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潢水谣

 逸心茶舍 2022-09-19 发布于内蒙古
中国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在那首广为传唱的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中写道:“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她说的那条浩荡的大河,就是西辽河的北源——西拉木伦河。
西拉木伦河源远流长。《淮南子·地形训》中,西拉木伦河被列为中国六大川之一。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此河也有记载。秦汉时此河称饶乐水,三国西晋时称作乐水,南北朝称弱落水,隋唐称弱水、潢水,辽宋称潢水、潢河。辽的上京因近潢水,就称“临潢府”,宋的多位使辽官员的笔记都写此河为潢水。元代蒙语称为失烈门林。直到清代,汉字书写的有锡拉木伦、什拉磨楞、什拉木兰、西拉木伦等等,但意思都是“黄河”。

图片

扎木苏营子附近西拉木伦河

西拉木伦河就如大地母亲的乳汁滋润着这块土地;就如神圣天公的一条血脉孕育着这方人群;如一条白练记下了千百年来发生在它身边的多少壮怀激烈的故事;如一曲叮咚作响的乐谱演奏着北方高原淳朴的歌谣……
清清源头水
有一首写西拉木伦的歌这样唱道:“你从天际飘来如玉带轻柔,你洒一路情爱把苍凉润透,百岔河畔千古岩画往事悠悠,乌兰布统战场硝烟你涛声依旧,响水玉瀑万壑雷鸣你百转东流,走一路草长莺飞铺一路锦绣……
从这首歌中可以看出,这写的是西拉木伦的发源地,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克什克腾旗红山北麓的白槽沟,俗称源水头或潢源。

图片

西拉木伦河源头

有些资料认为克旗红山子就是乌兰布统,称西拉木伦发源于乌兰布统,其实是有偏差的。乌兰布统在红山子东川,因清代康熙大帝指挥清军大战噶尔丹叛军而闻名于世,古战场遗址仍清晰可辨。
而西拉木伦河的源头却是在红山子西川的好鲁库牧场。据记载是“沙丘若垄似链,近潢源渐下陷,现一盆地,广约百亩,盆地自中向东横裂成谷。及谷底,沼泽平沙,泉自沙罅中涌出,旋涡叠起,万泉竞喷,汇成水泊,向东直泻。
也有资料记载,潢源河谷两岸景色:“榆桦榛郁郁葱葱,春夏间枝摇点水,百鸟啁啾,山花烂漫,彩蝶纷飞。隆冬季节,满谷氤氲升腾,谷壁枝条皆结冰,似凝脂,若蜡裹,晶莹剔透。若逢阳光照来,满谷珠玉,熠熠生辉,犹入琼楼玉宇。

图片

西拉木伦河源水头

据说契丹天显十二年(937年)四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幸平地松林观潢源,见此美景,曾写诗赞道:“寻到潢源最上游,碧翻百涌镜涵秋。人间艳说清流好,此更清流源水头。
诗写得也美。不过,这肯定是后人睹编的。因为在所有史书上查不到辽太宗会作诗。在《辽史·太宗本纪》只记有:“夏四月甲申,地震。幸平地松林,观潢水源。”如是有诗文,怎能不记。
现在的源头,还是“万泉竞喷”的壮观景象么?不久前去过的一位朋友介绍说,源头在一个沙丘盆地中,根本就看不见喷涌的泉水了,水是从沙坑里渗出来的,与其说是河水,还不如说是沙浆。可就在这渗水少得可怜的沙浆旁,却聚集着牛群,有的卧在沙浆边上休息,有的在沙浆中舔水,一些牛还将粪便拉在了沙浆里。

图片

西拉木伦河源头

如果真是那样,哪里会有“清清源头水”?不看也罢。当地人说,潢源周围的草场归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牧场管辖。前些年,旗政府将一部分草场租给了澳大利亚一家公司,一租就是50年。听说这家公司是低价租用这里的草场搞澳洲种羊培育,育成后再高价卖给我国。但实际上他们是雇用当地牧民在这里放羊。这里其余的草场有些也承包给了乡里的牧民。因为过度放牧,使植被遭到破坏,草场沙化严重,涵养水源功能减弱,致使河源逐年后退。
千百年来,西拉木伦以其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北方民族,成为草原的母亲河,如今的源头却只是“渗水”了。那么,是否该加大对西拉木伦源头的生态保护力度

