓦岗寨第N代寨主 程庆民谈消渴 2021-02-18 07:01

    记得几年前,我去沈阳参观大帅府,在张大帅的书房内,曾见到这位胡子出身的大帅书写的一副对联: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我很喜欢这位大帅的这副对联,我对糖尿病的认识,也是这样。因为我是半路出家学习中医,所说所讲未必完全吻合于中医的理法方药,但是我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风格和做法,把我的一知半解完全讲出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仅此而已。

    章太炎先生曾经说:“中医之成绩,验案最普,学者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验案最有线索可循,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对糖尿病的中医论治,我们也从医案着手。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方证上面,因此,我们把所选取的典型医案列在方证之下。而方证的选取则主要取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相关条文,毋庸置疑,我们对糖尿病的中医论治取法医圣张仲景,主要是走经方派的路子。这不仅仅因为张仲景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一人,也不仅仅因为张仲景是最早提出“厥阴之为病消渴”的人。因为大凡新学说的建立,其本身既要包含旧有学说的合理部分,也还要有旧有学说不能解决的部分。现在我们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对于糖尿病的论治大力推崇张仲景这位古人的观点,推崇“厥阴之为病消渴”,因为即便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证据也把糖尿病形成的原因和涉及的问题指向肝脏,而中医的厥阴肝显然要比西医肝脏的范围还要大得多,相关的联系也要广泛得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治疗疾病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寻找疾病的相关因素。如果我们还是把眼光只停留在“胰岛素”的范围里面,恐怕最终难免盲人摸象的窘境。

    岳美中老先生曾说:“仲景的书,最大的优点是列条文而不谈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理,让人自己去体会,其精义也往往在于无字之中。”正是因为张仲景不讲病理又不言药理,所以尽管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里说自己的书“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我们也把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奉为圭臬,但是仍无法直观地理解张仲景的疾病观以及用药观,更无法真正理解张仲景眼中的人体观是怎样的。因此,在面对这些条文、方证时,我们除了学习、研究张仲景是如何处理问题的,同时还要揣摩张仲景的“本意”,以期更深入地认识“张仲景”,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当然,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也绝不仅仅限于张仲景的经方,本书的讨论也仅仅是抛砖之举,意在引玉。

    乌梅丸证

        一、典型病例

     (一)仝小林医案

      患者梅某,女性,62岁,2006年9月21日初诊。2003年体检空腹血糖(FBG)为6.19mmol/L,2006年查FBG为8.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7.9%;餐后血糖:0h为9.2mmol/L,1h为16,6mmol/L,2h为20.5mmol/L。后服二甲双胍。刻下症:目赤,唇起疱疹,饭后胃有灼热感,大便不爽,夜间下肢发凉,双足跟痛,怕冷,舌稍胖,有裂纹,舌下络脉粗。西医诊断: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中医辨证:寒热错杂证;治法:清上温下,交通阴阳。给予乌梅丸加减:乌梅15克,黄连30克,黄柏30克,党参15克,当归12克,干姜6克,黄芩15克,鸡血藤30克,28剂,水煎服。2006年10月19日,服上方1个月,夜间下肢发凉、双足跟痛、畏寒减轻,胃部不适感减轻,偶有胃胀,周身皮肤发痒,纳眠可。FBG:7.3mmol/L,2hPG:9mmol/L,HbA1c:6.2%。B超:轻度脂肪肝,超声心动:主动脉硬化,舌稍胖,苔白,底瘀,脉偏沉,略弦滑数。上方加黑顺片30克,生姜3片、枳实15克,炒白术15克,苦参15克。28剂,水煎服。2006年11月16日复诊,仍周身皮肤发痒,纳眠可,夜尿无,大便调。未服用降糖药。FBG:6.3mmol/L,2hPG:8.3mmol/L。舌稍胖,苔厚,底瘀,偏沉略弦。2006年9月21日方改黄连为45克,加山茱萸30克,葛根45克,肉桂15克,制水丸,9克/次,3次/日。此后服水丸1年,缓缓图之,复诊病情无大的波动。

