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三八大盖可以打1000多米,而有些现代的突击步枪只能打400/狙击 精确射击 距离

 岚夕归读 2022-09-20 发布于河北
1

“三八式歩兵铳”的标尺,最远为2400米!

“三八式歩兵铳”研制年代久远,它是在“明治三十年式步枪”(1897年)的基础上安装了防尘盖后的改进型步枪,1907年装备部队参加过“日俄战争”...20世纪初的陆军武器装备非常单调,那时间“马克沁”也才问世不久,并且价格昂贵、子弹消耗量太大也没有多少国家装备,所以那个年代步兵手里的武器就是步枪,为了远距离毙伤敌人,当时世界上所有的步枪射程都超过2000米,比如:里·恩菲尔德步枪、莫辛纳甘步枪、春田步枪...等等世界名枪,当时的步枪都使用7.62×54毫米R、7.92×57毫米(德军)、7.7×56毫米R...大威力子弹,大威力子弹发射药量多推力大,子弹才能打得远,目的就是要在较远的距离射杀敌人,而且那个年代步枪的枪管也很长,比如:“三八式歩兵铳”枪管长797毫米,枪管长会让子弹多停留一点时间更能利用发射药的推力,所以老式步枪的枪口初速都很大而且弹道平直、子弹飞行稳定。

“三八式歩兵铳”使用的是6.5×50毫米

尖头子弹,在飞行时空气阻力会更小,所以它才有了2400米的射程,但是2400米不是有效射程,“三八式歩兵铳”的有效射程在400米之内,有射击经验的老兵可以在500米之内射杀目标,800米外则是射击技能优异的个别人,1500米外根本看不到目标了,2400米打击单个目标就是在瞎胡闹浪费弹药!

《亮剑》

当中赵刚500米狙杀敌军迫击炮手,就连李云龙这样身经百战的老兵都感到吃惊,这说明“三八枪”的通常射击距离也就是300米之内,过来这个距离子弹初速下降,受横风的影响子弹散布误差很大了,很难击中目标。

二战结束,1950年代之后突击步枪

大规模装备到了部队,这个时候步兵连队的武器装备已经多样化了,不但有轻重机枪,还有狙击步枪、火箭筒、连属迫击炮...等射击距离不等的装备,步兵的火力打击层次已经很细化了,不在需要普通步枪打击400米之外的目标,因为400米之外有轻机枪,2000米外是60毫米迫击炮的射击距离!步枪守好200米内的距离就可以了,而且突击步枪是自动武器,也不需要进行单发精准射击,狙杀敌人有性能更好的狙击步枪。

总之,步枪的射击距离由远到近,是因为武器装备已经多样化了,不再是一杆步枪打天下的时代。

2

并没有,三八大盖的有效射程是450米,而M16有效射程则是550米,三八大盖最大射程能达到2.3公里,M16最大射程则是能达到3公里,并不是说现代突击步枪射程就一定补不上老式的栓动步枪了。

不过,那些栓动步枪加了瞄准镜,有效射程往往能达到800米,现代的突击步枪很多都做不到。这点可以从子弹来看一下,老式的栓动步枪使用的是全威力弹,而现代的突击步枪使用的则是中间威力弹,简单理解就是,装药量多少的问题,全威力弹装药多,中间威力弹装药少。

如上图,左侧的7.62*39mm弹是AK47的,而右边的7.62*54mmR是莫辛纳甘所使用的。两把枪的有效射程一个是350m,一个是550米。这就能说明问题了,与传统的栓动步枪相比,突击步枪的射程会短一些。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叫做威力过剩,这个问题是在突击步枪出现以前一直存在的问题。

