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特刊 | 他们离世之后,他们依然存在

 着陆TouchBase 2022-09-19 发布于山东

如何对待人的死亡,企业也需要思考。

文丨王子菲
编辑 | 王紫荆 国佳佳

一位微博认证的历史博主“邹德怀的老照片”曾分享过一个匿名故事。

“大概在前年,我在银行工作。

一天,有个先生来办业务,说他爱人信用卡账单来了,要给她还款。我一看账单只有一百块钱年费,就跟他说这是年费,让您爱人刷几次卡就能免的。先生说没事我给还了吧,通知她可能不太方便。当时我有点着急,因为明明这个钱可以不用交,说话语气就有点冲。我说您爱人您怎么还联系不到呀?特简单,刷几次卡就行,不限金额根本不用多交这一百块。先生态度一直特别温和平静,他说你知道马航MH370吗。我当时有点懵说知道,然后他说,我爱人就在那上面。

当时特别难受,说了好几次先生不好意思,马上给您办。

先生还跟我说,没事,我就是为了让这个卡一直保持正常使用状态,你说,万一,哪一天她要用呢,是不是。我使劲点头说嗯。

这件事情直到现在,我每次想起来都难过得想哭。”

这个故事引发了一些网友对生死、同理心的思考。我们对死亡的讨论,大多停留在社会、个人层面,所以当一位员工、一个企业要处理与遇难者、与生死相关的事情时,经常会像这位工作人员一样不知所措。

那么银行应不应该思考与过世用户相关的问题呢?如何处理过世用户的资料和财产才能既合理保留过世用户的尊严,又让用户的亲属感到慰藉与温暖?

数字时代来临,一个人的“数字遗产”何去何从?互联网平台应该如何处理已故用户的数据?

这些事情不仅关乎“人”本身,也关乎商业世界如何看待“人”。

着陆TouchBase尝试从ESG视角切入,通过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1. “TA还在”:哔哩哔哩的纪念账号
  2. 尊重逝者的劳动成果,照顾存者的心理感受
  3. 死生事大,“安息”很难吗?

“TA还在”:哔哩哔哩的纪念账号

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从二次元亚文化平台发展到现在的多元视频网站,年轻世代高度集群。在这里,用户可以成为“up主”,发布视频动态,也可以通过“弹幕”实时评论互动。

可以说,B站用户粘性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平台有“人味”

2016年,B站动画区一位备受关注的up主“Umika”去世。她是一位画师,也热衷AMV(动画音乐视频)制作,2012年发布的一条视频被B站称为至今“国内AMV界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老用户称她为“U神”。在她离世后,B站官方为她制作了一张特别的开屏图。画面并不是黑白的,只是用更淡的颜色写着“1993-2016”,表达追思与尊重。

2016年,B站为“Umika”制作的开屏
图源 | 哔哩哔哩

这一举动受到很多用户的好评。在B站,尽管在up主离世很久,依然会有很多人在其账号视频里留言互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纪念。

“这些up主愿意在我们的社区里留下痕迹,那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在这里有很好的体验。”带着这样的想法,B站团队开始着手开发纪念账号。

但是开发“纪念账号”这件事情并不简单。

首先,所属权应当归于逝者家属吗?B站认为,账号具有人的属性,作为用户人格的一部分,用户去世,账号就不应被再次使用。因此,纪念账号都是冻结状态:不能登陆,不能打赏。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压榨用户内容的剩余价值

其次,纪念账号要如何标注?做成小墓碑标志?用户的民族、信仰、国别都可能不同,墓碑标志不能代表所有人。把照片调成黑白?私自编辑用户照片似乎对用户不够尊重。经过反复地推翻、修改, B站最终决定在纪念账号下加上一条蜡烛点缀的灰色说明:“请允许我们在此献上最后的告别,以此纪念其在哔哩哔哩留下的回忆与足迹。”

某纪念账号的首页截图 
图源 | 哔哩哔哩

除此之外,纪念账号的界面与其他账号一致,依然是粉、白配色,点赞、评论、弹幕功能也能正常使用。如果不进入主页,其他用户甚至不会发现账号主人已经离世。

在B站纪念账号上线后,还有用户产出《已逝用户汇总视频》,贴上“RIP”(Rest in Peace)标签,纪念离世用户。

可见,死亡固然沉重,但告别可以长情

尊重逝者的劳动成果,照顾存者的心理感受

每个来到社会里的人都会留下点什么,构成当代社会的一部分。在数字时代,如何重新看待生死、如何对待各种新形式的消亡?从ESG的角度看,企业能做点什么,让与之有关的生死问题不再冷漠呢?

