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风余韵中的马甲邑村

 作家雅兰 2022-09-20 发布于云南

古风余韵中的马甲邑村

/雅兰 

马甲邑村是云南大理市的一个白族为主聚居的传统村落。距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东邻大把关,南邻,西邻邓川中和,北邻邓川文笔村。境内有鼎圣山、峩头山、橄榄山(东山)等。一条弥苴河绕村而过,把马甲邑村环抱怀中,村前村后植物青翠,鸟语花香。虽然没有万顷晴沙,但是四围香稻却是实实在在的,村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这里适合种植水稻,蚕豆等农作物。

马甲邑村村名的来历

非常的好奇,这个村名是怎么来的,在村子里走访了多位老人,老人们都说不清楚,只说是自古以来就这么叫的。马甲邑村是白族村,村民至今还能用白族话交流。恰巧遇到一位叫尹福全的老先生,老先生告知“马甲邑”白族语发音为“瞒盖茵”,村庄因地处邓賧诏都城鼎圣山的阳面,而历史上这里曾经驻扎过马军。这马军到底是隶属于哪朝哪代的军队,现在早已不得而知了。原建在村口的石牌坊上题有“邓阳甲邑”四个字,所以这里的村名就被叫做了“马甲邑村”,一直沿用至今。而“瞒盖茵”,也就是意为“邓賧诏都城鼎圣山之阳面”的村子。

马甲邑村的“庄稼会”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在大邑村北到马甲邑村中间的弥苴河河堤上,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庄稼会”。会期两天,到初九日结束。“庄稼会”主要是以出售日常生产常用的锄头、耙子、犁头、镰刀、斧头、各种木棍棒、木连枷母子等农具为主,还有各种中草药材、日用小百货等。在“庄稼会”上,所有农具都可以买齐,这样一个有些特殊的农用物资交流会的兴起,还有着这样一个传说:

  在唐末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大理南诏国大军将段俭魏的裔孙、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为反抗暴虐无道的杨干贞的谋害,联合滇中、滇南、滇东三十七蛮部,推翻了“大义宁国”恭肃皇帝杨干贞,建立了大理国后,在相国董伽罗、皇后杨桂仙等人的协助下,励精图治,坚持开国宗旨,对外对内不动干戈,一心治理国家。段思平注重农事,他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大”。一定要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安稳,才能繁荣昌盛。他把南诏的奴隶制发展为封建领主制,注重发展,大力推行汉文,使汉文化在大理地区得以普遍传播,为后来白族文化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段思平和皇后经常亲自到邓川坝子里的马甲邑、大邑、寺登、溪长等村同村里的农夫共同耕种劳动,深得民心。为了鼓励百姓种好庄稼,段思平亲自奖给庄稼种得好的农户犁、锄、耙子等农作工具,就这样催生了农历二月初八的“庄稼会”。传说段思平后来就是为了来看民间的庄稼,薨逝在邓川。大理国开国帝段思平薨逝后,马甲邑、大邑、寺登、溪长等四村村民便把他尊奉为本主,并在寺登村南建立了本土庙,雕刻了段思平的金身,立了牌位,四时享受村民的祭拜。从此,二月初八“庄稼会”上除了农具、中草药材交易外,还兴起了“迎本主”的活动,以表示国王与民同乐,更表示村民们对国王段思平的怀念和敬意。

马甲邑村的美食

二月初八“庄稼会”上,在众多的风味小吃中,“芽豆螺蛳”最具特色和有名。芽豆是用邓川特产的蚕豆做成,海螺或田螺自洱海,先将螺狮和芽豆煮熟了拌在一起,洒上切成细丝的萝ト、葱花、芫荽、姜末、蒜泥、油炸辣子面、花椒粉等佐料,再来点炖梅醋,一起凉拌,一道风味小吃就做成了。芽豆香软,螺蛳肉鲜脆,口感绝佳,令人百吃而不厌。

乳扇又叫挂起来卖的牛奶,也是极具白族特色的乳制品,乳扇制作是鲜牛奶煮沸混合三比一的食用酸炼制凝结,制为薄片,缠绕于细竿上晾干而成。

乳扇的吃法多样,凉拌、油煎、烧烤、煮茶皆可,大理街头,一个小火炉前,必然会有烤乳扇卖,一根小竹筷子把软软的,泛黄白色的扇状的乳皮在火炭低温烘烤本来就可以生吃的乳皮更软了,如果喜欢甜豆沙的话在其间夹进黑色的甜豆沙更是可口醇香,西化一些的,还可以涂上巧克力酱,中西合璧的搭配,让乳扇多了一种吃法,软糯香甜。还可以撒糖,不喜欢甜的可以撒花椒盐。乳扇最好吃的吃法,就是油炸,油温不能太高,乳扇下锅之后,立刻起泡,炸到金黄后捞出,香脆可口,奶香浓郁,好吃到停不下来。

