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专题:海岸线

 jywlkljh 2022-09-20 发布于河南

很多学校因为疫情停课了,为了帮助大家在家学习,公众号 地理678将陆续推出100集微专题视频讲解, 空中课堂:微专题1经纬网的判读(视频讲解) 。欢迎大家关注,欢迎大家推荐给学生、孩子和同学关注。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更确切的定义是海水向陆到达的极限位置的连线。随潮水涨落而变动。由于受到潮汐作用以及风暴潮等影响,海水有涨有落,海面时高时低,这条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实际的海岸线应该是高低潮间无数条海陆分界线的集合,它在空间上是一条带,而不是一条地理位置固定的线。

一、海岸线类型

根据海岸底质特征与空间形态,可将海岸线划分为基岩海岸线、砂质海岸线、淤泥质海岸线、生物海岸线和河口海岸线。

1. 基岩海岸线

基岩海岸线的潮间带底质以基岩为主,是由第四纪冰川后期海平面上升,淹没了沿岸的基岩山体、河谷,再经过长期的海洋动力过程作用形成岬角、港湾相间的曲折岸线。基岩海岸线曲折度大,岬角突出海面、海湾深入陆地。岬角岸段一般以侵蚀为主,侵蚀下来的物质在波浪和海流的作用下,被输移到海湾岸段堆积。基岩海岸岸坡陡峭,奇峰林立,怪石嶙峋,海水直逼悬崖,海岸景观秀丽。

2. 砂质海岸线

砂质海岸线的潮间带底质主要为沙砾,是由粒径大小为0.063~2mm 的沙、砾等沉积物质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相对平直岸线。砂质海岸线多具有包括水下岸坡、海滩、沿岸沙坝、海岸沙丘及潟湖等组成的完整地貌体系。它多发育于基岩海湾的内缘或直接毗连于海岸台地(平原)前缘。砂质海岸形成时代可追溯至晚更新世,其规模取决于海岸轮廓、物质来源和海岸动力等因素。砂质海岸沙滩细软、阳光明媚、海水清澈、环境优美。

3. 淤泥质海岸线

淤泥质海岸线的潮间带底质基本为粉沙淤泥,是由粒径为0.01 ~ 0.05mm 的泥沙沉积物长期在潮汐、径流等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开阔岸线。淤泥质海岸线多分布在有大量细颗粒泥沙输入的大河入海口沿岸。淤泥质海岸地势平坦开阔,海滩宽达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是滨海滩涂湿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区。淤泥质海岸滩涂宽阔,水浅滩平,便于围塘,多被开发为养殖池塘、盐场。

4. 生物海岸线

生物海岸线的潮间带是由某种生物特别发育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海岸空间。生物海岸线多分布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主要有红树林海岸线、珊瑚礁海岸线、贝壳堤海岸线等。生物海岸资源丰富,环境脆弱,奇特珍稀,多被选划为海洋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域。

5. 河口海岸线

河口海岸线分布于河流入海口,是河流与海洋的分界线。河口海岸线一般从河流入海河口区域的陡然增宽处划过,有些河口形状复杂,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形特征、咸淡水混合区域、管理传统等确定。

对于自然海岸线,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具体的界定,在海洋管理工作中一般将潮间带至平均大潮高潮线以上没有人工非透水构筑物、保持海岸自然状态的岸线看作自然海岸线,相反如果在潮间带至平均大潮高潮线之间存在人工修筑的海堤、防浪堤、防蚀堤等非透水堤坝,则看作人工海岸线。

受到自然泥沙淤积、海岸侵蚀、海平面升降、围填海造地、挖陆筑港等多种自然、人为活动的影响,海岸线在时间尺度上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因此,可根据时间尺度,将海岸线划分为历史岸线、当前岸线和未来岸线。历史岸线指历史上的海岸线,它可依据历史图件、文字记载、地质调查等方式获取。未来岸线指根据各类用海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等确定的将来海岸线的位置和走向,以及由于自然原因可预知的将来海岸线的位置和走向。

另外,由于海洋和陆地自然属性、开发利用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归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为了便于管理,需要确定一条海陆分界的管理海岸线,管理海岸线以上属于陆地管理,管理海岸线以下属于海洋管理。2009 年以来,我国沿海各省级人民政府陆续审批了各自辖区的管理海岸线,作为海陆管理的分界线。为了便于管理,管理海岸线在许多地方和实际存在的海岸线并不一致,这样就有了管理岸线和实际岸线之分。

