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照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最主要的是欧洲西线和东线,比较小规模的是南线。西线主要是德国和协约国的英法对抗,一开始是德国站 上风,一度打到巴黎边上,但是英法打动了亚眠战役后,战争局势发生逆转,逐渐有利于英法。东线主要是德国和奥匈帝国两个同盟国,进攻协约国 沙俄。南线战场主要是同盟国奥匈帝国和协约国意大利对抗,以及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等巴尔干国家,同盟国土耳其也加入到巴尔干的作战,参战 国家比较多,但是规模比较小。一战当中使用了当时科技与工业发展的先进成果,武器的高杀伤性大幅度提升,战场犹如绞肉机,拿1916年7月 的索姆河来说,当时单英军伤亡就高达40万人,此战几乎耗尽英国的人力资源。随着协约国与同盟国双方战事吃紧,男人大多被征召到前线,大量 工厂也转为军工厂。因劳动力短缺,妇女接替男子出现在各个工作岗位上。而英国除直接派军赴法作战外,还要抽调大量人力赴法从事战勤保障,承 受着巨大的人力资源压力。第二单元:内忧外患一战爆发时,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外国列强的侵略殖民,剥削压迫。尤其是一战的交战国纷纷在中国 大城市建立租界,这些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租界城市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久革命胜利的 果实便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倒行逆施,相继引发了“二次革命”与“护法运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推翻共和,复辟帝制。袁世凯 称帝后,蔡锷等南方将领在云南宣布独立,并出兵讨袁。南方其他各省随后亦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下宣布取消帝制,于1916年6月6日 病逝。袁世凯死后,政局动荡,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国际一战如焦似灼,国内政局动荡不安,此时的中国刚刚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这个 新生的政体,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同,重树国家形象和地位。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的华工即将进入历史舞台。第三单元:以工代兵在一战开始时,中 国政府多次提出参战意愿,但遭到日本的强烈反对,欧洲因更需要日本的支持而拒绝了中国的提议。随着战争深入,英法等协约国伤亡惨重,北洋政 府梁士诒、陈独秀、李大钊、段祺瑞、梁启超等人再次提出“以工代兵”战略,即以普通劳工代替正规军,进入欧洲战场。梁士诒曾代表中方多次与 法国政府谈判,为法招华工争取了许多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