在马甲邑村众多的饮食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推生皮和酸辣鱼,生皮是人类饮食文化的活化石,文献记载有上千年历史。唐代《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说:“猪、羊、猫、犬、骡、驴、豹、兔.鹅、鸭,诸山及人家悉有之。但食之与中土稍异。蛮不待烹熟,皆半生而吃之。”《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白人”有“食贵生,如猪、牛、鸡、鱼皆生之,和以蒜泥而食”的记载。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一记载白族“贵食生。土人凡嫁娶燕会,必用诸品生肉细剁,名曰剁生,和蒜泥食之,以此为贵”。生皮的制作也不复杂,杀猪之后,取一块带皮猪肉,炭火烧黄猪皮,猪肉没有完全烧熟,基本上是半生半熟状态,然后切片,用姜蒜、花椒、盐巴、辣椒等各种佐料做成一个蘸水,就这种蘸了吃,外地人吃这道菜,需要些勇气和胆量。而本地人则是无生皮不欢。

酸辣鱼也是一道当家菜,洱海的小黄鱼,或者弓鱼,鲫鱼炸酥以后,加上酸梅醋、葱姜、辣椒等一锅烩了,辣椒必须要铺满碗面,看上去就红浓香艳,一口下去,酸辣爽口,吃到头顶冒汗。

多姿多彩的节庆

马甲邑村的白族节日很多,这里的白族既过汉族的节日,也过本民族的节日。白族除和汉族一样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元宵节等节日外,还有众多本民族的节日。一年十二个月中几乎每个月都有白族节日,但多集中在农闲的月份,有时一个月就有几个节日,有本主节和蝴蝶会、三月三小鸡足歌会等等。重大节日有火把节、三月街、绕三灵、石宝山歌会等,其中又以“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火把节为最。其他地方的彝族白族也过火把节,时间大多是农历六月二十四,马甲邑村的火把节时间却是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这天,村里要竖大火把、全民参与,有一整套的火把节仪式,在大火把上,还要竖上一个“斗”,等火把落下来的时候,村里的年青人们都会蜂拥而上,奋力去抢“斗”,抢到的人寓意着一年都好运连连,日进斗金,吉祥如意。小的节庆日很多,如各村供奉本主不同、时间各异,节日时间也不尽相同。白族究竟有多少节日.似乎没有人做过精确统计。仅就本主节而言,就有上百个之多。这些节日也传承和反映了白族传统习俗和文化,既是白族重要的传统文化,又是白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风余韵中的传统村落

在马甲邑村里,上百年的老屋有不少,老屋和新屋都具有典型的白族民居特点,白墙青瓦,有的老屋上还有不少木雕,有上端是龙头下端是白兔,这白兔也是祥瑞的意思。还有上方为龙头,下端看着像是猪头又像是蝙蝠的木雕,这蝙蝠在传统木雕里是福的意思,可以理解,可是仔细看,又不太像蝙蝠,到是和《山海经》里的瑞兽当康很像,当康在古代是招财的神兽,如今出现在马甲邑村的普通老百姓家里,应该跟丰收和兴旺分不开吧。

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清新,雨后的马甲邑村更加地碧绿,村庄周围,都是枝繁叶茂的树木,村后的弥苴河畔,天青水碧中一棵高大的合欢树开满了合欢花,香气悠悠。村里的道路四通八达,非常干净整洁,老人们坐在墙角下拉拉家常,款款闲话,日子过得很闲适,这个已经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白族村落,正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本文发表于2022年8月《创意昆明》


  拯救一朵八仙花

  走出自己的风景

  认怂的中年

  帝王花

  牧羊村:童话里的村庄

  者嘎村:唱响蒙面情歌的地方

   2022生日随想:观花观草观自在 

   最2的这天,昆明下了一场有态度的雪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女人喝酒的疯狂

    2021年终总结:还活着,真好 

    中年女人的水晶鞋

     马者龙村:藏着长寿密码的村庄

     倘塘豆腐香

西山的魔幻时刻
澄江松子园村:为逝者而歌的奇特村落

雅兰已出版作品:散文集《有点兰》定价:30元,小说集《每一场花开都是任性》定价32元。喜欢的朋友可以直接打赏留言,留下地址,书价再加上十元快递费即可。

若是喜欢雅兰的文字,那么就赶紧关注,点击文中左上角蓝色小字"雅兰草堂“。


雅兰

雅兰简介:

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网络写手,云南省作协会员,昆明市作协会员,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生于昆明,长于昆明,地道昆明人,因善于用文字下蛊,荼毒世间有情男女,被人称为妖精。晃荡网络江湖多年,在网络和纸媒之间自由切换,写小说、散文、电视剧剧本,已出版散文集《有点兰》,小说集《每一场花开都是任性》,酷爱旅游美景华服,她若不能妖颜惑众,就一定会妖言惑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