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车企千亿研发资金投向哪里?

 新用户5657qPkI 2022-09-20 发布于北京


车企千亿研发俱乐部再迎新面孔。
2022年9月16日,奇瑞汽车宣布启动“瑶光2025”战略,涵盖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科技、银河生态四大核心技术领域。为此,未来5年,奇瑞汽车拟投资1000亿元,专门用于技术创新。
“这一资金相当于奇瑞控股集团2021年全年营业收入(约1056亿元)。”奇瑞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说。“瑶光2025”战略代表奇瑞汽车进阶向上。“奇瑞汽车的目标是今年建成19个瑶光实验室,2025年建成300个。”
观察人士认为,“瑶光2025”战略是奇瑞汽车创新创业的一次勇敢尝试,也是其加速向全球科技公司转型的冲锋号和宣言书。
在此之前,已有多家汽车企业发布2025战略,其研发投入均达千亿元,甚至超过千亿元。
2021年4月,东风公司在“东方风起计划”中提出,未来5年,研发投入将达到1000亿元,旨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3个100万辆——自主乘用车100万辆、商用车100万辆、新能源汽车100万辆。
2个月后,2021年6月,长城汽车发布2025战略,未来5年,累计研发投入达1000亿元。又4个月后,2021年10月底,吉利汽车在“智能吉利2025”战略中提出,5年内研发投入将达1500亿元。
时序转到2022年。4月,长安汽车宣布,至2025年,将在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投入800亿元。7月,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微博中写道,未来5年,研发投入预计将超过1000亿元。8月,广汽集团“十四五”计划投入850亿至1000亿元。还有上汽大众,它计划在未来5年,投入1300亿元完善产品布局……
5年研发投入超千亿元,意味着在未来5年,汽车企业平均每年研发投入将超过200亿元。而根据公开财报,多数汽车企业年营收在1000亿~2000亿元,利润30亿~60亿元。这表明,即使将全年利润投入研发,也不能达到预定投资目标。
 
硬币的另一面,研发投入并非利润数字简单相加,而要看地主家的余粮是否丰沛(现金储备),以及后期融资程度如何。
令人好奇的是,千亿研发资金具体投向哪里?上市车企应该如何投资?是内卷还是自救?
 
01.
新能源赛道
 
“车企之所以制定如此宏大的目标,主要基于对行业竞争的焦虑感和危机感,在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不能及时把握机会,往往意味着面临淘汰或者出局。”行业人士告诉帮宁工作室。
9月6日下午,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苗圩在2022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公开表示:“现在全球智能汽车发展格局还没有定,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大概3年,最多5年,我们要增强紧迫感。”
眼下,汽车行业已进入全新时代,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重塑汽车产业格局,所有汽车企业均身处新旧赛道转换的关键节点。中国虽然已在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但在新汽车时代,汽车供应链仍面临诸多难点。
例如,自动驾驶、智能驾驶是汽车行业的风口,芯片、激光雷达、大数据吸睛又吸金。叠加到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汽车业发生颠覆性变化,操作系统是比芯片更迫切的供应链问题……
亦因此,抢占技术制高点,成为众车企豪掷千金的主要目的。
“东风汽车正在新能源、智能驾驶两大领域谋求跨越式前进,这两个品牌都是先进前沿科技的载体。”东风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提及的两个品牌,一是高端电动品牌岚图汽车,直接与豪华品牌同场竞技;二是豪华越野品牌猛士,填补中国纯电越野市场空白。
长安汽车800亿元研发,主要投入新能源、智能化、科技创新、数字转型等重点领域,以加快构建转型核心能力。
在2022全球伙伴大会上,长安汽车立下誓言,到2025年,总销量达到400万辆,其中,长安品牌300万辆,新能源105万辆,占比达35%。
8月22日,在哈弗品牌新能源战略发布会上,长城汽车总裁穆峰表示,到2030年,哈弗品牌将停售燃油车。
自此,长城汽车吹响全面转向新能源号角。
按照规划,到2025年,长城汽车年销量将达到400万辆,其中80%为新能源汽车。为实现这一目标,长城汽车将依托森林式生态,全面赋能企业转型。
在新能源领域,长城汽车确立多技术路线——混动、纯电、氢能三轨并举发展策略。“2021年,长城汽车研发投入近100亿元,到2025年,累计投入将达1000亿元。”高投入之下,长城汽车森林式生态将以整车为核心,全面布局新能源、智能化相关产业。
作为一家以手机制造为主营业务,且刚踏入智能汽车赛道的小米集团,深知技术才是王道。
“本质上,手机很多技术跟汽车相关,比如影像技术、充电技术、底层软件、人工智能交互技术等……未来,我们还会给汽车团队输入一些软件技术人才。” 小米手机部总裁曾学忠说。
小米集团1000亿元技术研发投入,将主要布局以下3个方面。
其一,改善研发环境。小米科技园现有123个实验室,实验室占地面积以万平方米计,需要大投入。
其二,人才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小米集团已经拥有16000名工程师,仅2021年就招募5000名工程师。雷军透露,2022年,小米集团将招募5000名青年工程师。
其三,技术创新投入。例如,自动驾驶。
不管是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还是蓄势待发的智能网联领域,抑或刚起步的智能汽车赛道,对多数汽车企业而言,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但这些企业把未来押在技术之上。
“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方面已经形成引领全球的竞争优势。”尹同跃认为,中国车企大力投资智能网联技术,投入堪称军备竞赛,中国品牌智能化体验已经超过合资品牌,形成相对竞争优势。
02.
量力而行
研发投入往往是观察一个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是在智能化、电动化趋势下,汽车企业的科技属性明显增强。
近年来,汽车企业在研发投入上可谓慷慨,这对加快新旧动能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帮宁工作室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6家头部上市车企研发投入超230亿元,增长迅猛。综合各家年报,众车企研发费用均用于布局或持续加码新能源汽车赛道。
其中,研发费用超10亿元的汽车企业有5家,分别是上汽集团、比亚迪、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和长安汽车。排在首位的是上汽集团,其研发费用为76.69亿元,占营收的2.43%。
64.7亿元——这是比亚迪上半年研发费用。另一个角度看,比亚迪也是研发费用增速最高的企业,同比增速为81.04%。
吉利汽车以36.3亿元研发投入位居第三位。其研发费占营收比较去年同期有大幅提升。
 