这个威力过剩呢,简单理解就是,步枪实际打的射程,远远超过所需要的射程,多出来这一部分,就是过剩。这个过剩,所导致的问题就是装药浪费。使用全威力弹,导致射速会变慢。往往栓动步枪有个七八百米的有效射程,但是交火距离往往在二三百米,你多出来那五六百米,是不是没啥意义呢?看都看不清,怎么瞄呢?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作战模式的变化,三八大盖是一战前的步枪,定型于1905年。这个时候作战的方式是堑壕战,两伙人趴在战壕里对射,谁打的远打得准,谁有优势。而到了二战时期就不一样了,飞机坦克的广泛应用,直接改变了作战方式,也将作战距离拉近了,拉到了三四百米。二战前,各国也截短了枪管,缩短了射程。士兵们不需要对射半年那样的堑壕战了,而是运动战了。

这会儿还有个问题,交火越来越近了,射程是不是就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不是就是火力了?这个时候广泛应用的是冲锋枪,比如波波沙、汤姆逊、司登这类。冲锋枪火力足够用,但是呢,还有一点问题很重要,射程太短,往往就一百米,你一百五十米和敌人交火,子弹指不定飞到哪里了。这就造成,在冲锋枪和栓动步枪射程中间,有一片火力不足的地方。栓动步枪能打五六百米的有效射程,冲锋枪一百米,中间这一百到五百米的距离,火力不足。

而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德国人推出的方案就是突击步枪,使用中间威力弹的突击步枪,就是那把大名鼎鼎的STG44。有效射程300米,中远距离火力足够用,当时推出的时候,装备德军之后,给苏军吓了一跳,以为德国人每个人都一把机枪呢,火力这么强大。

这也就是后来的突击步枪的使用了,有效射程不需要太长,不需要像以往栓动步枪那样随随便便打八九百米了,三百到五百米的有效射程足够用了,再远的距离,你也看不清,那个距离该用炮轰了,而不是费劲巴力瞄准射击了。

3

三八大盖可以打2000米远,在1000米有效射程内可以打死人。有事实为证,抗日时期,我家乡正好处于曰军和国军对抗的前线,我家乡村庄后面有几座小山,家乡对面有一条小溪河和一片稻田,小溪河后边又是几座小山,日军驻我村后山上并修建了四个炮楼,家乡对面小溪河后面山上也驻有国军一个保安团,两军相距大约五里路2500米左右。小时候听爷爷辈份的人讲,村里有好几个人和好几只牛被曰军在炮楼上用三八大盖打死了,位置都是在靠近小溪河边上的稻田中(都是在耕田时打死的)。距离离日军炮楼有1500米远以上。可见三八步枪的威力巨大。

4

其实光是比较枪支的最大射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三八大盖最远能打3公里远,但你肉眼能看见物体并瞄准的也就400米的距离内,而一般双方的的交战距离都在200米左右,且距离超过400米基本就没啥精度可言了。而决定枪支射程的无非也就枪管长度和子弹的装药量,所以光是从两者的步枪的长度和子弹的长度看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使用全威力步枪弹的三八大盖的射程会比使用中间威力弹的突击步枪打得远了。

而正是因为全威力步枪弹在普通士兵手上存在威力过剩的问题,德国直接将98K使用的7.92X57子弹直接截短了将近一半搞出了7.92X33的中间威力弹,现代突击步枪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所以现在的突击步枪的使用的中间威力和射程就是处于手枪弹和全威力步枪弹的中间,所以也就有了“中间威力”这个说法。

根据二战的单兵作战过程中发现,在400米的交战距离呢都是交给单兵携带的火炮,在200米的交战距离上,日本所采用的战术就是前100米卧倒匍匐前进,这时交由已方的炮兵进行火力压制,等匍匐的步兵前进到距离敌方阵地100米的距离上资源的炮火也接近了尾声,这时候在发动冲锋,这样的战术在中国战场以及在太平洋战场上都卓有成效,特别是在重武器缺乏的中国战场上更是屡试不爽。而这样的镜头就出现过在中国拍摄的一些抗日剧当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那就是由王宝强和张国强主演的《我的兄弟叫顺溜》。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远距离射击基本上是交给机枪进行火力压制的,步兵携带的步枪其实对射程并没有太远的要求,毕竟远了你也打不准,所以光说步枪的最大射程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