图片

响水电站

距潢源约50里,有响水电站,是克什克腾旗水电开发公司在西拉木伦河上所建梯级电站的首站,向下依次还有上湾子、龙口等电站。响水电站因拦峡谷中著名的响水瀑布而得名。据记载,当年这里石壁村峙,河道狭窄,落差百米,悬崖叠起,水流湍急,轰若雷鸣,远震数里之外,有“塞外小三峡”之称,是相当壮观的一处景致。当年乾隆皇帝出巡这里,赋诗:“欲笑拘墟李谛仙,匡庐当目便茫然。飞流讵止三千尺,绝胜银河落九天。
当然,现在由于水库拦截,已不见响水瀑布,更不闻轰若雷鸣,电站和库区都静悄悄的。不过,这里植被却相当好,柞树、杏树叶红了,桦树、杨树叶黄了,夹在苍绿的榆树间,一片斑斓。这里的水是经水轮机流出的,是清的,汇成小河向下游静静地流淌。

图片

西拉木伦大峡谷

顺流而下,则是西拉木伦大峡谷,河水蜿蜒奔流在峡谷间,由于海拔渐低,两岸高山、低丘、河滩的各种植物一片苍翠,还不见秋叶的斑斓,尤其是那一颗颗、一片片的沙榆树,远远近近,连绵不绝,更给大峡谷的翠绿增色。但偶尔闪过的挂满红的山丁子树、农田里大片金黄的谷子和向日葵、游动着的雪白羊群,在一片绿中又是别一番情趣如是站在山岗的高处向峡谷眺望,只见西拉木伦河曲十八弯穿行在谷底的草滩中,阳光下银波跳荡,绝对是一幅天然油画。
再下行,有支流碧柳河注入。碧柳河经过克什克腾旗府所在地经棚镇,此地清代曾是关内经独石口通张家口、库伦等重要商埠的通商要道,康熙年间这里庙会佛事活动较多,庙会时僧侣商贾云集,搭建经棚诵经,因而得名“经棚”。1930年,此镇曾接待过班禅活佛,并在庆宁寺举行过诵经大法会,可谓一时盛事,也不虚“经棚”一名了。

图片

龙口水库下游的西拉木伦河

西拉木伦再东行,有主要支流百岔河汇入。百岔河川也被《辞海》注为“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源地”。史家称,这里是商先民的摇篮,商族南迁黄河流域后,东胡族居此,以西拉木伦流域为中心创造了东胡文化为主体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在百岔河两岸,多垂直壁立的玄武岩,在绵延60余里的岩石上,绘有9处48组200余幅岩画,跨越7000年的历史时空,向人们描绘着先民们“畋渔以食,皮毛以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景观,被史学界称之为“百里画廊”。岩画内容丰富,多以鹿为主,还有牛、马、猪、狗、虎、豹等动物。岩画构图精巧,线条圆润流畅,最著名的是”鹿影图”,20余米高的石壁画面上,群鹿神奇各异,或立或奔,呼之欲出。尤其是骤雨初歇,鹿影焕然一新,异常逼真,史学界有“长江以北第一图”之称。
西拉木伦出克旗界,便进入了它的中下游。
茫茫汇流处
有一首唱西拉木伦河的歌唱道:“看那千年古刹,静静倒映在水中。遥望银色的毡包,随意散落在岸旁。你日夜不停静静地流淌,西拉木伦河是我的家乡……”很明显,仅“古刹”一点,就能看出这写的是西拉木伦河的中下游景色。
西拉木伦河与百岔河交汇后,已是浩浩荡荡,经林西县、巴林右旗、翁牛特旗、阿鲁科尔沁旗,直奔西辽河。

