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大简《仲尼曰》与相关文献对照

 許學仁 2022-09-20 发布于中国台湾

编者按


      本篇是网友大意觉迷先生根据《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一书的释文和注释重新编辑整理的,将简文与相关传世文献罗列,颇便于读者阅读。今将此文发布在公众号中,供同好观摩学习之用。其中【简文】是简文释文,【宽式】是用通行字写出的宽式文本,【文献】是相关可资对照的传世文献。如有疑问,请核对原书;整理者释文、断句和注释中有些不妥之处,兹仍其旧,不做改动。相关补正,可参看诸家的最新研读成果。

编辑整理 | 大意觉迷

【简文】中(仲)尼曰:“芋(華)蘩(繁)而實(厚),天;言多而行不足,人。”
【宽式】仲尼曰:“華繁而實厚,天;言多而行不足,人。”
【文献】《大戴禮記·曾子疾病》:“曾子疾病,曾元抑首,曾華抱足。曾子曰:'微乎!吾無夫顏氏之言,吾何以語汝哉!然而君子之務,盡有之矣。夫華繁而實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鷹鶽以山為卑而曾巢其上,魚鼈鼋鼍以淵為淺而蹶穴其中,卒其所以得之者,餌也。是故君子苟無以利害義,則辱何由至哉?’”
《說苑·敬慎》:“曾子有疾,曾元抱首,曾華抱足。曾子曰:'吾無顏氏之才,何以告汝?雖無能,君子務益。夫華多實少者,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夫飛鳥以山為卑,而層巢其巔;魚鼈以淵為淺,而穿穴其中;然所以得者,餌也。君子苟能無以利害身,則辱安從至乎!’”

【简文】中(仲)尼曰:“於人不信亓(其)所貴,而信其所戔(賤)。《寺(詩)》曰:'皮(彼)求我,若不我(得),墊(執)我=(仇仇),亦不我力。’”

【宽式】仲尼曰:“於人不信其所貴,而信其所賤。《詩》曰:'彼求我,若不我得,執我仇仇,亦不我力。’”

【文献】《禮記·緇衣》:“子曰:大人不親其所賢,而信其所賤。民是以親失,而教是以煩。《詩》云:'彼求我則,如不我得。執我仇仇,亦不我力。’”
《郭店·緇衣》簡一七至一九:“子曰:大人不新(親)亓(其)所(賢),而信亓(其)所戔(賤),(教)此㠯(以)(失),民此㠯(以)(煩)。《寺(詩)》員(云):'皮(彼)求我則,女(如)不我(得)。執我=(仇仇),亦不我力。’”
《上博一·䊷衣》簡十:“子曰:大人不(親)丌(其)所賢,而信丌(其)所賤,(教)此㠯(以)(失),民此㠯(以)(煩)。《(詩)》員(云):'皮(彼)求我則,女(如)不我(得)。執我=(仇仇),亦不我力。’”
詩·小雅·正月》:“彼求我則,如不我得。執我仇仇,亦不我力。

【简文】中(仲)尼曰:“=(君子)溺於言,少(小)人溺於水。”
【宽式】仲尼曰:“君子溺於言,小人溺於水。”
【文献】《禮記·緇衣》:“子曰:小人溺於水,君子溺於口,大人溺於民,皆在其所褻也。夫水近於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難親也,易以溺人。口費而煩,易出難悔,易以溺人。夫民閉於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
玉篇·水部》“㲻”注:“孔子曰:'君子㲻於日,小人㲻於水。’今作溺。
《太平御覽》卷五十八地部二十三:“又曰:小人溺於水,君子溺於口。
慧琳《一切經音義》卷第三十五:“水㲻,寧的反。《禮記》“孔子曰:君子㲻於口,小人㲻於水”,謂覆没不能自理出也。

【简文】中(仲)尼曰:“去身(仁),亞(惡)(乎)成名?造(次)、遉(顛)(沛)必於此。”
【宽式】仲尼曰:“去仁,惡乎成名?造次、顛沛必於此。”
【文献】《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問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穀梁傳·僖公二十三年》范甯注所錄“何休曰”引《里仁》作:“孔子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简文】中(仲)尼曰:“【直】才(哉),(史)魚!邦又(有)道,女(如)矢;邦亡(無)道,女(如)矢。”
【宽式】仲尼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文献】《論語·衛靈公》:“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說苑·雜言》:“仲尼曰:'史鰌有君子之道三,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能曲於人。’”

