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饲料加工工艺对淀粉消化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景涛 2022-09-20 发布于辽宁
摘要:淀粉作为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 对于动物健康和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饲料加工工艺及加工条件可以改变饲料中淀粉的理化性质, 进而影响淀粉在动物体内的消化特性。本文综述了粉碎、挤压膨化、调质及制粒等饲料加工工艺对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关键词:淀粉、消化特性、粉碎、挤压膨化、调质、制粒

作为单胃动物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不同植物来源淀粉的消化率和体内代谢特性受到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组成和淀粉结晶度的影响。直链淀粉是一种线性聚合物,平均由2×103~12×103个葡萄糖单元组成,通过α-1, 4糖苷键相互连接;而支链淀粉则一般由0.4×106~35×106个葡萄糖单元组成,并依靠α-1, 6糖苷键连接。支链淀粉分子比直链淀粉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可以与淀粉酶更好地结合,而直链淀粉的葡萄糖链则多通过氢键结合在一起,这使得直链淀粉比支链淀粉更难被淀粉酶水解。直链淀粉以及支链淀粉长链主要位于淀粉颗粒的无定形区域,而支链淀粉外链则多分布于淀粉颗粒的结晶区域。根据植物来源以及支链淀粉螺旋堆积方式的不同,淀粉颗粒会表现出3种类型的结晶:A型结晶、B型结晶和C型结晶,其中C型结晶是A型结晶与B型结晶的组合。A型结晶结构堆积紧密,可以阻碍淀粉颗粒被分解;B型结晶结构是土豆、香蕉等块茎以及水果类淀粉的典型结晶特征;而C型结晶结构主要存在于从豆类或植物根部(如豌豆种子或木薯根部)中所提取的淀粉中。由于淀粉结构和组成的不同,淀粉的消化速度以及在消化道的通过时间等性质也会产生一定差异。根据不同的消化速度,淀粉可以被分为快速消化淀粉、慢速消化淀粉以及抗性淀粉。含较多快速消化淀粉的谷物饲料可以在20 min内被小肠快速消化吸收并大幅提高血糖峰值。另外,育肥猪饲喂含快速消化淀粉的预糊化马铃薯可以显著促进猪只对能量的消化利用率。慢速消化淀粉也可在小肠中被完全消化,但与快速消化淀粉相比,慢速消化淀粉有着更慢的消化速度,通常在20~120 min内被水解完全。抗性淀粉则主要在结肠进行微生物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和丁酸等物质,并可以有效地增强动物饱腹感并减少能量的摄入。对猪饲喂慢速消化淀粉(或抗性淀粉)含量高的饲料不仅可以控制血糖的波动,同时还会延长猪的进食持续时间和采食间隔。不同饲料原料中淀粉消化速度的差异还会影响饲粮中其他营养物质的消化特性。
Van den Borne等将糊化玉米淀粉和土豆蛋白质、大豆分离蛋白质作为淀粉和蛋白质原料对育肥猪进行了淀粉和蛋白质同时饲喂与分别饲喂的研究,结果发现分别饲喂淀粉和蛋白质所造成的葡萄糖与氨基酸不同步吸收显著降低了育肥猪对饲粮中能量、有机物以及非淀粉多糖的表观消化率。13C富集检测也证明淀粉和蛋白质的不同步消化吸收会增加氨基酸的氧化,并显著降低育肥猪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利用。除与饲料原料来源有关外,加工工艺、加工条件等也是影响动物对饲粮中淀粉消化利用的重要因素。在饲料生产中常通过粉碎、挤压膨化、调质及制粒等方法对饲料原料进行加工处理,这些加工技术不仅可以改变谷物饲料的颗粒大小,同时还能够破坏细胞壁并部分糊化淀粉,使淀粉消化速度、消化率等性质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改变淀粉消化特性的目的。
本文综述了粉碎、挤压膨化、调质及制粒等饲料加工工艺对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旨在为后续饲料加工工艺的改善以及淀粉在动物体内消化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粉碎
粉碎是饲料生产的第1道工序,该工艺利用摩擦、碰撞和剪切力等物理作用改变淀粉颗粒的结构和性质。粉碎处理会降低天然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在淀粉颗粒表面形成疏松多孔的结构,从而可以改变吸水率、溶解度等淀粉理化性质并最终对淀粉的消化率产生影响。Lv等研究发现,经球磨机粉碎处理后,马铃薯淀粉结晶度降低,淀粉吸热峰值向低温方向移动,糊化热由992.4J/g降至835.9J/g。同时,研究还指出,粉碎过程可以破坏马铃薯淀粉的结晶区域并提高消化酶对淀粉颗粒的作用效果,这使得经粉碎处理的马铃薯淀粉更加容易被消化。此外,粉碎还可以通过破坏谷物结构来影响淀粉酶对淀粉的作用速率。研究表明,对小麦籽粒进行粉碎可以较大程度上破坏其细胞壁,减少细胞壁对淀粉酶的物理屏障作用,促进淀粉与胰淀粉酶的有效接触并提高淀粉消化速率。Martens等所进行的13C呼气试验也证实粉碎提高了大麦、玉米等谷物淀粉在猪体内的消化速度以及胃排空速度。

