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与苏轼的交往,趣事多多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2-09-20 发布于北京

书法,发展宋代,不再满足唐代的法度森严,开始追求个性解放,就是我们常说的“尚意”。

发起这个运动的是苏轼(苏东坡),而发扬光大的,是黄庭坚、米芾二人!

黄庭坚是“苏门四才子”之一,苏轼与他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在书法方面,谁也不服谁。

苏轼评黄庭坚的书法如“死蛇挂树”,黄庭坚则回敬苏轼的书法“石压蛤蟆”!

苏轼画像(赵孟頫画)

而米芾和苏轼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惺惺相惜”,和而不同!

从为官角度,米芾靠自己装疯卖傻,活得逍遥自在;而苏轼为“报国救民”,陷入党争,郁闷不已。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注定他们很少有交集。

米芾与苏轼的交往,有记载的,只有两次:

第一次:米芾向苏轼请教书法

31岁的米芾,去拜会45岁的苏轼,向这位在书法上如日中天的大哥请教如何学好书法。

苏轼送他一句话:“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

从此江湖上,多了一个“集古字”的大书法家,据说很多传世名帖,都是米芾所仿。

这次经历,为米芾独创“刷”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轼《久留帖》

第二次:苏轼临终前一个月

64岁的苏轼,经过两次流放,身体出现严重的问题,米芾专门去拜会他,并把自己的心爱的紫金砚台送给苏轼。苏轼非常喜欢这个砚台。

期间,有人请苏轼题词,苏轼谦虚道:“有米元章在!”

生性狂妄的米芾竟然也知道谦虚,回答道:“某尝北面端明(苏轼的官职),某不敢。”(有苏轼在,我也不敢写啊!)

苏轼笑言:“今则青出于蓝矣。”

这句话让米芾大为受用,坦然受之:“端明真知我者也。”

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米芾 《竹前槐后诗卷》

一个月后,苏轼病逝。去逝前,苏轼嘱咐儿子把这个砚台当成自己的陪葬品。

米芾听说后,马上找苏轼的儿子要回这块砚台。

回到家后,他沾沾自喜,把这个过程记录在纸上:

米芾行书作品《紫金研帖》,淡牙色纸本

纵29厘米,横40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大概意思是说:他要回这块砚台,一是想把它作为传世之物,二是这种世俗之物,怎么能伴随苏轼的圣洁之躯?

这篇记录,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紫金研帖》

因为一方砚有了故事,造就了这件书法史上的珍品。

此帖书写潇洒俊逸,虽为晚年之作,其锋芒肆意之处仍未消减。宋克说“米元章书,笔锋灿烂,少奇多怪,意到力寡,正当逸处,却有懒笔。如高阳酒徒,醉后便欲凭儿。”此帖行笔跌宕,起伏变化较大,但绝无不当之处,如狡兔之于林间,穿梭自如。字形无一字是正,左右倾斜各不相同,长短大小变化多端,而又能浑然一片。

整幅章法上米芾较为注重大块面的轻重对比,如“子瞻携吾”“嘱其”“今得”使得整幅左下的粗重连向中间,再“紫金”“入”与“子瞻携吾”相连,这样在整幅中粗重的画面形成了一个环形。而从第四行起,“敛传世之物岂”“清净圆明”“真常”又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角形。再就是整幅下部的“子”“之不以”“岂可”“本来”“同”这些笔画较细的字也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角形。这样不止是变化上更加丰富,其视觉上更加清晰,有一定视觉冲击力,也体现了米芾在处理书法各种关系上的高妙之处。

《紫金研帖》作为米芾晚年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是学习书法的一个极好的范本。更是记录了书法史上两位大家的一段往事,见证了两位书家的情谊与生活嗜好,意义非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