【简文】中(仲)尼曰:“死(伊)諿=(言咠),而㙑(禹)=(言絲),㠯(以)(治)天下,未(聞)多言而(仁)者。”
【宽式】仲尼曰:“伊言咠,而禹言絲,以治天下,未聞多言而仁者。”
【文献】《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黄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索隱:“堯,謚也。放勳,名。帝嚳之子,姓伊祁氏。案:皇甫謐云'堯初生時,其母在三阿之南,寄於伊長孺之家,故從母所居為姓也’。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牛多言而躁。問仁於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可謂之仁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禮記·緇衣》:“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詩》云:'淑慎爾止,不諐于儀。’”
《管子·戒》:“寡交多親,謂之知人。寡事成功,謂之知用。聞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多言而不當,不如其寡也;博學而不自反,必有邪:孝弟者,仁之祖也;忠信者,交之慶也。内不考孝弟,外不正忠信,澤其四經而誦學者,是亡其身者也。
《楚辭·七諫·自悲》:“苦眾人之難信兮,願離群而遠舉。”王逸注:“舉,去也。言苦見俗人多言無信,不可據任,故願離眾而遠去也。

【简文】中(仲)尼曰:“君子所(慎),必才(在)人=(之所)不(聞),與人=(之所)不見。”
【宽式】仲尼曰:“君子所慎,必在人之所不聞,與人之所不見。”
【文献】《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荀子·樂論》:“故君子耳不聽淫聲,目不視女色,口不出惡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荀子·正名》:“無稽之言,不見之行,不聞之謀,君子慎之。
《荀子·王霸》:“治國者,分已定,則主、相、臣下、百吏各謹其所聞,不務聽其所不聞;各謹其所見,不務視其所不見。所聞所見誠以齊矣,則雖幽閒隱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是治國之徵也。
《說苑·敬慎》:“《中庸》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能慎其獨也。’”

【简文】中(仲)尼曰:“君子之㚖(擇)人(勞),丌(其)甬(用)之(逸);=(小人)之㚖(擇)人(逸),丌(其)甬(用)之(勞)。”

【宽式】仲尼曰:“君子之擇人勞,其用之逸;小人之擇人逸,其用之勞。”

【文献】《大戴禮記·主言》:“曾子曰:'敢問不費不勞,可以為明乎?’孔子愀然揚麋曰:'參!女以明主為勞乎?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政之不中,君之過也。政之既中,令之不行,職事者之罪也。明主奚為其勞也!’”

《鹽鐵論·刺復》:“故君子勞於求賢,逸於用之,豈云殆哉?”

《國語·魯語下》:“居,吾語女。昔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嚮義,勞也。”

【简文】中(仲)尼曰:“韋(回),女(汝)幸,女(如)有(過),人不堇(謹)女=(汝,汝)能自改。賜,女(汝)不幸,女(如)又(有)(過),人弗疾也。”

【宽式】仲尼曰:“回,汝幸,如有過,人不謹汝,汝能自改。賜,汝不幸,如有過,人弗疾也。”

【文献】《論語·衛靈公》:“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贰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論語·述而》:“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論衡·問孔》:哀公問:'弟子孰謂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不遷怒,不贰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問好學者也。’”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君子好人之為善,而弗趣也;惡人之為不善,而弗疾也。疾其過而不補也,飾其美而不伐也。伐則不益,補則不改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人以不信;不說人之過,成人之美;存往者,在來者,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

《大戴禮記·盛德》:“過,失也。人情莫不有過,過而改之,是不過也。”

《逸周書·王佩解》:“不幸在不聞其過,福在受諫。”

《孔子家語·顏回》:“顏回問小人。孔子曰:'毀人之善以為辯,狡訐懷詐以為智,幸人之有過,恥學而羞不能,小人也。’”

《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喜揚人之美,不能匿人之過。”

《論衡·明雩》:“人君用其言,求過自改。”

【简文】中(仲)尼曰:“弟子女(如)出也,十指=(手指)女(汝),十=(目視)女=(汝,汝)於(烏)敢為不善(乎)!害(蓋)君子(慎)其蜀(獨)也。”

【宽式】仲尼曰:“弟子如出也,十手指汝,十目視汝,汝烏敢為不善乎!蓋君子慎其獨也。”

【文献】《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禮記·禮器》:“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内心者也。德產之致也精微,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文子·精誠》:“老子曰:'子之死父,臣之死君,非出死以求名也,恩心藏於中而不違其難也。君子之憯怛,非正為也,自中出者也,亦察其所行,聖人不慙於影,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故聖人在上則民樂其治,在下則民慕其意,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简文】中(仲)尼曰:“(仁)而不惠於我,(吾)不堇(謹)丌(其)(仁)。不(仁)[而]不惠於我,(吾)不堇(謹)其不(仁)。”

【宽式】仲尼曰:“仁而不惠於我,吾不謹其仁。不仁而不惠於我,吾不謹其不仁。”

【文献】《國語·晉語一》:“公曰:'夫豈惠其民而不惠於其父乎!’”

