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践论》精解第三章

 庭前春雪 2022-09-19 发布于山东

《实践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列宁说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实践论》发展了列宁这一原理,把由感觉(直觉)到思维和由思维到实践这两个过程,分别地作了透辟的说明。在由感觉到思维这一认识发展过程中,指出感觉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前者是感性认识,后者是论理认识或理性认识。在前一阶段,只看到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在后一阶段,却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只有从感性认识进到理性认识,人们才能发见事物的规律性,引出论理的结论。但这两个认识阶段,并不互相独立,互相隔绝;两者的差别,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两者互为条件,互相渗透。所以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不懂得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法的联系,把两者割裂开来,各执一偏之见。唯理论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所以它流于主观主义;经验论只承认经验(感觉的重复)的实在性,所以它流于庸俗事务主义。

文章图片1

伟人指示我们“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客观真实情况出发”,就是从感性认识的材料出发。革命工作者担任某一任务时,必先调查“周围环境”以及和一任务有关的一切条件,搜集有关的一切材料,吸取群众的经验,详细调查各阶层的生活及其相互关系,即“详细地占有材料”,作为“了解情况”的根据。于是我们来了解这些材料,进入思维过程,运用思考能力,就所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便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一九二五至二七年大革命时期,伟人主持农民运动工作,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础,而广大农民群众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他早已建立了革命政权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理论。他于一九二七年一月至二月,就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个典型县农运情况,作了系统周密的调查,分析了农民各阶层的生活情况及其相互关系,认定农民有莫大的力量,能“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而没有贫农便没有輩命。所以,依靠并发动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消灭地主阶级的反时封建主义的革命理论,早在那时候树立了。

《实践论》分析了由感觉到思维的认识过程以后,接着分析由思维到实践的认识过程,即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关于革命具体环境所得的理性的认识,即是革命理论。这种理论只有在革命的实践中得到了证明,才是真理。所以,伟人说,“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在这里,《实践论》发展了马克思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这一原理,主张我们的认识不仅以暴露客观的规律性为满足,而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接着,《实践论》更进一步发展了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学说,发挥了理论对于实践的重要性,进而说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问题。理论由实践发生,仍须回到实践中,由实践来证明。由实践证明的理论,才能组织实践,推动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两者形成为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文章图片2

此外,伟人对于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关系问题,也做了精辟的论述。从他的论述里,我们可以知道:客观世界是可以完全认识的,这是客观的真理。世界既然可以完全认识,人类就能达到于绝对真理。但客观世界,我们不能一次地完全地无条件的认识它,而只能近似地有条件地逐渐地去认识它,即只能是相对真理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世代绵延的发展,人类一步又一步地认识世界的新方面,即由低向高地到达于各阶段的相对真理的认识,这各阶段的相对真理,汇成为“绝对真理的长河”,而绝对真理成为相对真理的总计。

人类社会都要到达于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在百年前认识人类社会所得到的结论。这一结论是客观的绝对的真理。由于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努力,已经逐步接近于这一绝对真理了。世界劳动人民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一面改造世界,同时又改造自己的本性,正如伟人所说:“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