为了管理操作的方便,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将海岸线定义为平均大潮高潮时的海陆分界线的痕迹线,一般可根据当地的海蚀阶地、海滩堆积物或海滨植物确定。海岸线是陆地与海洋的交界线。一般分为岛屿海岸线和大陆海岸线。它是发展优良港口的先天条件。曲折的海岸线极有利于发展海上交通运输。

海洋和陆地是地球表面的两个基本单元,海岸线即是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一般指海潮时高潮所到达的界线。地质历史时期的海岸线,称古海岸线。海岸线分为岛屿岸线和大陆岸线两种,但海岸线不是一条线。

这句话听起来明显地不合逻辑,但的确是海洋学家的一句口头禅。海洋与陆地的不断变化十分复杂。我们暂且假定陆地是固定不变的,海洋只有潮汐变化。海水昼夜不停地反复地涨落,海平面与陆地交接线也在不停地升降改变。假定每时每刻海水与陆地的交接线都能留下鲜明的颜色,那么一昼夜间的海岸线痕迹是具有一定宽度且沿海岸延伸的条带。

海岸线从形态上看,有的弯弯曲曲,有的却像条直线。而且,这些海岸线还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如我国的天津市,在公元前还是一片大海,那时海岸线在河北省的沧县和天津西侧一带的连线上,经过2000多年的演化,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了几十公里。当然,有时海岸线也会向陆地推进。仍以天津为例,在地质年代第四纪中(距今100万年左右),这里曾发生过两次海水入侵,当两次海水退出时,最远的海岸线曾到达渤海湾中的庙岛群岛。但经过100万年的演化,现代的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了数百公里。

二、海岸线变化的影响因素

原因一:地壳运动

摄影/郑德雄

地壳抬升时陆地的板块扩张,海水会后退;而当地壳下降时,海洋的领土就扩张,引起海侵,由此造成了海岸线的巨大变化。

例如,七八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是海盆迅速张裂的时期,中洋脊扩张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并在白垩纪中期达到最高峰:海平面比现在高出足足200米!现今陆地有大约四分之一都沉入浅海底,海水面积大大超过陆地。放眼望去,整个世界沼泽遍布,汪洋恣意,中国所在的陆地,成了比海面高不出多点儿的准平原。

这种变化到今天也没有停止过。有人测算过,比较稳定的山东海岸,纯粹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垂直上升,每年约为1.8毫米;那么1万年后,海岸地壳就可上升18米,海岸线自然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原因二:气候

摄影/戴进元

当气温上升,地球北极和南极的冰川就会融化,海水上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相反,如果气温下降、冰川扩展,海平面就会降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第四纪是地质历史时期上一个最短、离我们最近、却又有太多动荡和波折的时代。造成动荡和波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是气候变迁。

神秘的自然轮回,令干旱寒冷的冰河期与温暖湿润的间冰期交迭变更,海水因而或涨或落,也让海岸带四次上演沧海桑田的传说。

第四纪最大的一次海侵发生在大约30万年前、紧随庐山冰期之后的间冰期。温暖的气候给了海洋足够的动力,它惊涛骇浪、快马加鞭,一举淹没了河北平原东部和苏北平原东部,天津、沧州、高邮、扬中……统统沦为海国,整个长江三角洲都成为海水淹没的三角港。

人类社会温室气体的排放影响了气候,成为现代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

原因三:入海河流的泥沙

摄影/孙伟忠

泥沙堆积型的海岸,河流挟带泥沙的多与少,直接关乎着海岸线的进与退。 这种海岸在中国相当漫长,主要分布于渤海西岸、江苏沿海以及一些大河三角洲。

堆积出大片的海岸需要巨量的泥沙,这泥沙主要来自于河流。东流入海的大小河流,一路川流不息地带来泥沙,在沿海一带旺盛堆积。

比起坚硬顽强的基岩海岸,这种由细粒泥沙构成的海岸可就脆弱多了,她太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左右。

当海岸带有大量泥沙供给时,海岸线就迅速淤长;而一旦河流泥沙供应不足甚至中断,质地松软的淤泥粉沙受海水浸泡后极易破坏,又使海岸崩塌后退,所以岸线颇不稳定。

三、海岸线的弯曲、破碎状况

不同地区,海岸线的弯曲程度不同,我们一般用曲折率来表示。

海岸线的曲折率是海岸线的曲线长度与直线长度的比值,它可以用来衡量海岸线的弯曲程度。

全球来看,欧洲的海岸线最为曲折、破碎,非洲的海岸线最为平直。

中国哪一个省的海岸线最为曲折呢?答案是福建省。

而影响海岸线弯曲、破碎的成因素有哪些呢?