5

这里要说一下,枪支的射程分为多种,题主说的前者应该是致死射程,后者是有效射程。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关于枪支的几种射程的区别。

有效射程

有效射程是指,在这个射程内,子弹能够保证有较理想的精度和杀伤力,在这个射程内,弹头的飞行速度减小幅度较小,距离越近,弹头的飞行轨迹接越近直线,精度自然更高。通常,步枪,机枪子弹的初速都要超过音速,如我国的5.8毫米口径子弹初速930米每秒,但是随着飞行时间的延长,空气阻力的不断作用,弹头的速度会逐渐降低,降低到一倍音速的时候,子弹会面临一个音障问题:弹头速度从超音速降到亚音速,阻力的主要形式由激波阻力变为涡流阻力,过程中会产生扰动,破坏弹头的飞行稳定性,突破\'音障\'后,弹头的飞行稳定性遭到破坏,散布急剧增大,而且是朝随机方向偏移,命中率急剧下降。

所以精度对有效射程的标尺作用更大,通常,子弹的有效射程是超音速飞行距离的50-100%,口径越大的弹头由于重量更大,受到空气扰动的影响越小,所以有效射程越接近超音速飞行距离。

突击步枪有效射程为400-600米,三八大盖的有效射程为460米。

致死射程

顾名思义,就是在这个射程范围内,枪弹对人体具有致死能力,这个射程要比有效射程远很多,就是子弹飞行距离超过有效射程之后,仍然具有假较大的杀伤力,只是在这之后精度无法保证,也有狙击手在实战中用狙击步枪射杀超过有效射程50-60%的恐怖分子。

欧美通常的致死射程标准是在这个距离上弹头能够击穿25.4(一英寸)毫米的松木板,我军和俄军采用的标准更高,大约在30毫米以上。这是因为我军考虑到对手的单兵防护水平可能更高。

最大射程

最大射程就是子弹的最大飞行距离,通常,弹头越大,装药更多的子弹射程更远。更重的弹头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更小,也就更稳定。如7.62毫米口径的AK47突击步枪最大射程2197米,5.56毫米口径的M16突击步枪最大射程2400米(M16初速945m/s,AK47初速710m/s),12.7毫米口径的M82狙击步枪最大射程5600米。而小日本的三八大盖最大射程为2400米,这还是在有769毫米枪管的情况下做到的,而现代突击步枪枪管长度通常只有500-600毫米。

6

谢邀,题主你那啥,说近了啊!直接看下三八大盖的标尺距离吧

1000米的射程仅仅是中段,网上其实可以推到2400米的距离上。

这就有一个步枪的有效射程和最大射程的区别了。当年的日本人很实诚,能打多远就标记了多远。

按日本三八大盖的资料来查询,这把枪的最大射程是2.37公里,也就是2370米。很多的资料也就直接取整写成了2400米。

但是话说回来,这些资料里还写着三八大盖的最佳射击距离是366–457米之间,在这个距离上三八大盖有最大的杀伤力和最准确的射程。

同时,三八大盖所使用的弹药 6.5mm有阪弹:

大家如果熟悉子弹的话,会发现这种子弹和别的弹药的区别——长径比特别突出。这是因为当初设计这个子弹的时候日军给出了一个相对于苛刻的要求,要求这种子弹可以在200米距离上穿透8mm的钢板。

于是就设计了这么一个矛型的长弹。

这种弹药本身在飞行过程中就相对稳定,也因此它的飞行就就很远了。

但过远的射程没啥意义,在400米以上基本上就已经达到了大多数士兵利用机械瞄准镜的极限了。

而正常的交火距离又通常仅仅是在300米以内,因此枪支也就根本没有必要一定要打得那么远。所以从轻量化和小口径化的路子上考虑,现代步枪基本上都只优化300-400米以内的弹道设计。

