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非对称竞争”

 学院2009 2022-09-19 发布于北京

原创 江小葵 财金吃瓜党 2020-05-31 09:03

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非对称竞争”指两者在市场定位、资源禀赋、经营环境均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却在许多金融服务的细分领域短兵相接,导致在竞争中“各行其是”,竞争策略、行动风格大相庭径,取得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图片
市场定位不同

商业银行有求大求全的传统,沿着负债、资产、中间业务三条线不断开发新业务,基本上公私客户的整个生涯银行都想插一脚,前几年更是兴起追求“全牌照”的潮流。可是,来自互联网的金融新玩家大都沿袭互联网企业市场聚焦的策略,单品经营,把一件事情干到极致。即使是腾讯和阿里之类平台型企业,金融产品也是一个个分步孵化推出,基本出一个火爆一个,没有万箭齐发的玩法。


图片
图片
资源禀赋差异

商业银行揽括了大部分经验丰富的金融人才,新兴企业大多数科技人才密度极高,反而金融专业人才占比不高;商业银行庞大的线下渠道网络和数万数十万级的员工规模新兴企业望尘莫及,新兴企业熟稔的线上运营和客户导流能力则让传统银行垂涎三尺;商业银行靠多年经营积累了丰富额政商关系资源,新兴企业则靠对客户体验的敏锐触觉建立了优异的品牌美誉。


图片
图片
经营环境迥异

从内部环境看,商业银行,不管国有控股还是民营,均已沾染了浓重的行政色彩,机构庞大历史旧账多,科层制文化深入骨髓,目前更多的精力是在“改革”而非创新。而新兴的竞争对手,不管是腾讯和阿里这样平台化的大咖,还是各种初创互联网金融公司,都是被各种”创业精神“加持的活力企业,具有优异的创新文化,习惯互联网“九死一生”的竞争;从外部环境看,商业银行历史上承担大量公共服务性质的业务,在公众舆论面前角色更接近于政府服务窗口而非企业,在监管部门面前则是最重要的监管对象,被自上而下“无缝盯防”。反观很多互联网金融服务都是针对改善和替代原来线下金融服务痛点而开发,一出生就自带“救民于水火”的英雄光环,更容易营造品牌美誉度,也不会被过份苛责,同时因为其业务模式的创新性,监管当局会给予更大包容,当然有些企业也扯不清谁来监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