导致大陆海岸线曲折、破碎的因素很多,像板块运动,河流侵蚀,海浪和风暴潮侵蚀,冰川作用、岩层构造等等。

欧洲海岸航拍图

欧洲海岸等高线图

从欧洲海岸的等高线地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地的海岸线很曲折破碎,原因很多:有地壳运动,流水侵蚀、西风带引起的海浪和风暴潮侵蚀、石灰岩岩层容易溶蚀等等,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冰川作用。

最重要的地貌是峡湾(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型峡谷,后气温升高,冰川后退,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峡谷下端形成峡湾)

曲折、破碎的海岸线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优良港湾的形成,如日本,横滨,神户等.有利航海业的发展.

2、有利于海洋向陆地延伸,增加陆地的湿度,使降水增多。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3、海岸曲折,海湾多,有利于海水养殖业,旅游业的发展.

四、海岸线的变化

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海岸线经历了多次的变化。

1、海进海退规律

海进(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在相对短的地质发展史内,由于海平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海岸线向陆地内部推进的地质现象,也称海侵。

海进有不同的成因,一般可归为3种:

①气候变化。特别是极地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常常形成全球性的海进。反之,则形成全球性的海退。

②构造运动。不同级别和规模的构造运动可形成不同级别和规模的海进或海退。如洋中脊扩张加快、体积增大,可在两岸地区发生海进;又如陆地一侧地面受板块运动影响,相对下沉也可能导致海进。

③地球的膨胀或收缩。 一般说来,地球膨胀(即海床抬升,海洋容量变小)导致全球性的海进,地球收缩则造成全球性的海退。

海退(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在相对短的地质发展史内,因海平面下降或陆地上升,造成海水从大陆向海洋逐渐退缩的地质现象。

而海进和海退现象往往紧密伴生。

2、三角洲地区的海进海退

三角洲是入海径流流水作用和海水顶托作用的博弈地带。

三角洲地区海岸线变化除了地壳运动导致陆地抬升或下降变化,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变化这些常规原因外,还受到上游来沙量、径流量的影响。

如河流含沙量很大,河流入海口泥沙淤积厉害,则海岸线则快速向海洋推进。

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辽东湾北部下辽河平原海岸线从古至今一直都在向南推进:

①、古沼泽线在今天的海岸线的北侧内陆地带。(在第四纪冰后期海侵后,滨海部分受到淹没,未被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

②、10-11世纪海岸线经过盘锦地区。

③、17世纪海岸线继续往南向海洋方向推进。

最重要的一个结论是:辽东湾西部为大凌河三角洲,河流输沙量不及辽河,三角洲伸展缓慢。(从等海岸线的变化幅度较小可以读出)

这个案例说明河流输沙量对于三角洲地区海岸线的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角洲地区,除了输沙量大小对海岸线有影响之外,河流改道对海岸线影响也很大。

如上图天津渤海湾地区的海岸线变化就与黄河决堤改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然,该地海岸线变化因为天津贝壳堤的存在,显得更加直观和真实。

贝壳堤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粉沙淤泥岸、相对海水侵蚀背景(即流水作用相对较弱)和丰富的贝壳物源。

三个条件当中,最重要的是海浪潮汐运动,在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较少的情况下,海浪作用相对较强,海浪将贝壳搬移到海岸堆积,随着贝壳的逐年加积,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贝壳滩脊海岸。

其中,有三个时期因为黄河改道或者上游植被覆盖率良好,在天津出海的泥沙不多,流水作用不强,相对而言,海浪作用较强,形成了三条比较完整的天津贝壳堤。

而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意味着该时期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

具体如下:

1、西汉以前中上游植被覆盖良好,下游多支津、湖泊,输送到海口的泥沙不多,另一方面是下游又分成多股,在天津、河北黄骅和山东无棣之间游荡。其主流则于黄骅一带入海,故在天津出海的泥沙不多,在波浪作用下,宜于贝壳堤的形成。

2、东汉以后,黄河改由今山东利津、滨州市一带入海。天津附近泥沙显著减少,海岸线由淤泥质海岸转变为沙质海岸,从而形成了第二条贝壳堤。

3、1128年黄河改四泗、淮入海,从此脱离了河北平原。渤海湾的来沙减少,故又形成了第三条贝壳堤,标志着19世纪中叶前的海岸线。

而除此之外的时间里,因为黄河改道回迁,贝壳堤及以海水较淡而浑浊的淤泥岸不利于贝壳生长而停止。在贝壳堤外,泥沙淤积成陆,海岸线又向前伸,贝壳堤则远离海岸,或弃与陆上或埋于地下。

因此,由于黄河的来回迁徙,海岸线走走停停,淤泥与贝壳堤交互更替,在渤海湾南岸、西岸形成多条平行于海岸线的贝壳堤,也就成为渤海湾海岸线向渤海延伸推进的脚印。

以上就是关于三角洲地区海岸线变化的两个典型案例!

尝试以下2016年高考全国卷经典命题: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题目。

7. 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 海岸线( )

A. 向陆地方向推进

B. 向海洋方向推进

C. 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8.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 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 形成新的贝壳堤

B.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 形成河口三角洲

D. 迫使河流改道

9.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 位置稳定, 泥沙沉积量小

B. 位置稳定, 泥沙沉积量大

C. 位置多次变动, 泥沙沉积量小

D. 位置多次变动, 泥沙沉积量大

7.C 由材料可知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形成的,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必须是海岸线稳定,死亡贝类生物持续堆积才能形成;另外,图示三条贝壳堤形状都较平直,说明形成过程中位置较稳定。故C项正确。

解题关键本题难度较大,关键是仔细审题:是“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而不是图中时间段的贝壳堤变化过程。

8.B 泥沙在贝壳堤外持续堆积,会使海岸线不断向前推进,加大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故B项正确。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不利于死亡贝类的持续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故A项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不会影响河口三角洲,也不会使河流改道,故C、D项错误。

审题方法本题的题眼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而不是在河口处堆积,把握好这一点,就能非常容易地避免错选C、D项。

9.D 由图中不同年代贝壳堤的位置可知,海岸线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说明其位置发生了多次变动,变动的原因是河流带来了大量泥沙,且泥沙不断沉积导致海岸线向前推进,故A、B、C项均错误,D项正确。

规律总结 在沿海地区,尤其是河口处,当泥沙沉积的速度大于海水侵蚀强度时,海岸线会向海洋方向推进,反之向陆地方向推进。由此可反推,根据海岸线的变动情况,判断某一河口处泥沙沉积和海水侵蚀的强弱关系。

五、岛屿海岸线变化

岛屿面积较小、地形闭合,所以海岸线圈有向内缩小或向外扩大两种趋势,而且相对而言趋势明显!

岛屿海岸线变化一般与气候变暖,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有关。

当然,岛屿海岸线的变化也与板块运动有关,如平顶岛屿的淹没、消失。

塔斯马尼亚岛附近的一座岩浆岩岛屿

尝试以下经典命题:

下图为平顶海山形成过程。读图回答题目。

关于以上平顶海山说法恰当的是: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C

【解析】试题分析:仔细读图,此山地是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岩石为岩浆岩,A错。随岩石圈下降,山地顶部没人水下,受外力作用而慢慢形成平顶火山,顶部平顶形态为外力侵蚀作用形成,C对、B错。故选C。

六、岩相变化

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已发生过的地壳运动,人们是无法直接观测的,但是可以根据地壳运动在地壳物质中保留下来的遗迹,如岩相变化来认识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或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降时,海岸线所在位置和海水深度都会发生变化。

如海退时,海岸线向海洋推进,原来的海岸线其实已经偏离了当今的海岸线。而原来海岸线所在地区的海水深度也会变浅。

这种情况下,颗粒沉积的大小和沉积后形成的物质都不相同:

两种规律:

岩石类型:一般情况下,同一时期砂岩、页岩在浅海环境中形成,石灰岩则在深海中形成(高原上能找到石灰岩说明地壳抬升了),而砂砾岩则是陆相沉积,即在陆地形成。

颗粒大小:海岸线向陆地推进(即河流上游方向),海岸沉积物愈粗;反之,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沉积物则愈细。(即海进粗、海退细!)