子弹在300-400米以内能保持相对平直的弹道就够了,再远没啥大用,所以目前的突击步枪的有效射程也就是400-500米了。多出去的那些射程对普通士兵来说意义不大。如果需要再远的射程,那就是狙击枪和精确步枪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了。

7

对于日本从1907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三八式步枪,中国人民更喜欢称之为三八大盖,因为这种步枪在枪机处有一个跟随枪机移动的防尘盖而得名,作为抗日神剧的常客,三八大盖肩负着关键时刻打不死主角和让主角对敌人一枪毙命的艰巨任务,人们对其的印象也倾向于威力小、精确度高、射程远等特点,当然也有着“只要不被打中要害就是贯穿伤,很好养伤”“鬼子打中八路,隔天八路就出来打鬼子”等说法。

▲肩上扛着缴获的三八大盖的中国士兵(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事实上,三八大盖搭配日本的友坂弹的杀伤力其实非常大,在近距离作战上面甚至不亚于中国军队装备的7.92*57子弹。这和友坂弹的独特设计有关系,首先友坂弹属于铜锌被甲的铅芯弹,在子弹射入到人体制内后,铅芯会迅速脱落穿透伤者,但是铜锌被甲却会在受伤者的体内翻滚碎裂,并发生剧烈的形变,甚至有些会弯成鱼钩一样的形状,给伤者造成极大的痛苦。

▲左侧为M1加兰德的子弹,右侧为三八大盖使用的友坂弹(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兵工史料》记载,中国方面对三八大盖和友坂弹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在进行对定制泡沫板的设计测试中,三八大盖在500米处和1000米处两次测试的结果惊人的相似,都在泡沫板的内部挖出了一个巨大的空腔,因为这种100厘米*50厘米*30厘米的板子模拟的就是人体,所以三八大盖对人体的伤害能力可想而知。而汉阳造的500米靶仅有一个并不大的空腔,1000米靶甚至没有空腔存在。

▲友坂弹在进入人体之后会发生变形(图片来源:网络)

  为了适应亚洲士兵的体型,中正式步枪缩短了枪托长度,而日本人则是直接减少了弹药的装药量,虽然降低了枪弹的侵彻能力,但是却大幅减小了步枪的后坐力,让士兵可以更容易把控步枪,在二战之中日本并不需要和中国军队一样使用步枪弹攻击装甲目标,所以枪弹侵彻能力被降低的缺点是能够让日本接受的,而且减少的装药还可以制造更多的子弹。

▲友坂弹剖面图(图片来源:网络)▲友坂弹的弹夹(图片来源:网络)

  真正让人津津乐道的其实并不是三八大盖的威力,而是三八大盖的精确度,三八大盖是二战中最长的步枪,日本人清楚地认知到中国战场并不具备闪击和突击的条件无论是南北之间巨大的地理环境差距还是中国军队落后的装备,都会让这场战争打成堑壕战,而三八大盖正是为了堑壕战而生的。三八大盖枪长1.28米,标尺射程高达2400米,经过严格训练的日本士兵可以在300米处击杀单个目标,700米处击杀集群目标,甚至有着“三枪日军”之称,意思是你打一枪日本人会发现有人攻击,第二枪大致预判你的位置,第三枪就会找到你的位置,如果不加以机动就会被瞄准你的日军击杀。

▲拿着三八大盖的日本兵(图片来源:网络)

  作为被武士道洗脑的军队,日本军队同样注重士兵的拼刺能力,在使用30式刺刀之后三八大盖的长度可以达到惊人的1.7米可谓是不折不扣的“三八式长矛”,而中国军队装备的中正式步枪属于卡宾枪的一种,长度仅有1米多一点,为了能和日本拼刺只能使用更长的刺刀,但是刺刀的制造工艺远比大刀繁琐,尤其是长度增加之后刺刀更容易发生断裂,导致中国军队在进行拼刺的时候落于下风。

