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内针:可以带回家的无痛针灸技术

 萃萃婆婆 2022-09-20 发布于广东

在这信息发达的新时代,大街小巷、地铁公车里都是低头族”,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和伏案工作,久坐不动,容易患上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今天介绍一种新型中医适宜技术——皮内针疗法,能消除这类患者的痛苦,还您一份舒适。

皮内针疗法只要一根小小的针,就能发挥其大大的疗效。皮内针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法,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属于中医传统针法中的浮刺和浅刺,是中医针灸治疗的分支,是传统皮内针治疗的发展和创新。


疗法原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联系的有机体。可以说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特殊网络系统。

生理状态下,十二皮部作为人体第一道屏障,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十二皮部功能正常则皮肤色泽鲜明,脏腑气血充盛,其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方面等重要作用才能发挥。

而在病理状态下,病邪则可通过十二皮部深入经络最后到达脏腑。机体卫外功能失常时,病邪可通过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的关系而逐渐深入。皮内针正是通过对皮肤的刺激调动皮部与经脉、络脉乃至脏腑气血的沟通和内在联系而发挥治疗作用。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皮肤层散布着皮神经末梢。皮内针疗法通过刺激神经末梢,使其神经兴奋后沿着相应的神经传导通路到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大脑,从而激活神经系统调节,并能刺激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影响血液循环,最终达到止痛的效果。揿针长久留针可通过穴位刺激调整内源性物质、经神经-内分泌-免疫复杂网络调节功能整合后发挥对靶器官的调节治疗作用。


疗法特点

操作简便,节省时间

皮内针取穴简单,阿是穴针刺即可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阿是穴是中医针灸疗法最常用穴位,找到正确的病痛处,取穴准,疗效好。对疼痛性疾患可以达到针到痛减之效。如软组织损伤、劳损等。

安全无痛,易于接受

皮内针直达皮下不达深层,针体极细且短,不会直接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痛觉,更不会伤及脏腑及大血管,且留针期间患者可随意活动,便于患者接受。

动态留针,效应累积

传统针灸针留置时间为30分钟左右,对体位有要求。而皮内针可固定腧穴1-3天,期间不受运动影响。还可以让患者适当运动按揉病痛之处以加强疏通之力,提高疗效,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刺激作用,效应得到累积从而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

适应面广,疗效显著

皮内针疗法针刺后快速活血、消肿、解痉,特别是对各类疼痛、痉挛及化疗后恶心呕吐,大多数均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操作方法

图钉型皮内针也称揿针,用于耳穴和体穴埋藏。在局部常规消毒后,用镊子夹持针柄,对准穴位,垂直刺入,使环状针柄平整地留在皮肤上,用胶布固定。

埋针时间:一般1~3天为宜。秋天时间适当长点,夏天适当短点。2次埋针间隔时间:同一穴位起针后1周可再次埋针,不同穴位可以连续进行。若为疼痛疾病,埋针时间以疼痛缓解为度,不一定持续数日。


适用范围

大量的研究表明,揿针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下列疾病:

1、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膝骨性关节炎等。

2、眼和附器:近视、麦粒肿等。

3、皮肤和皮下组织:痤疮、扁平疣等。

4、精神和行为障碍:失眠、抑郁等。

5、妇科:痛经等。

6、呼吸系统:呃逆、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7、神经系统:面肌痉挛、眼睑痉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

8、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肥胖等。


注意事项

1、穴位、针具、镊子都要常规消毒。

2、埋针处不宜水浸泡。夏季多汗时,要检查埋针处有无汗浸皮肤发红等,埋针时间不超过2天,以防感染。如见发红、疼痛要及时检查,有感染现象立即取针。埋针发生疼痛可以调整针的深度、方向,调整无效时,可能有炎症发生,应取针。

3、埋针要选择易于固定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穴位。埋针后,患者感觉刺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重埋或改用其他穴位。

4、患者可以用手指间断按压针柄每日3~4次,每次约1分钟,以耐受为度,以加强刺激量,提高效果。但应注意手的卫生,两次间隔4小时。

5、若埋针处已发生感染,应给予常规外科包扎处理。如有发热等全身反应时,适给予抗生素或中药清热解毒药治疗。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