如下图:a图为海进图;b图为海退图。

大家可以看出:

海进时,沉积时的海水由浅变深;陆相沉积逐渐演变成海陆交互相沉积和海相沉积。这时岩相常形成地层的海进序列,由下至上一般为沉积物由细变粗,或由碎屑岩(砂砾岩)变为碳酸盐(如石灰岩);

海退时, 沉积时的海水由深变浅;海相沉积逐渐演变成海陆交互相沉积和陆相沉积。形成地层的海退序列,由下至上为沉积物由粗变细,或由碳酸盐岩(如石灰岩)变碎屑岩(砂砾岩);

同时,由于海退序列暴露于陆上,易于遭受河流、湖泊、风等地质作用的改造和破坏。

因此,在地层记录中,海退序列不如海进序列保存完整。

尝试以下经典命题:

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是某海域不同地质时期(I→V)形成的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地质时期(I→V),该地海岸线的变化是

A.I→III 海退,III→V 海进

B.I→III 海进,III→V 海退

C.I→IV 海退,IV→V 海进

D.I→IV 海进,IV→V 海退

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水平方向上由浅海到深海依次形成的是砂岩、页岩、石灰岩。换句说法,即海水变浅时,表示海退。海水变深时,表示海进。根据图例分析,I→III时,岩石由石灰岩-页岩-砂岩,说明海退,III→V时,岩层由砂岩-页岩-石灰岩,说明海水变深,是海进,A对。B、C、D错。

一、单选题

海岸线是标识沿海地区的水陆分界线,下图示意中国部分省区海岸线纵深度变化(单位:m。正纵深度表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即岸进,负纵深度表明海岸线向陆地后退,即岸退)。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省(区)海岸线,岸进与岸退之比最大的是

A .上海B .河北C .广东D .澳门

2 .1990~2000年辽宁海岸线岸进与岸退距离相差不大,影响因素主要是

A .泥沙淤积与海水侵蚀

B .贝壳堆积与流水侵蚀

C .风力沉积与海平面上升

D .珊瑚遗体堆积与海岸侵蚀

3 .2007~2012年天津海岸线年均向海推进距离最大,原因主要是

A .渤海海底抬升

B .填海造陆

C .海水泥沙堆积

D .海水侵蚀减弱

读图,比较唐代和现代海岸线的变迁,回答下列问题。

4 .古沙洲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A .沉积作用B .侵蚀作用

C .搬运作用D .地壳运动

5 .图中现象与地球自转偏向力作用相关的是( )

A .海岸线向东移动

B .长江南岸侵蚀明显

C .北岸海岸线变化大

D .南通适宜发展大型港口

江苏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海岸线上少有城市分布,即使是一些临近海洋的城市,也 大都距离海岸线几十千米远。江苏省沿海缺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港,而河流运输则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下图示意江苏省海岸线及交通、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 .江苏南部海岸线与北部相比位置更偏东,造成这一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洋流搬运B .河流沉积

C .地球自转D .海浪侵蚀

7 .造成江苏省海岸线少有城市分布的合理原因是

A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需要

B .盐碱地不利城市建设

C .缺少海堤,海水倒灌严重

D .河流强大的造陆能力

8 .江苏省海运运输量不及河流运输量的主要原因是

A .产业分布集中于沿长江地带

B .淤泥质海岸水浅,难以通航

C .沿海地区海运交通设施落后

D .海岸线平直,难以建设港口

河口海岸线受河流、潮汐的共同作用而发生变化,下图为近百年来辽河河口海岸线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辽河河口海岸线

A .1909-1945 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B .1945-1979 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C .1979-2003 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D .1909-2003 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10 .辽河河口海岸线变化特征说明

A .辽河上游侵蚀作用较强

B .辽河上游堆积作用较强

C .辽河河口潮汐侵蚀较强

D .辽河河口潮汐堆积较强

11 .辽河河口海岸线的变化将

A .不利于港口建设

B .导致海水倒灌

C .使黄海面积缩

D .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下图为尼罗河干支流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与青尼罗河流域相比,白尼罗河流域开发水能的优势是( )