▲进行拼刺训练的日本兵(图片来源:网络)

  ▲中正式刺刀的长度在51厘米左右,而日本的30刺刀仅有40厘米,但是步枪枪杆的长度相差还是太多了(图片来源:网络)

▲建国大业中,白崇禧使用的就是中正式(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三八大盖,我们的先辈们不是简简单单的谈笑着“一枪俩眼”过来的,他们是在血与火之间摸爬滚打着,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着,在伤痛之中挣扎着,他们经受的危险远远不是如今的以讹传讹的人可以理解的,也不是制作低廉的抗日神剧可以表现的,有人说看抗日剧第一眼就是看领子,一个领子干干净净的演员(剧组),根本不会想办法去还原我们先辈们挣扎求,生死战不退的岁月。(作者署名:军武次位面 皮岛总兵)

8

不止是三八式步枪,二战期间的所有步枪的射程都超过今天的步枪,但这并不意味着枪械发展出现了倒退,而是在现代战争中,军方已经不再追求枪械的高射程和大威力了

二战之前的步枪都非常强调射程,这个也很好理解,毕竟你手中的步枪射程越远,你就可以越早地开枪,同时还可以让自己处于敌人火力的射程之外,让你在战场上处于优势地位。

到了一战时,随着机枪和远程大炮的广泛应用,进攻方很难突破敌人的火力封锁,阵地战,堑壕战成为战场的主流,交战双方士兵都待在堑壕中射击,对步枪的射程的要求就更高了。(一战时大家都是躲在堑壕战打“黑枪”)

到了二战初期,各国步枪仍旧时延续了远射程、大威力的射击理念,例如三八式栓动步枪的有效射程为460米,最大射程为2400米,这个数据实在是太恐怖了。

在抗战时期由于步枪射程不及三八式步枪,国民党军队在日军面前吃了大亏。但是在欧洲战场,枪械的设计理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欧洲战场主要是苏德之间打仗,苏德军队在二战之初就已经完成了机械化,尤其是德军,装甲部队成为德军的进攻先锋,传统的堑壕根本无法阻挡坦克的冲击,因为即便步枪子弹的威力再大,也打不透坦克的装甲,而坦克火炮的射程又远超步枪。

以虎式坦克为例,虎式坦克的有效杀伤射程就达到了2000米,最大射程则更恐怖。

并且虎式坦克的“有效射程”是针对敌人坦克的,对于敌人步兵而言,虎式坦克在三千米外就可以开炮了。

当然,位于堑壕内的步兵也可以通过布置重型火炮去阻击敌人坦克。但你有火炮,别人也有。在坦克发起进攻之前,火炮部队会先跟对方阵地打个招呼的。再者,面对坦克的高速行进,射速和瞄准较慢的火炮也根本扛不住。

因此在二战时期的欧洲,堑壕战和阵地战就被就算废了,死守阵地就只能等着被敌人包抄团灭,所以在当时坦克是战争的主力,苏德战场上多次爆发坦克大战。

(二战时苏军乘坐坦克冲锋)

由于装甲部队的参战,步枪的射程就不需要很远了。一般都是装甲部队在前面开道,步兵则伴随在坦克旁边进行保护,防止敌方步兵近距离袭击。而等到步兵冲锋时,两军距离已经很近了,尤其是在攻城战中,步枪射程太远完全没有用,反而是步枪的射速和弹药携带量更加重要。

到二战末期,德军直接跳过半自动步枪,开始列装全自动步枪,德国研发的StG-44突击步枪将枪管缩短,增加射速,在近战中威力碾压苏军的半自动步枪,但因为战争将近,德国的失败已成定局,StG-44突击步枪没能帮上多少忙。

(StG-44突击步枪)