《論語·陽貨》:“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論語·里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简文】中(仲)尼曰:“晏坪(平)中(仲)善交才(哉)!舊(久)(狎)而長敬。”

【宽式】仲尼曰:“晏平仲善交哉!久狎而長敬。”

【文献】《論語·公冶長》:“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禮記·曲禮上》:“賢者狎而敬之。”

【简文】中(仲)尼曰:“古之學者自為,含(今)之學[者]為人。”

【宽式】仲尼曰:“古之學者自為,今之學者為人。”

【文献】《論語·憲問》:“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荀子·勸學》:“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孟子·告子下》:“淳于髡曰:'先名實者,為人也。後名貴者,自為也。’”

《莊子·天下》:“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

《淮南子·兵略》:“故善用兵者,用其自為用也;不能用兵者,用其為己用也。”又:“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舉事以自為者眾去之。”

【简文】中(仲)尼曰:“古者亞(惡)佻(盜)而弗殺,含(今)者弗亞(惡)而殺之。”

【宽式】仲尼曰:“古者惡盜而弗殺,今者弗惡而殺之。”

【文献】《孔叢子·刑論》:“孔子曰:……故古之於盜,惡之而不殺也。今不先其教,而一殺之,是以罰行而善不反,刑張而罪不省。”

【简文】中(仲)尼曰:“君子見善㠯(以)思,見不善㠯(以)戒。”

【宽式】仲尼曰:“君子見善以思,見不善以戒。”

【文献】《論語·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太平御覽》卷四〇二:“《論語·里仁》曰:君子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者而内自省也。”

【简文】中(仲)尼曰:“憙(喜)(怒)不寺(時),恆(侮)。”

【宽式】仲尼曰:“喜怒不時,恆侮。”

【文献】《易林·觀之大畜》:“喜怒不時,霜雪為災。稼穡無功,后稷飢寒。”

《孔子家語·五儀解》:“哀公問於孔子曰:'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對曰:'然,……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可乎!’”

《莊子·大宗師》:“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淒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文子·自然》:“古之得道者,靜而法天地,動而順日月,喜怒合四時。”

《春秋繁露·王道通》:“吾怒時而當則歲美,不時而妄則歲惡。”

《春秋繁露·天容》:“其内自省以是而外顯,不可以不時,人主有喜怒,不可以不時。”

【简文】中(仲)尼曰:“(管)中(仲)善=(善,善)才(哉),老訖。”

【宽式】仲尼曰:“管仲善,善哉,老訖。”

【文献】《論語·憲問》:“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論語·憲問》:“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覇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简文】中(仲)尼曰:“㠯(以)同異戁(難),㠯(以)異易=(易易)。”

【宽式】仲尼曰:“以同異難,以異易易。”

【文献】《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决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简文】康子(使)人(問)政於中(仲)尼。曰:“丘未之䎽(聞)也。”(使)者退。中(仲)尼曰:“見<(視)>=(君子),亓(其)言=(小人)也。竺(孰)正而可(使)人䎽(問)?”

【宽式】康子使人問政於仲尼。曰:“丘未之聞也。”使者退。仲尼曰:“視之君子,其言小人也。孰正而可使人問?”

【文献】《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論語·述而》:“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說苑·雜言》:“齊高廷問於孔子曰:'廷不曠山,不直地,衣蓑,提執精氣,以問事君之道,願夫子告之。’孔子曰:'貞以幹之,敬以輔之,待人無倦。見君子則舉之,見小人則退之。去爾惡心而忠與之。敏其行,修其禮,千里之外,親如兄弟。若行不敏,禮不合,對門不通矣。’”

【简文】中(仲)尼曰:“一(簞)飤(食),一勺(漿),人不(勝)丌(其)(憂),(己)不(勝)其樂,(吾)不女(如)韋(回)也。”

【宽式】仲尼曰:“一簞食,一勺漿,人不勝其憂,己不勝其樂,吾不如回也。”

【文献】《論語·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鹽鐵論·地廣》:“孔子曰:'賢哉同也!一簞食,一瓢飲,在於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太平御覽》卷七百六十:“《論語》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简文】中(仲)尼曰:“見善女(如)弗及,見不善女(如)(襲)。堇(僅)㠯(以)卑(避)戁(難)寈(靜)凥(居),㠯(以)成丌(其)志。白(伯)(夷)、弔(叔)即(齊)死於首易(陽),手足不弇,必夫人之胃(謂)(乎)?”