A .落差大、峡谷多,水能丰富

B .结冰期短,发电时间长

C .落差小,利于河流梯级开发

D .流量稳定,发电量季节变化小

13 .关于尼罗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的说法,可信的是( )

A .板块挤压抬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B .海浪侵蚀加重,海岸线向陆地后退

C .中上游修建水库,对海岸线没有影响

D .全球气候变暖,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伶仃洋位于我国广东省珠江口,在其周边分布有深圳市珠海市广州市、东莞市、中山市等经济较发达城市,紧邻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下表是伶仃洋海岸线的类型与长度统计表(单位:km)

(1)说明伶仃洋海岸线的变化特点。

(2)分析伶仃洋海岸线变化的原因。

15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马尔维纳斯群岛又称福克兰群岛,全境由两大主岛和200多座小岛组成。群岛西侧海岸线曲折破碎。下图为马尔维纳斯群岛略图。

(1)描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地形特征。

(2)分析西侧岛屿海岸线曲折破碎的自然原因。

16 .下图为某世界大河部分流域图,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分析入库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

(2)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海岸线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简述图中大坝的建设对其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参考答案

1 .D2 .A3 .B

【解析】1 .读中国部分省区海岸线纵深度变化图可知,图中澳门岸进纵深度虽然不大,但是岸退深度约为0,岸进与岸退之比最大;而其他地区如上海、河北、广东地区岸进与岸退都是有数据的,之比明显比澳门小。故本题选择D。

2 .海岸线进退主要受河流携带泥沙沉积与海水侵蚀两个作用的差异有关,A对。贝壳堆积对整个海岸线的影响力较小,流水侵蚀一般体现在陆地上的河流等,排除B;风力沉积一般体现在干旱、风力作用大的地区,海平面上升幅度也不会影响如此之大,排除C;珊瑚遗体堆积一般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不可能发生在辽宁沿海,排除D。故本题选择A。

3 .2007~2012年天津海岸线年均向海推进距离最大,是因为天津城市发展,通过填海造陆增加陆地面积,岸进现象最明显,B对。渤海海底抬升、海水泥沙堆积和海水侵蚀减弱等自然原因的影响都是较为缓慢的过程,推进距离幅度如此之大,主要是人为原因的干预,排除ACD。故本题选择B。

4 .A5 .C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

4 .古沙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是典型的三角洲,以沉积作用为主,A对。河流中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B错。故选A。

5 .海岸线向东移动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增强,A错;长江并不是直流,曲流主要受离心力作用,B错;长江入海口,由于受向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河水偏向南岸,北岸堆积,海岸线位置变化大,C对;南通位于北岸以堆积为主,水浅,不适于修建港口,D错。故选C。

【考点定位】河流堆积地貌和侵蚀地貌

6 .B7 .D8 .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区域城市布局及其影响。

6 .古代黄河也曾有过数次向南决口,洪水侵夺淮河流域,称之为黄河夺淮,黄河夺淮入海,携带了一万多亿吨的南下,不仅夺走了淮河的河道,连同入海口也一起夺走了,故北部在近代以来泥沙沉积少,江苏南部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入海泥沙较多,沉积作用较强,故江苏南部海岸线与北部相比位置更偏东的主导因素河流沉积,B 正确。

7 .黄河夺淮入海,携带了一万多亿吨的南下,不仅夺走了淮河的河道,连同入海口也一起夺走了,这两条河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全都淤积在江苏沿海地区,不利于港口建设,而原城市也逐渐远离海岸,河流强大的造陆能力造成江苏省海岸线少有城市分布。D 正确。

8 .据上题分析可知,江苏沿海城市较少,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产业分布集中于沿长江地带,故江苏省海运运输量不及河流运输量,A 正确。据上题分析可知,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江苏北部,且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淤泥质海滩和海岸线平直不是影响建港的主要因素,BD错误。随着近年的发展江苏沿海海运交通设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C错误。