“高研发投入是好事,但也要量力而行。”证券市场分析师陈先生认为,正如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上市公司如果一味地过度追求高研发投入,也不可取。
他接着分析道,对上市公司而言,研发投入要结合自身情况,比如产品落地时间、科技产品的成功率,以及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等,做到量力而行,而不是盲目追求高研发投入。“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整车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约为5%~10%,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约为6%。较高的研发投入,不仅意味着汽车企业将面临较大财务压力,而且可能需要加大融资力度。
此外,良性造血能力也是保障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在疫情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芯片短缺等重重挑战之下,汽车企业们经历了暗夜中前行的艰难时刻。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近一半车企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和净利润同比下滑,其中2家企业净利润跌幅超过200%。蔚小理、北汽蓝谷等多数新能源企业仍巨额亏损,甚至处于生死边缘。
另一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汽车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40892.8亿元,同比下降4.2%;实现利润2129亿元,同比下降25.5%。这些数字进一步说明,汽车没有少卖,但利润却大幅下滑。
除捉襟见肘的资金外,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
在人才跨行业、跨地域流动加速,人才背景多元化的趋势下,吸引和留住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及管理型人才,成为车企的重大挑战。
当前,传统整车厂、造车新势力、互联网与高科技等企业之间的人才大战打得正酣。而汽车行业抢人大战无休止,麒麟才子难求,早已是不争的话题。
“100万(元)都招不到好的数学大佬。”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及CO沈晖曾表示,汽车行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智能美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三电领域。对应的专业缺口是造型设计、车辆工程、软件开发、数学算法、芯片设计与开发、自动化控制,自动驾驶、视觉感知等专业。
长城汽车首席增长官李瑞峰也认为,从基础角度出发,目前新能源及智能化汽车行业的人才结构存在一定问题。
作为一个新课题,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在相应的人才储备上都有一定欠缺。
应需而变,加大人才培养已成为汽车企业战略规划的共同特征。
奇瑞汽车表示,将培养研发人员超过2万人,其中,软件人才比例超过50%。长安汽车规划,将着力引进智能化、新能源等领域高级人才,正在组建2000人软件开发团队和2500人新能源研发团队。
“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东风公司的规划是,到十四五末期,其科技人才占比提升到1/5左右,“五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形象化、国际化)人才”规模倍增,培育一批行业TOP 30人才……
身处智电大变局时代,车企们想要不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技术打造企业护城河。
来,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