二战后美国研发了M14自动步枪,但这款步枪仍旧时延续着二战前的步枪设计,在设计理念上是落后于StG-44突击步枪的。

直到1957年,美军开始研发全新的自动步枪M16,这款步枪枪管大为缩短,并且改用规格更小的5.56mm小口径子弹,这写改动都大大降低了M16的射程和威力。

但是这些改变都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枪管的缩短可以增加连续射击时的稳定性,而使用小口径子弹则增加了单兵载弹量,至于小口径子弹的杀伤力,目前看来也是完全够用了。因为小口径子弹在射入人体后会失衡而产生空腔效应,对人体器官的破坏极大。所以现在的小口径子弹打人是绝对没问题,若是遇到装甲坦克,直接上重型火力就可以了。

(M16自动步枪)

M16枪族发展至今已经演化出许多型号,在实战中也得到了美军官兵的肯定,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他各个军事强国的枪械设计也都纷纷跟进,高射程、大威力早已不是现在步枪所追求的性能了。

9

三八大盖, 是把历史名枪,当年,侵华日军陆军步兵包括海军陆战队,就是拿着这把口径6.5毫米5发弹仓供弹的栓动步枪,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死在三八式步枪枪口之下的中国民众包括抗战军人不计其数。

至于三八大盖能打1000多米,当代的步枪也能打这个距离,只不过这个距离,远远超出了步枪的有效射程,当然,三八大盖包括当代的步枪,弹丸在1000余米距离内,依然是有杀伤力的

其实,三八式步枪,有效射程也不超过500米,根据搜狗百科知识,三八大盖的有效射程为460米,实际上与当下自动步枪的有效射程400米大致相仿,美军大量装备的M-4卡宾枪,其实就是一把短枪管的M-16步枪,但有效射程却高达600米。

M-4卡宾枪的有效射程,多少有点出乎军迷中一般自动步枪有效射程400米先入为主的观念,因此,三八式步枪的射程和当代的自动步枪射程相差无几,甚至逊色于当下的自动步枪

81式自动步枪,口径7.62毫米,采用30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400-500米,弹丸在2000米处,依然具有杀伤力,这点非常惊人,可见当下的自动步枪射程包括杀伤力其实不在三八大盖之下。

之所以三八步枪给军迷的感觉射程远的原因,就是一把5发栓动步枪,一般观念当中单发步枪射程远超自动步枪,比如二战时德军装备的著名步枪毛瑟98K有效射程就高达800米,装上4倍观瞄镜时,由于射程远、射击精度高,自然就成了一把阻击步枪。

综上,抗战时期的三八大盖,是把5发弹容量的栓动步枪,有效射程460米,与当下的自动步枪在有效射程上相仿,短枪管的M-4卡宾枪以有效射程600米实现了对三八大盖有效射程的反超

至于说三八大盖可以打1000余米,是其最大的射程,当下的自动步枪也能打1000余米,其中,81式自动步枪发射的弹丸在2000米处依然具备杀伤力,因此,当下的自动步枪在有效射程和最大射程上并不亚于甚至在三八大盖之上

10

三八大盖是一战及以前战壕战的产品,那个时候的步枪要求不是近距离活力,而是中远距离的精准杀伤,所以,三八大盖射程非常远,甚至高过二战时期主要参战国的步枪!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坦克及装甲车车辆的出现,作战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步枪中远距离射击要求已经大大降低,更需要中短距离的火力压制!

因此,从二战中逐步的出现了,在传统步枪的基础上,出现了在传统步枪的基础上,降低射程和步枪重量的卡宾型号,例如:德国在二战中有名的98K以及美国的M1卡宾枪,卡宾枪由于长度更短,便于乘坐机械化运输工具的士兵携带!

现代战争中,士兵携带的武器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有携带近距离活力压制的步枪,也有负责精准射击的中远距离的步枪,所以,大部分一线士兵装备的只是为了应付400米以内的火力压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点评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