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0920教学手记——《红楼梦》之幻灭也许会让中学生更清醒

 晋诺工作室 2022-09-20 发布于江苏

《红楼梦》值得中学生好好读,即使它的幻灭感会让人产生悲情,让学生从悲情的幻灭感中走出来,清醒地认识人生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阅读任务。请看郑伊辰同学的“幻灭”之解。

我从《红楼梦》中读出了幻灭

少科二班 郑伊辰

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成群结队的少男少女,日日欢声笑语、吟诗作赋。这里如仙似幻,寄托了曹雪芹对于理想世界的期许。也正是这般美好的世外桃源,毁灭起来更让人感到一种痛心绝顶的幻灭。

林黛玉,娇花照水、弱柳扶风的一个美人,又兼得玲珑心窍及卓绝才华。她孤傲高洁,不与世人同流合污;她多愁善感,独自一人埋葬落花。她就像是世人眼中飘逸娇美的代表,是极致的美。然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于贾府,她始终是个外人。她一纸一草都仰仗贾府,因而虽与宝玉两情相悦,却不能违背长辈的安排。她不敢、也不能违背长辈的安排。她不敢、也不能进行抗争。寄人篱下,她苦苦煎熬,终至花颜憔悴、一命呜呼。她“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理想终究在污浊不堪的世间幻灭。

《红楼梦》中的人物,如同无力的木偶被绑在命运的提线上,眼睁睁地见证一切美好的毁灭、见证自身命运的末途。想当年红颜明媚鲜妍,一朝化作白骨森森。这对于角色、作者、读者三方都是巨大的打击。王熙凤弄权敛财,机关算尽,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滔天富贵一朝倾倒,她凄惨荒凉地葬送了性命——幻灭是不可触及的愿望、是无法更改的命运。金钏儿因被王夫人撵走羞辱而刚烈自杀。那个世道对女性的要求何其苛刻,金钏儿在不公的世道里不愿沦为柔弱奴性的仆役,而是坚定捍卫自我,以死发出抗争的声音。幻灭是被践踏尊严的痛苦、是被千夫所指的孤愤、是被这不公世道破灭了的希望。

从社会来讲,上尊下卑的阶级禁锢摧毁了底层人民的尊严。在《红楼梦》所写的社会中,上层贵族权势滔天,通过欺压底层百姓、透支家业而维持奢华无度的生活,个体生命的价值于其中竟犹如蝼蚁,这无疑使读者感到惊痛非常。从人性来讲,《红楼梦》中的许多人都冷酷非常。王熙凤弄权铁槛寺之时,毫不尊重当事人的感受,一心为了谋财谋利,草菅人命,最终金哥和太守之子双双殉情而死。黛玉病重,宝玉宝钗却正大办婚礼,黛玉死时竟冷清异常,无人探望。人心的背离让人们的生活中丧失了温暖,令人无比心寒。从生命来讲,黄粱一梦般的虚幻也让人对前途充满忧虑和不信任,对于一切锦绣荣华感到了悲凉和嗟叹。

随着女孩们的逝去、贾府衰败,大观园这个世中世也终究如沁芳闸下的花瓣,流于污浊不堪的世俗。大观园本是曹雪芹创造的一个女儿国,与外世隔绝,呵护着孩子们的亮丽青春。大观园外的荒诞黑暗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贾赦好色贪婪、贾珍放荡奢靡、贾雨村枉断人命。黑暗、不公的世道吞噬着世上的每一个人,人性的阴暗在物欲横行之中被不断放大,大观园也随之走向深渊。

幻灭也来自于曹雪芹的人生。他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然而富贵繁华不过一时之幻梦,庞大的家族随抄家而衰落。他的晚年生活“穷愁潦倒而又嗜酒狂放”,甚至穷困到要“举家食粥”的地步。他人生的急转直下使得他深刻地领悟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由此诞生了《红楼梦》这一文学巨著。荣华人生远他而去,而他却借由幻灭之感超脱了世俗,从更高的角度看这世间。有如宝玉,脱离了锦绣生活后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看那“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关照现实,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的人生也不过是一场幻梦罢了。生来死去,功名利禄皆如过眼烟云,轻易便消散了。《红楼梦》中个人的幻灭、家族的幻灭乃至社会的幻灭、希望的幻灭使我们距离理解生活本质又更近了一步。幻灭过后是形体的重塑,希望我们能上下求索,最终得到那最深处的真实。

作为一个高一学生,能从《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抽离出“幻灭”这一主旨,而不被纷纭的热闹情节所迷惑,从阅读的认知水平上看,已是相当不简单了。那么,她的认知深度如何呢?

首先,伊辰同学的眼光是理性而冷峻的。当许多人被红楼梦的热闹与庞杂缠绕时,她早已站到高处俯视这一切了,比如,她的阅读视野是对小说整体结构、人物的完整命运过程的把握。这种阅读视野是宽阔而整体的,保证了判断的准确性。

其次,伊辰同学的思维是深刻而独到的。她对人物命运的把握往往是透视了整个生命过程之后再放在社会有大背景下考量,形成了人性判断的坐标系,于是乎得到了不同于一般阅读者的肤浅见解。比如,她用“幻灭是不可触及的愿望、是无法更改的命运”一句揭示了大观园里人物幻灭这一悲惨结局的实质,是有相当深度的。

再次,伊辰同学的领悟是超脱而健康的。面对如此悲凉的小说世界,不禁让人感叹人生如梦,而依辰同学借此看到的是让我们与生活的本质更近了一步,幻灭之后是形体的重塑,而不是生命之梦的破碎。看透了生活的本质而更热爱生活,这才是成熟的人格。通过对红楼梦幻灭主旨的挖掘而走出一条富有生命活力的人生之路来,不正是我们所渴望的吗!

对比自己高中时读《红楼梦》的体验与收获,我与郑伊辰同学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记得那时候,对《红楼梦》的最大感触便是宝黛之间的情爱,怎可与郑伊臣的认知相比。有郑伊辰的解读,不再担心红楼之幻灭了!

另外,郑伊辰同学还向我咨询一些哲学书目,她对马克思哲学论著也十分感兴趣,这真是让我尤其兴奋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