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风8年,重用4斤黄芪治愈,方子一经写出,就已立于不败之地

 adong1233 2022-09-20 发布于福建

90年代初,跟随师父学医,几年间走遍了周边大大小小上百个村镇。每有患者相邀诊治,师父便不计路途遥远,无畏风吹雨淋而去。

南方乡村树木茂盛,雨水又多,湿气瘴毒壅盛。再加上南方种植水稻,依山傍水而居,春夏间穿行密林,劳作于水田,难免有风、寒、湿邪入侵,故而当地村民,多多少少少都有风湿问题。

但师父多年跋山涉水,奔走,身体却并无不适,向来是上天怜悯苍生,不忍见他患病,不忍让村民无医可治。

这是一位老家来的患者,其父亲多年前在师父那治好了关节疼痛,故而专程前来寻我。多年未见,长年的劳作,艰难的岁月,给他留下深深的痕迹,他笑起来脸上的皱纹便舒展开,恍惚间竟有三分神似师父。

给患者脱鞋、挽起裤腿,便见他脚上皮色发红肿胀,扶之有结块,应是痛风石,患者告诉我,此处疼痛7-8年,近年来感觉身体疲乏,记忆力减退,肢体发冷,小便无虞,大便溏薄,舌体胖大,舌质黯淡,舌苔白腻,脉缓。

诊断为痛风,辨证为脾肾阳虚,瘀浊阻滞。治则温运脾肾,化痰逐瘀。

组方:黄芪,山药,党参,肉桂,附片,干姜,威灵仙,茯苓,萆薢,杜仲,桑寄生,忍冬藤。

患者远道乘车而来,舟车劳顿,实属不易,故而先进14剂再行复诊,药尽来诊,患者面带喜色告诉我,痛感消失,肉眼可见已消肿,怕冷减轻许多,舌脉皆有改善之色,调整处方,续服14剂,诸症消失,合计进退一月,此方治愈。

痛风一病,中医即为痹症,《素问·痹论》提出:风、寒、湿夹杂侵入人体,结合即成痹症。如果风邪更加强盛,则是【行痹】,如果寒气更为强盛,则是【痛痹】,若是湿气最强盛,则是【着痹】。

行痹、痛痹、着痹有何区别呢?柴胡几十载经验,教你分辨:

1.行痹,风邪偏盛,风邪善走窜,所以行痹是游走性疼痛,而不是固定的痛处。

2.痛痹属于寒气强盛,此类患者怕冷,每当遇冷着凉,则痛感会加重。

3.着痹属于湿气强盛,此类患者痛感上,偏向于肿胀和麻木。

总体而言,痛风为本虚标实之证,而此例以脾肾阳虚为本,瘀浊阻滞为标,故治疗以温肾运脾为本,活血化瘀、祛痰逐饮、消肿止痛为标。

再看此方用药,方中附片为大辛大热之品,辛则发散寒邪,热则补火回阳,上可温心阳,中可温脾阳,下可温肾阳,配伍党参,共奏健脾阳、温肾阳之功,以求治本。

现在的大夫医术不精,因为附子有些许毒性,视附子为豺狼虎豹,敬而远之,以至于明珠蒙尘,惜哉,悲哉。

欲起沉疴,重用其量,故而重用黄芪,益气扶正、健脾补虚,黄芪、干姜合用,增强健脾温阳之功。

杜仲补益肝肾,肉桂通阳以入经络搜剔痰浊瘀血;威灵仙、桑寄生补肝肾,威灵仙尚能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山药补肾益气,健脾养阴,茯苓利水渗湿而不伤正,有“四时神药”之称,无论寒、温、风、湿诸证皆可使用。

下肢偏远,药力难达,故以忍冬藤清热解毒、通络止痛,引他药直达病所,萆薢善祛风通痹,利湿去浊,二者合用,既可祛风散湿,又可通行经络,引药直达病所,为重要引经药。

诸药合用,取其时时祛邪,适时扶正之意,即可温补脾肾、益气散寒以治本,又可祛风散湿,通络止痛以治标,全方共奏温肾助阳、运脾化湿、通络止痛之效。#家庭健康守护官##非常病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