粉碎粒度会影响饲料的消化及动物的营养吸收,不同粉碎粒度饲料中淀粉的理化性质以及消化特性都存在较显著差异。细颗粒淀粉由于其更低的硬度、更大的比表面积以及几乎无定形的构象往往会具备更高的淀粉消化速度及消化程度。Ratanpaul等利用外源α-淀粉酶、葡萄糖苷酶和胰蛋白酶体外模拟猪口腔、胃及小肠环境条件,测定了淀粉酶在粉碎的小麦、大麦和高粱等谷物中的扩散速率和淀粉回肠消化率,发现几种谷物的淀粉酶酶解速率与其粉碎粒度成反比的平方关系。

通常认为,不同阶段猪饲料的最佳粉碎粒度区间为500~1600μm,过细或过粗的粉碎粒度都可能会影响猪对饲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Li等报道,当饲粮中糙米粉碎粒度从800μm提高至600 μm时,断奶仔猪和育肥猪对饲粮中淀粉以及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随之提高,但400μm粉碎粒度的糙米的淀粉消化率与600μm相比则没有进一步改善。Al-Rabadi等在对不同粉碎粒度高粱与大麦的研究中观察到,最细粉碎颗粒体外酶解释放的葡萄糖约是最粗颗粒的10倍。经24h酶孵育后,粒径小于1.0mm的大麦中淀粉被完全消化,而粒径大于1.0mm的大麦所含淀粉则未被完全酶解。另外,在Al-Rabadi等的试验中,不同粉碎粒度的高粱均未能被淀粉酶完全消化,这可能是由于高粱中较多的抗性淀粉、蛋白质以及抗营养因子共同阻碍了淀粉酶的作用,也进一步说明了不同来源淀粉消化特性所存在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粉碎处理饲料中淀粉的有效利用不仅与消化速率有关,更取决于不同粒度的淀粉在消化道内的通过时长,淀粉在小肠中的停留时间越长,谷物淀粉消化越完全。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更加注重研究不同阶段动物对不同饲料的最佳粉碎粒度,探究最佳肠道滞留时间,改善饲料淀粉的消化速率及消化率,以最佳动物生产性能为指征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并实现饲料的精准加工。

2、挤压膨化

挤压膨化可通过高温、高压以及剪切力破坏饲料中淀粉的分子间键,允许氢键位点结合更多的水分子并使淀粉膨胀并糊化,在原本光滑的天然淀粉颗粒表面形成疏松、多孔的结构。此外,与粉碎工艺类似,挤压膨化也会破坏天然淀粉的结晶结构,并降低玉米和大米等多种谷物淀粉的结晶度。Yang等通过差式扫描量热分析发现,挤压膨化可以通过降低玉米淀粉结晶度并促进淀粉双螺旋结构解离来提高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对膨化玉米淀粉与普通玉米淀粉进行的热重分析结果显示,在500 ℃时,膨化玉米淀粉的质量损失率(82.08%~91.75%)低于普通玉米淀粉(97.25%);另外,膨化玉米淀粉的残留量和最大分解温度均高于原玉米淀粉,这说明挤压处理后的玉米淀粉与普通玉米淀粉相比具备更好的热稳定性。Spier等认为,挤压膨化后淀粉糊化温度的升高是由于淀粉中的聚合物链发生了重新排列,形成了更为稳定的构型。还有研究指出,挤压膨化处理会导致玉米中的直链淀粉-脂肪复合体平行排列,并使得淀粉晶体结构由A型转变为V型结晶。挤压膨化过程所导致的淀粉内部结构以及淀粉颗粒大小改变会提高淀粉的消化速度和淀粉消化率。Martens等指出挤压膨化处理可以通过增加玉米、大麦等谷物中的快速消化淀粉含量显著提高饲料淀粉的消化速度,并且得到与粉碎饲粮相比更高的淀粉消化系数。但不同来源饲料原料挤压膨化后的消化特性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Rodriguez等在试验中发现挤压膨化改善了育肥猪对玉米、小麦和高粱中淀粉的回肠表观消化率以及玉米和高粱中能量的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但未能提高小麦在猪只体内的消化能和代谢能。Zaworska等在猪上的研究表明,挤压处理虽然显著降低了豌豆中抗性淀粉、粗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但未对豌豆中淀粉的消化率产生影响。