4月2日,B站up主“墨茶Official”的留言区有大量粉丝评论“生日快乐”,为已经离世几年的up主庆祝生日。在许多纪念账号下,还有粉丝活跃留言,重新看过视频后的感想,以及自己的生活分享。

尊重逝者本就是文明的一部分。对于B站这样的UGC平台来说,用户创造的内容是产品的一部分。尊重已逝者与其劳动成果,并充分考虑现有用户的感受,体现了企业的一种社会关怀,也是其对S(社会)的一种践行。

今年4月1日,多平台推出张国荣生前最后一场演唱会《热·情》的高清修复版,通过算法修复,还原音容笑貌。出于缅怀目的,此次修复项目的团队负责人李松南表示此次修复合作项目不存在商业因素,不涉及与版权方的收益分成,免费放映。

除了通过数字遗产追念已故名人,“云祭扫”也因为疫情的原因进入大众生活,甚至成为各大陵园的“标配”。福寿园推出各类祭扫套餐,让用户在线上供奉祭品、跪拜祭祀。据霞光社报道,很多不能回家的人们都觉得云上祭扫是不错的选择,能尽到心意。

云祭扫看似无奈之举,却也引发了许多人对扫墓这件事的深刻思考:扫墓到底代表了什么?如果同样能表达对已故之人的追思和悼念,实体扫墓和线上扫墓是否有区别?

无论这些问题有没有答案,陵园能在疫情期间为大家提供另一种扫墓方式,而非一味地关门大吉,一定程度上照顾了逝者亲属的情绪,体现了社会和人文关怀。民政部也发文部署清明节祭扫服务,表示只要人们有祭扫的心愿,哪怕他们不能亲自到场,民政部门和殡葬机构还是应该为人们达成祭扫的愿望。

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电影《寻梦环游记(COCO)》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当没有在世的人记得你了,你也就彻底不再存在了。我们称之为终极死亡。”

《寻梦环游记(COCO)》官方
图源 | 豆瓣电影
死生事大,“安息”很难吗?

B站的纪念账号之所以让人泪目,是因为它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其他网络社交平台上也在解决使用者去世的相关问题,但不是每套方案和执行结果都让人满意。

Twitter曾发送邮件,要求用户在2019年12月11日前登录他们此前注册的账号,否则将除名这些长期不使用的账号。随后,有人投诉说这一举动将永久删除已逝用户的记忆,于是Twitter宣布暂缓清除计划,表示“在找到纪念逝世用户的新方法前,不会删除用户信息”。

Facebook也推出了“悼念帐户”功能,可让用户在生前进行相关设置,委托一位联系人继续更新使用这个账户,也可选择永久删除账户。但根据BBC、Sky News等多家英国媒体报道,2018年,Facebook以涉及隐私为由,拒绝警方索要嫌疑人的账号及密码,却在受害者家属并未同意的情况下,将死者账户设为悼念账户,供公众浏览并公开留言。

2020年5月,微博上一位已经离世两年的博主账号被盗,引起众多网友愤怒。同年9月17日,微博管理员发布公告,表示站方将对逝者账号设置保护状态,不能登录、新发内容、删除内容或更改状态。但微博上盗窃、转卖账号为广告号的情况十分普遍,其中不乏已故用户的账号。这份公告可以带来多少实质性改变,无法定论。

如果平台用户拥有的只是使用权,那么用户的创造和产出,以及内容中蕴含的情感、价值都不再是他们的一部分,平台也可以随意行使所有权,清除数字遗产,乃至利用流量和打赏压榨账号价值。这么做是否合理?

数字和信息不断刷新着人存在的意义。云平台也许能减少“数字死亡”,也能减少电影里提到的“终极死亡”,但如何保证数据被妥善保管?如果数据安全性不能保障,“被遗忘权”应当成立吗?人们又要以什么方式行使“被遗忘权”?

更重要的是,如果用户已经不在,但其作品、信息和数据还在被平台使用,甚至当作牟利的工具,这种“铭记”真的比遗忘更好吗?

如果有更多像B站一样的企业,像“邹德怀的老照片”这样的博主去关心死者、遇难者及其家属,去考虑如何改变企业的冷漠,并愿意在这件事上做出尝试,这些问题会有越来越恰当的答案。

题图来源 | 豆瓣电影,《寻梦环游记(COCO)》官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