       原按摘要:患者患消渴数年,中满郁而发热,灼伤阴津,体内早有虚热,故见“上热”表现;患者下焦有寒,故见夜间下肢发凉,双足跟痛、畏寒。治疗重在寒热并治,交通阴阳。患者下肢发凉、足跟痛为“厥”,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郁热于内,则胃有灼热感。从证候分析,乌梅丸证与本例患者上热下寒、虚实夹杂的病机相吻合。(节自《仝小林经方新用十六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9,ISBN 978-7-5478-2248-7)

       (二)李赛美医案

       患者沈某,女,69岁。排尿困难2年。患者2001年4月觉小便困难,淋漓不尽,无尿痛、尿血,口干喜热饮,腰酸,畏寒,双下肢冷麻,大便可,舌淡红,苔白,脉细弱。查尿常规示尿糖6mmol/L,余无异常。当时查空腹血糖为10.4mmol/L,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性膀胱炎。曾求治于多名专家教授,予温阳补肾、化气行水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刻诊:仍排尿困难,淋漓不尽,下腹胀痛,小便时有重坠感,易汗出,双下肢冷麻,心烦,口干喜热饮,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滑。中医辨证:寒热错杂,膀胱气化不利。处方:予乌梅丸加减。乌梅10克,细辛3克,桂枝10克,太子参30克(先煎),熟附子15克,花椒10克,阿胶15克,黄连10克,当归10克,怀牛膝15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泽泻10克,黄芪30克,干姜10克。日1剂,水煎服,连服7剂。二诊。排尿较前顺畅,心烦、口干喜热饮基本消除,下腹坠胀、易汗出、双下肢冷麻较前有所改善。尿糖阴性,空腹血糖8.2mmol/L,上方去连、胶,加白芍15克,王不留行15克,鸡血藤30克,改当归为归尾12克。水煎服,日1剂,连服7剂。三诊。诸症大减,空腹血糖为6.1mmol/L,药已中的,故又守方继服7剂,诸症消失,病告痊愈。[节自:冯鑫﹒李赛美教授巧用乌梅丸验案二则﹒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7):11-12]

     (三)顾植山医案

       吴某某,男,61岁,2010年5月10日初诊。糖尿病10余年,长年用胰岛素控制,未用胰岛素空腹血糖达12.4mmol/L,中西药皆服过,无效。刻下症见:口干欲饮,下半夜为甚,视力下降,四肢末端厥冷且汗腺萎缩,舌苔黄干裂,脉沉。方用乌梅丸:炒乌梅30克,川黄连30克(姜汁炒),炒黄柏6克,炒当归10克,川花椒4克,台党参10克,淡干姜6克,熟附片5克(先煎),北细辛5克(先煎),川桂枝10克。7剂,水煎服。2010年5月17日二诊:服上药后血糖平稳,胰岛素已停,空腹血糖为6.1mmol/L,口干已好转,胃部自觉胀满,矢气后舒,二便难,动则汗出,舌脉如前。上方加郁李仁15克,黄芪10克,桃仁泥10克。7剂,水煎服。2010年5月24日三诊:诸症平稳,二便已调,精神有增,面色转红润,腹部仍有凉感。上方加附子为10克。7剂善后。原按摘要:患者四肢末端厥冷且汗腺萎缩为寒,舌苔黄干裂为热。寒热错杂之候是阴阳气血之间有明显偏衰时的外显之象,所谓“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下半夜病症出现或者加重,这个特点是厥阴病特有的,厥阴欲解时是丑至卯时,此时正值阴气将尽,阳气初生,证属厥阴。柯韵伯说“两阴交尽,名曰厥阴”,故病至厥阴,两阴交尽,一阳初生。若阴阳两气不相交接,阳气难出,此阴盛阳衰故也。(节自网络所载安徽中医学院针灸骨伤学院谢平安《名医顾植山乌梅丸经典医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