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家太极打手要法》贰

 CeizhuPan 2022-09-19 发布于山东

《杨家打手要法》贰

马有清 可道分享 5月1日

(接上一篇《杨家打手要法》壹)

四、必须学会“明已知人”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拳法亦如此。太极功系练功有四步之阶:由练势功,到练劲功,到练松功,到练气功。其功法之多,练法之苦,非凡夫俗子所能承受。

吴图南先师说:“必须具备万夫不挡的勇气,脱胎换骨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才能练好太极功。”然太极功之主旨,不外是先求明己,再求知人。因为不能明己,又怎能知人?故太极功系要求练者,由行功和快拳中明己;由练劲功中明己;由练松功中明己;由练气功中明己。如能自身达到明察秋毫,则他人之四肢百骸,与自己无甚异样,自能知人之顺背,察人之虚实。其人之一切动静岂能逃过我之洞悉?加之太极功系之精妙绝伦打法,自可达到全胜的目的。

打手要明“度、量、衡”之法。

太极功系里要求练者在与人进行打手之际,必须要“听审”对方,弄清对方一切之后,才可以进行“发、拿、打、化”。即当与他人应对之初,应观其势、听其劲、审其机,而后制之,始可言胜。听审的功夫,必须依“度、量、衡”之法行之。

度:度而后知对方之长短。

量:量而后知对方之大小。

衡:衡而后知对方之轻重。

故应对之始,首先要做到明察秋毫,心中有数。练习太极拳推手时,尤为紧要的是练习听劲。听而后能审;审而后能明;明而后知尺寸、知大小、知轻重,然后才可应对。推手既精,始可进行脱手之散打练习。散打精熟,技击之术渐达於信手而应矣。

五、太极功系里以食指为定向器

太极功系里的太极拳,即十三势:“进、退、顾、盼、定”为五行;“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为八门。

十三势是“拳”在方位空间之中的变化,也是善於利用方位空间的一种拳术。

十三势的制定,是十分科学的布局,是“人”处在某一中心点上,去应付四面八方的最好方法。太极拳自历代宗师传承至今,已将拳的方位、度数规定得相当精确。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非夸张之词。盖因在练体致用中,方位一变则顺背颠倒,万势皆非。为了精确地定位,前辈们在传功时,要求学者以食指为定向器,以使其在练体和致用中有“准”可言。当然食指既然可以为自己定向定位,在对待时,也可用它“定”和“变”对方的位。能够控制对方时,将“制人於背”施於对方身上,使其失控之后则可致胜矣。

六、打手时三道防线的设置

太极功系的练者,在与人打手时,为了防御对方的进击,将自身的运作范围设有三道防线。头、躯干、阴部范围为内线,或称三线。如军队之大本营和司令部。两肘、两膝的范围称为中线,或称二线,如军队主力之部署。两手和两脚之范围为外线,或称一线,如军队之前沿阵地。

故在与人打手应对时,宜在一线的“内、外”去解决。因闪失较小,也宜于防守和进攻。非不得已才可在二线“内、外”去解决。如将对方击我的手脚放入三线,则危险性较大,为拳家之所忌。

三线之设置,不仅对自己之防守大有好处,对于我进击对方,在战略和战术上亦大有好处。

七、打手要先明“三节”

太极功系要求练者在练势功和打手时,既能做到“节节贯串”,又要做到“完整一气”。因为练势功时一定要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达到通体贯串、丝毫无间。而打手时既能走化又能发打。所以练者首先要明了自己的身体各部位的特点,尤其是所谓三节的关系。

三节者,即身体各部位“根、中、梢”三节的关系,以利运作。各家拳术皆如此,太极功系更重视三节之训练。

练者三节既明,再通过各种功法之练习,使身体各处皆能轻灵、圆活、沉着、顺遂,以期达到通体贯串,丝毫无间之目的。

故明三节为练者首要之事。

八、“三节”之用

明了“三节”的关系之后,还要训练“三节”之用。各家拳法都有由头到脚的各处用法,太极功更不例外。周身上下“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就已经说明不仅是“三节”之用,而是由“三节”能用之后,做到周身处处皆可用也。

太极功系有多种操练手、肘、肩、胯、腰、腿、膝、足等功夫。其中包括势功的训练、桩劲功的训练,以达到周身皆用之目的。

太极功系尤其重视“三节”互用之法。如:以根打梢、以梢打根、以中打梢、以中打根等各种变术。谚曰:“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这充分显示了太极功“节节贯串”又“完整一气”的练法,以及其在推手和技击裡的用法。

九、打手时须明察对方“三节”之用

在明“三节”之后,当与人对峙时,应以己推理及彼。即所谓“既知己又能知彼”。当推手或技击时,应仔细察明对方之来势或来劲,他是用手、肘、膝、足等甚么位置攻击我的。然后才能以准确又快捷的打法还击取胜。

在推手练习里,要把明察对方“三节”之用练到精熟。如:彼力由何处而发?由手还是由肩?由腰发还是由脚发?……察明之后,始采取巧妙的方法去应对。对方用“梢”,我或者对待以“根”;对方用“根”,我或应对以“梢”;对方击我“中节”时,我或以“梢”或“根”变换应对。总之虽变化万千,而理为一贯。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