【宽式】仲尼曰:“見善如弗及,見不善如襲。僅以避難靜居,以成其志。伯夷、叔齊死於首陽,手足不弇,必夫人之謂乎?”

【文献】《論語·季氏》:“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君子禍之為患,辱之為畏,見善恐不得與焉,見不善者恐其及己也,是故君子疑以終身。”

《論語·述而》:“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論語·微子》:“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論語·季氏》:“齊景公有馬干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孔穎達疏:“此章貴德也。'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者,夷、齊,孤竹君之二子,讓位適周。遇武王伐紂,諫之,不入。及武王既誅紂,義不食周粟,故于河東郡蒲坂縣首陽山下采薇而食,終餓死。雖然窮餓,民到于今稱之,以為古之賢人。其此所謂以德為稱者與?”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天下無道,循道而行,衡塗而僨,手足不揜,四支不被。”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昭)卯曰:'伯夷以將軍葬於首陽山之下,而天下曰:“夫以伯夷之賢與其稱仁,而以將軍葬,是手足不掩也。’”

《墨子·耕柱》:“是猶弇其目而祝於樷社也。”

《管子·輕重己》:“以春日至始,數四十六日,春盡而夏始。天子服黄而靜處,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發號出令曰:'毋聚大眾,毋行大火,毋断大木、誅大臣,毋斬大山,毋戮大衍。滅三大而國有害也。’”

《晏子春秋·内篇問下》:先君莊公,不安靜處,樂節飲食,不好鐘鼓,好兵作武,與士同飢渴寒暑。”

《文選·謝靈運〈酬從弟惠連〉》:“嗚嚶已悦豫,幽居猶鬱陶。”李善注:“《禮記》曰:幽居而不淫。《論衡》曰:幽居而靜處,恬澹自守。”

【简文】中(仲)尼曰:“=(小人)(乎),可(何)㠯(以)壽為?弌(一)日不能善。”

【宽式】仲尼曰:“小人乎,何以壽為?一日不能善。”

【文献】徐幹《中論·修本》:“小人朝為而夕求其成,坐施而立望其反,行一日之善,而求終身之譽,譽不至,則曰'善無益矣’。遂疑聖人之言,背先王之教,存其舊術,順其常好,足以身辱名賤而不免為人役也。孔子曰:'小人何以壽為?一日之不能善矣。久惡,惡之甚也。’”

【简文】中(仲)尼曰:“遉(顛)於鉤產,(吾)所不果爰(援)者,唯心弗智(知)而色為智(知)之者(乎)?”

【宽式】仲尼曰:“顛於鉤產,吾所不果援者,唯心弗知而色為知之者乎?”

【文献】《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禮記·禮運》:“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禮記·祭義》:“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愛則存,致慤則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是故慤善不違身,耳日不違心,思慮不違親。結諸心,形諸色,而術省之。孝子之志也。”

《吕氏春秋·適音》:“目之情欲色,心弗樂,五色在前弗視。”

【简文】中(仲)尼曰:“(務)言而(惰)行,唯(雖)言不聖(聽);(務)(行)癹(伐)工(功),唯(雖)(勞)不昏(聞)。”

【宽式】仲尼曰:“務言而惰行,雖言不聽;務行伐功,雖勞不聞。”

【文献】《墨子·脩身》:“志不彊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徧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脩者其後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務言而缓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

【简文】中(仲)尼曰:“敚不敚,亙=(恆恆)(侮)人。”

【宽式】仲尼曰:“敚不敚,恆恆侮人。”

【文献】《孟子·離婁上》:“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简文】中(仲)尼之耑(語)也。僕(樸)快(慧)周恆(極)。

【宽式】仲尼之耑語也。樸慧周極。

【文献】《漢書·藝文志》引劉歆言:“《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故謂之《論語》。”

劉熙《釋名·釋典藝》:“《論語》,記孔子與諸弟子所語之言也。”

何晏《論語集解序》引劉向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

《隋書·經籍志》經部《論語》類小序說:“《論語》者,孔子弟子所錄。孔子既叙六經,講於洙、泗之上,門徒三千,達者七十。其與夫子應答,及私相講肄,言合於道,或書之於紳,或事之無厭。仲尼既没,遂緝而論之,謂之《論語》。”

编辑:知北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