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看待经常发朋友圈的人和很少发朋友圈的人?

 九州好人 2022-09-19 发布于辽宁

多发或少发朋友圈,并不是单纯的偶然现象,而是心理层面的外化表现。我们通过一个人朋友圈的状态,能大致推测出他所处的社会阶层、生活环境、性格特征甚至是年龄层次。

社会阶层与朋友圈互动频率的关系

通过发朋友圈的频率,能推测出对方相对的社会阶层,一般来说,发朋友圈多的基本属于中间阶层,而高阶层和低阶层相对发得比较少。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提出了“刺猬效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刺猬抱团取暖一样,太远没效果,太近又容易伤到彼此,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距离,这就叫“心理距离”。不同阶层对心理距离的感受是不同的,也会影响发朋友圈的频率。

高阶层拥有较高的地位,已经不需要大众化的人际关系来获得自我实现感,在朋友圈中极少做到亲密互动;而中间阶层正需要用人际关系来维护、提升自己的社会阶层,有更强烈的自我表达的需要,互动最多;低阶层的迫于生活压力,并不追求心理上的满足感,因此也较少发朋友圈来互动。

自我控制力对朋友圈互动频率的影响

自我控制是一种个体自主调节的行为,自我控制强的人更加理性,凡事都会经过严密的分析,再做出判断;自我控制弱的人,会有更多的感性行为,容易冲动。自我控制力是影响发朋友圈多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活跃于朋友圈的人,他们的自我控制较弱,不考虑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也不在意他人的评价。相对的,自我控制较强的人心思比较缜密,不会轻易在朋友圈发表自己的心声,更愿意把事情藏在心理,出现在朋友圈的次数远远少于前者。

社会情绪选择对朋友圈互动频率的制约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时间知觉是人动机的组成部分,影响人对目标的选择与追求。这是一种人对生存时间的知觉推测,属于本能反应。

对于年轻人而言,未来还很遥远,认为时间是充足的,所以他们追求更大的社会交往范围,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发布朋友圈的频率也就更高;而年长的人能体会到时间正在渐渐流逝,产生时间知觉上的紧迫感,他们对于信息选择的要求是质大于量,因此朋友圈也就越发越少了。

后话

其实朋友圈发展到今天,社交需求已经逐渐减弱,而营销需求正在逐步增强。但从社交需求出发,我们还是能从朋友圈中发现很多人性中有趣的东西,供我们去思考和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