作为重要的饲料生产工序,进料水分、温度等工艺参数都会对挤压膨化处理后的淀粉结构和消化率产生影响。适当的进料水分可以提高膨化料的生产效率。Shrestha等证实,在物料含水量较低的条件下,挤压膨化机需要消耗更多的能耗才可使饲料原料中的淀粉糊化。Veum等通过向挤压膨化机机筒内注水,显著促进了挤压膨化玉米淀粉的糊化。还有研究报道,14%~23%的物料水分添加量,可显著提高挤压膨化后玉米淀粉的糊化程度,并促进幼年哺乳动物对玉米淀粉中能量的利用。但如果原料含水量过高,则可能阻碍原料中淀粉与螺杆和机筒之间的摩擦,并减少挤压后淀粉表面孔结构的数量,从而降低淀粉的糊化程度并降低淀粉的消化率。提高挤压膨化温度往往会在挤出淀粉表面形成更多的孔和更薄的孔壁结构以增加淀粉与酶的接触面积并促进淀粉消化。Ali等报道,于较高温度下挤压的玉米和马铃薯淀粉与较低挤压温度下得到的淀粉相比具有更低的糊化黏度和更高的体外淀粉消化率。除温度与水分外,螺杆转速也会影响膨化饲料中淀粉的性质。Faraj等称挤压膨化大麦中抗性淀粉的含量会随着螺杆转速的增加而减少,而Mahasukhonthachat等的研究中则发现螺杆转速的改变无法对挤压膨化后高粱淀粉的消化动力学产生显著影响。
尽管适宜条件的挤压处理可以促进动物对饲粮中淀粉的消化,但饲喂挤压膨化饲粮却并非一定可以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因此,为了提高动物生产效率,需要进一步对不同来源、不同参数条件下挤压膨化饲料中淀粉的理化性质、消化速度以及消化率进行探索,从而合理利用挤压膨化技术生产出消化特性可控的饲料,为动物精准营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调质、制粒

经调质、制粒工艺制得的颗粒饲料被广泛应用于猪的商业化养殖之中。调质、制粒是利用蒸汽、热量和压力对饲料原料进行加工的工序,加工过程中的高温和蒸汽会破坏谷物原料的胚乳细胞壁以及维持淀粉晶体结构的分子间键,使淀粉吸收水分膨胀,最终经过模口压制形成颗粒饲料。这一处理过程可以使经过粉碎以及挤压膨化处理后的淀粉进一步糊化,并可提高动物对淀粉的回肠表观消化率以及饲料转化率。另外有研究证实,一定条件下的调质与制粒加工在提高猪对淀粉消化率的同时,还可促进猪对饲粮中蛋白质、能量和干物质等营养成分的利用。

温度是调质与制粒加工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的调质制粒温度不仅能有效杀灭原料中的潜在病原体,同时还可起到改善饲料颗粒质量,提高淀粉糊化程度以及淀粉消化率的作用。较低温度下调质的饲料可能提高初生仔猪的饲料转化率,而提高调质温度并延长处理时间则会有效提高饲料淀粉糊化度。Pace等于研究中观察到,将制粒温度从60℃提高至90℃可以较好地促进精制甘蔗中的淀粉糊化。但是,过高或过低的处理温度都可能会导致调质制粒后饲料淀粉营养价值降低。适宜的调质温度可以提高颗粒饲料的生产效率,并促进动物对颗粒饲料中养分的消化利用。Truelock等发现,随着调质温度的上升(74~85℃),玉米淀粉的糊化程度逐渐提高并且在85℃时达到最大。Wang等也探讨了不同温度对高粱颗粒饲料理化特性和营养消化率的影响,发现高粱的糊化淀粉含量、淀粉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和淀粉回肠表观消化率都于80℃时达到最高;但Wang等同时也指出,随着调质温度进一步升高,高粱中抗性淀粉的含量则会显著增加,不利于淀粉消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调质制粒过程中,加工温度还可能与物料水分产生交互作用,对颗粒饲料中淀粉的性质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提高调质温度不利于低含水量玉米中淀粉的糊化,而当玉米含水量超过31.25%时,玉米淀粉的糊化度则会随着调质温度的上升而急剧提高。王德培等指出,在低水分条件下的制粒过程中,一些直链淀粉会形成“高分子直链积聚体”;高温处理只能轻微振动这些“高分子直链积聚体”中的微晶束结构,却无法断裂其分子间的氢键,这会导致淀粉糊化度的降低并最终影响动物对淀粉的消化。除温度与水分外,环模压缩比也是影响颗粒饲料品质以及消化特性的另一重要因素。陈山等报道,提高制粒机环模压缩比可以促进淀粉糊化。而在唐彦杰等的试验中,降低环模压缩比却显著提高了玉米淀粉的糊化程度。这说明调质、制粒加工中环模压缩比对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可能因淀粉来源而异,对不同来源饲料原料制粒后的理化性质及消化特性差异还有待深入研究。
4、小结

粉碎、挤压膨化、调质及制粒可以显著改善饲料原料中淀粉的理化性质和消化特性并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继续探寻各加工工艺对多种来源淀粉的消化特性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在加工过程中调整工艺参数从而改善加工后淀粉的理化性质,生产出适合不同动物消化特征的饲料,促进营养物质的协同利用,实现动物精准营养。

参考文献:略

来源:动物营养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