9 .C10 .A11 .A

【解析】

9 .结合图示,辽河河口海岸线1909-1945 年大体向海洋方向推进,但并不是全部;1979-2003 年向海洋方向推进,选C。

10 .由图可知,辽河口海岸线不断向南推进,说明不断有泥沙沉积,泥沙源于地表侵蚀作用的增强,反映辽河上游侵蚀作用较强,选A。

11 .由图可知,辽河河口海岸线的变化表现为辽河口海岸线不断向南推进,说明不断有泥沙沉积,反映辽河输送泥沙增加,河口泥沙淤积增加,不利于港口建设。

12 .D13 .B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内容、综合治理措施。

12 .根据图形信息, 青尼罗河比白尼罗河落差大, 由此可得A 错误。它们都没有结冰期,B 错误。落差小,不利于河流梯级开发,C 错误。由于白尼罗河来源赤道地区, 因此汛期长, 有维多利亚湖调节,流量稳定,发电量季节变化小,D 正确。

13 .尼罗河最终流向地中海,地中海地区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带,在欧洲南部形成隆起山脉,不是非洲尼罗河隆起,A 错;尼罗河上修建水库,流向下游和三角洲的水量、泥沙量减少,海浪侵蚀加重,海岸线向陆地后退,B 正确,C 错;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萎缩,D 错。选B 正确。

14 .(1)自然海岸线的长度,尤其是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的长度总体缩短;人工海岸长度增长;人工海岸的长度占总海岸线长度比重增大。

(2)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伶仃洋海岸围海造陆、人工养殖面积扩大,修建桥梁、港口、码头,水下大规模采砂,沿海植被大规模破坏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详解】

(1)伶仃洋海岸线的变化特点主要结合表格从自然海岸和人工海岸的长度变化等方面说明。具体而言根据表格中数据显示,基岩海岸、沙砾质海岸及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的长度总体缩短,其中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的长度总体缩短的幅度最大,而人工海岸的长度增加。

(2)原因主要根据时间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如围海造陆、人工养殖,修建码头等)等方面分析。结合材料可知,伶仃洋位于我国广东省珠江口,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十分显著,是连接港澳地区的重要通道,近年来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不断发展,伶仃洋附近进行围海造陆,人工海岸的面积不断增加,加上沿岸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修建桥梁、构建码头、修建港口沿岸地区的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及生物海岸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15 .(1)以低山、丘陵为主;岛屿中部高、四周低;海岸线曲折,多海湾。

(2)靠近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石破碎;纬度高,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强;位于西风带,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解析】 【分析】

该题以南大西洋福克兰群岛为背景,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地形特征从地形类型、地势特征及特殊地貌等方面分析;海岸线曲折主要从岩石本身特征及外力侵蚀等方面分析。

【详解】

(1 )从山峰的高度可以判断海拔不是很高,有超过500 米的,有起伏,所以该群岛以低山、丘陵为主,岛屿中部有山,因此中部高、四周低;再从图中的海岸线看海岸线曲折,多海湾。

(2 )海岸线曲折破碎的自然原因可从岩石本身特征、外力侵蚀作用等方面分析;该地靠近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石破碎;又因纬度高,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强;由纬度位置可知,位于盛行西风带,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所以西侧岛屿海岸线曲折破碎。

【点睛】

描述区域地形特征的方法:地形组成特征(以什么为主,结合方位)、地势特征(高低分布特点,高低演变特点,数据说明)、特殊地貌。

16 .(1)入库水量夏季大、冬季小 该河(尼罗河)的水源补给区以北半球的热带草原区为主,夏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冬季为干季,降水少,河流水量小。

(2)1970年前海岸线向海洋推进,1970年后海岸线向陆地倒退,1970年前尼罗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处淤积,导致海岸线的快速推进;1970年后由于大坝建设,致使大量泥沙在库区沉积,导致河口处泥沙淤积量减少,加之受海水侵蚀的影响,导致海岸线的倒退。

(3)有利: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不利:土壤肥力下降。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尼罗河。

【详解】

(1 )图示河流为尼罗河,该河的水源补给区以北半球的热带草原区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分为雨季和干季,夏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冬季为干季,降水少,河流水量小,故入库水量夏季大、冬季小。

(2 )1970 年前海岸线向海洋推进,1970 年后海岸线向陆地倒退,1970 年前尼罗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处淤积,导致海岸线的快速推进;1970 年后由于大坝建设,致使大量泥沙在库区沉积,导致河口处泥沙淤积量减少,加之受海水侵蚀的影响,导致海岸线的倒退。

(3 )大坝的建设对其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尼罗河定期泛滥,大坝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减少了两岸泥沙淤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本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