图片

林西县境内西拉木伦河


在今克旗陈家营子与林西西樱桃沟黄土坑村交界处,西拉木伦河中上游曾有过一座非常有名的“潢水石桥”,建于辽初。当时,随着辽代三京驿道的建立,在潢水上架桥成了必然,因而,辽王朝招募中原工匠,利用河中的石岛为桥基,架起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上第一座石桥,从而结束了千古涉水渡河的历史。宋朝建立后,北宋使臣都路过此桥,并有记载,使其名扬天下。
更使潢水石桥留名史书的是大辽朝著名的历史事件——“横渡之约”。辽大同元年(947年)四月,辽太宗灭晋还师途中病死,众将拥立随军的东丹王耶律倍之子耶律兀欲即皇帝位。但述律太后意传皇位于三儿李胡,李胡便率军与兀欲军在潢水石桥隔河对峙。李胡拘随兀欲的臣僚家书,扬言如战不胜,就先杀这些人。为防止内战,大臣耶律屋质说服述律大后,在两军中斡旋,使双方罢兵,许立兀欲为帝,是为辽世宗。史称此事件为“横渡之约”。横渡的“横”字,是不是“潢”字之误?或许当时写错了,或刻书时刻错了,也就这么错了下来。

图片

巴林桥水文站

西拉木伦东流到现在林西与巴林右旗交界处的半拉山附近,也曾有过一座有名的石桥,是清初下嫁到巴林部的康熙的姑姑固伦淑慧公主所建。据传,当年此地无桥,人们过河只能冬跑冰夏涉水。1660年某日,宫中传信公主其母孝庄文皇太后病重,公主急欲回京,但无法过河,一游方僧人让王爷和公主焚香念经,他骑上王爷的乌龙驹跃入河中,并唱道,“沙迷渡口,水围暗礁,夹岸双峰,浮空两道”。乌龙驹正跃在河水漫浸的一石岛之上,而后又跃上了对岸。公主明白了,那僧人是在指点此外可建桥,于是,她便利用河中石岛为基,建起了一座双孔大石桥。这座桥是西拉木伦河中游仅有的石桥,极大方便了民众,民人称为“公主桥”。1690年康熙就是扼守此桥督战了打败噶尔丹的乌兰布统战役,对此桥大加赞赏,命载入《承德志》,并谕示:“恐难永久,累岁修葺。”二百年后重修此桥时立有碑,碑文说:“露白葭苍,渡河者不待营心于野渡;风清霜陨,过水者堪托凭桥乃风立。行人孰不感大公主仁慈,心涌吾皇上之大德也哉。”此桥在1930年被洪水冲毁。
1963年在此建巴林桥,把老桥址视为“障碍”,从桥基到残桥及原石桥中间被利用为桥基的天然玄武岩小岛一并清除。从此,中游的一座古石桥便也永远在西拉木伦河上消失了。

图片

查干木伦河

西拉木伦再下行,又有查干木伦河注入。查干河是西拉木伦的主要支流,其上游有壮观的辽庆州白塔,默默矗立在草原上,展示着千年前这里曾经的辉煌。
查干河也是巴林右旗和林西县的界河。清末,巴林王将查干木伦以西的旗地奉献给清廷”放垦实边”,由此建林西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外蒙古在沙俄支持下宣布“独立',并发兵内蒙古。其中路军就在林西和我方驻守的毅军发生过多次激战。1916年,我方毅军一营将士在查干河边的雅玛吐山下全部战死,外蒙军兵围林西城,危急时刻,一闲员操炮打倒敌军旗、打炸敌炮并炸死其统帅,将敌军彻底击溃。这是一次抵制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战役,被很多史书所载。
查干木伦河边发生过激战的雅玛吐山,民间也称“化石山”,蜚声海内名石“巴林石”,就产在此山。

图片

雅玛吐山

西拉木伦与查干木伦汇合后,直奔翁牛特旗的木叶山。
木叶山是契丹语,意为”大山。据专家考证,木叶山就是翁牛特旗的金山。木叶山是契丹先民的发祥地,《辽史》和《契丹国志》都有记载,说是有神人乘白马浮土河(老哈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神人和仙女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契丹遂兴。
这神话般的传说,使“青牛”“白马”成了契丹族的图腾,使两河汇流处的木叶山成了他们心中的神山,在山上建有始祖庙、菩萨堂、神鹿庙、辽河神祭坛等,遇大事必祭此山,相当隆重。这些建筑,在金灭辽后都被毁掉了,只有不老的青山还记着当年的辉煌。
西拉木伦河从翁牛特旗大兴乡出境与老哈河相汇,两河恰似写在大地上的一个“人”字,因而也孕育了这方人的兴旺。

图片

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聚于西辽河

相汇后的河称“西辽河”。有一首民歌这样赞西辽河:“金色兴安岭有源头,一泻千里有十条支流,西辽河啊西辽河,你的流水似甘露。砂砾浅滩有渡口,河谷两岸长满榆树。西辽河呀西辽河,你为人们带来幸福。”另一首歌道:“一泻千里的西辽河啊西辽河,奔流着西落又东升的太阳,养育了彩霞白云骏马牛羊。西辽河,血脉中的大河,我的家园,我的天堂。
从这些歌中不难体味出,由两条大河相汇而成的西辽河是何等美丽壮观。其实,西辽河古称“辽水”“潢水”“饶乐水”“托纥连水”,到清朝晚期才称西辽河,而蒙古语中一直称西辽河为西拉木伦。发生在科尔沁草原西辽河边的嘎达梅林的故事是尽人皆知的,蒙语歌是这样唱的:“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能不落西拉木伦河,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这里的西拉木伦说的就是西辽河。因此,可以说西辽河其实就是西拉木伦河的延续。

图片

西拉木伦河

想象着西辽河的壮阔,来到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相汇处,举目相望,不禁目瞪口呆。
不要说什么汹涌澎湃、一泻千里,这里连一丝水都没有,茫茫河床只是干裂的泥皮和枯枝败草。有车在河床中悠悠走着,而非是荡在清波上的渡船。
望着黄沙漫漫的河床,想象着当年人们歌唱母亲河的欢畅,突然感到,那悠扬曲调中是否流淌着就要失落的伤感。西拉木伦和老哈河,想当年是那么充满激情地相拥,携手并肩一路歌唱着奔向碧蓝的海洋,而如今,留下的只是任人踩踏的尸骨,不会发一声呻吟。

图片

西拉木伦河

那么,水呢?不用问,是在天灾人祸的夹击下,使“潺潺问东流,养育你和我”的西拉木伦,使“河水荡漾着姑娘劳心”的老哈河,使“波涛汹涌有九条直流”的西辽河,一齐被榨干了乳汁,干涸了。
多年少雨是一个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忽视自然生态的保护,无限制地开采地下水资源,更可怕的是中上游越建越多的截流工程,对水资源不合理不科学的开发利用。仅就西辽河流域,有资料显示,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在干、支流相继建成大中小水库90多座,其中大型水库7座,红山水库是最大的,中型水库22座,拦水量达41亿多立方米。些水库发挥了防洪和灌溉效益,洪水泛滥是治住了,可也把水治没了,把活河变成了死河。

图片

横跨西拉木伦河的赤大白铁路

站在干涸的河床上,不由一声叹息,西拉木伦河真的要消失了吗?集中华民族北方历史遗存和民族传统文化之大成,与黄河、长江一道孕育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西拉木伦河将中国古代文明史提前了近千年。如今,它风风雨雨走到21世纪,却跌入了重重危机——流域萎缩,流量锐诚,最终要在自己的故乡流失。
站在干涸的河床上,不由心中颤栗。很难让人相信,被称为母亲河甚至祖母河的西拉木伦,系着民族之魂、历史之根,生长着民族的智慧情感和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怎么会在大地上消失?
不信不行,我们真听不到西拉木伦河的涛声了,包括老哈河、西辽河。但我们也相信,涛声并未走远,这几条大河的灵魂还活着,它们游荡在干涸的河床之中,等待看一场甘霖来圆它们澎湃的梦。

图片

老哈河

我们,能圆它们的梦吗?这也是我们人类自己的梦。
滔滔入海口
当年有水的西辽河,到一个叫福德店的地方与东辽河相汇成辽河,转个大弯,由北向南直奔渤海的辽东湾。经铁岭后一分为二,南为“外辽河”,与浑河、太子河交汇,称大辽河,经营口渤海;另一股经盘锦,汇饶阳河,由盘山渤海。
外辽河,也就是大辽河,过辽阳。辽阳在一千多年前曾是大辽的东京东平府。契丹天赞六年,耶律阿保机灭现在东北地区的渤海国,建东丹国,让太子耶律倍当了东丹国王。在回师途中,阿保机病逝,皇后述律平却没让太子耶律倍即位,而是把自己喜欢的二儿子耶律德光扶上了皇位。为不发生内乱,太子耶律倍一再忍让。但耶律德光还是防着他,把东丹国京城迁到了东平府,即现在的辽阳,升为辽东京。耶律倍便在附近的医巫闾山上建了“望海堂”,藏有大量从中原弄来的诗书,可谓当时北方第一藏书楼。他在此楼读书作画,不问政事,但仍受弟弟的怀疑,无奈之下,乘船浮海投了后唐。走时,他在海滩上立为碑,写下二十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6年后,耶律倍在契丹助石敬瑭时被后唐所杀。石敬瑭建后晋后,将耶律倍尸骨送回契丹,便被安葬在了他的领地东丹国的医巫闾山。后来,他的儿子辽世宗、孙子宗及皇后萧燕燕(即大名鼎鼎的萧太后)及她的情人韩德让、还有一些皇亲贵族都相继葬在了这里。

图片

医巫闾山
因此看,这一地区,与当年草原上的大辽王朝,有着太多太多的联系。以钢铁自称的契丹国把国名改为大辽,绝对与这辽河有关。那么,大辽的东丹王耶律倍到底是从哪里入海奔后唐的呢?如果是从他的医巫闾山书楼走,那当是现在的盘锦海口,如在他的东平府辽阳走,那便是现在的营口入海口。可惜史书上没有详记。
其实两个入海口离得并不远。在营口,有一座辽河大桥,横跨辽河之上,相当北观。这边立有标牌“欢迎您到营口来”。而桥的那一边也有同样的标语“欢迎您到盘锦来”。
在盘锦没看到入海口,但海边的”芦花荡”和“红海滩”却是让人大开眼界。大片的芦苇绵延几十里,一片金黄,不由让人惊叹。更让人兴奋的是那红海滩,当习惯了绿色的双眼蓦地看到一大片紫红的植物,纯得就如铺向天边的红地毯,该是如何的惊讶。有人介绍说,这是一种叫碱蓬草的植物,入秋后,细密的种子在太阳照射和海水浸泡下便由黄变红,由红变紫。在其他海难也见各种杂草中有零星的红草,并不显眼,而这大片的红海滩毫无其他杂草,看来是人工而为了。

图片

营口辽河入海口

在营口,离辽河大桥不远,便是辽河入海日。那里的海滨被辟为公园,立有“辽河入海口”的石碑。站在海堤上跳望,远处,水天一线的飘渺处,当是浩荡的大海;近前,夕阳下波光跳荡的当是大辽河。都相当平静,看不出流动,看不出河的注入,看不出海的吸纳,只有波光闪动小的静静融合。
看着充满活力的辽阔的入海口,不由让人想到那干涸的河床。这里,已经没有了西拉木伦河的一滴水。那么,被多少权威书籍所载的“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内蒙古,是辽河的源头”,是不是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被改了?
如果那样,我想西拉木伦会哭泣,会用它最后的一滴泪水,去争取投奔大海。
人类是聪明的,是智慧使人类成为万千生物之长,但是,也有一些自作聪明的对大然的干预、过度贪婪地利用,最终造成了人类自己的灾难。
人们啊,不要让西拉木伦在我们这一代消失,让它活过来,用潺潺时流水,为我们的子孙永远唱那动听的潢水歌,好吗?

作者简介

图片



图片

陈计中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原任《赤峰广播电视报》总编辑。曾任赤峰市文联副主席、赤峰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1976年发表小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山野飘来一支歌》《金钱》等2部,短篇小说《要是我当县长》1984年获全国“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内蒙古“索龙嘎”文学奖一等奖。出版有长篇小说《断腕英后迷律平》《乌桓王蹋顿》等7部,及长篇历史名人传记《西风瘦马——马致远传》等。创作拍摄电视剧《黄土窝的故事》等3部,创作拍摄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等。创作录制广播剧30多部(集),其中《村里来了个新乡长》《普通人家》等多部获全国“五一工程”奖。1991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宣传战线先进工作者”“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系铣特殊贡献奖。

编辑 | 芊   眠
图片 | 李剑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