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庭院里的果树

 新用户06868399 2022-09-21 发布于内蒙古

第 1960 期

文|张振清   编辑|王成海

1970年,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倾其所有盖了两间低矮的土坯房,那房子与宽大的院落极不相称,显得“空洞无物"。出于对树的珍爱,将省下的油盐酱醋钱买了三棵果树苗,栽在院子里,为的是院子里增加绿意,有点活力。为了保护好树,我还垒起一米多高的土院墙。上天给予酬劳,树不但活了,1973年就开花结果了。这一年秋季,我当了民办教师,由“社员"变为“教员",那种喜悦的心情无以言表。

1979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由大队学校调往乡所在地中学,只好举家搬迁,离开老屋,与我朝夕相处的三棵果树道别。搬入新的住处,不见了果树,总感到院子空荡荡的,心里有一种失落感。于是我在院子里第二次栽植了一棵苹果树和一株杏树,几年后便开花结果了。

后来看到一则故事: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他的朋友腾出两间空房,让子质作为教室收一些学生教读,借以糊口。子质收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拜他为师,皆一视同仁。这个学馆里有一棵桃树和一棵李子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两棵树开花结果后,子质就教导学生说:“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只有学问高,才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


一些学生先后成才,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感恩子质先生的谆谆教诲,都在自己的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树。后来子质到各国游历,看到学有所成的学生和他们亲手栽种的两种树,便自豪的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不知是由于这则故事的感染,还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对桃树李树又有感情了。心想,那棵果树和杏树变成桃树和李子树该多好啊!想买树苗买不到,幸好一年来了个外地人,专门给人们在果树上嫁接李子树芽苗的。于是我请来那位师傅,在杏树上嫁接了李子树,嫁接成功了,杏树既结了杏子,又结上了李子,可惜买不到桃树苗。总感美中不足。

时隔几年,老屋由于无人居住照看,房屋已经破旧,土院墙多处倒塌。院子里的果树,经历了几年悲喜炎凉,最终没有抗过激荡的岁月,惨遭厄运,已经干枯。

慨叹与失落中,我不禁想起南北朝时期庾信的《枯树赋》:“……此树娑,生意尽矣……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悽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別了,我精心培植的果树,不知你是死于风寒,是死于践踏,是死于寂寞,还是死于心境的破碎,我无从知道。你的每根枝条,每片叶子,每个花朵,每粒果实,都历历在目,都承载着我的心酸和对你的思念与爱恋。

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全身心的在讲台上“树人",闲暇时间在庭院“树木"。我体会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春秋时期管仲在《管子权修》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古代的贤人就懂得对国家而言,获利最丰者莫若培养人才,这是治理国家的终生之计。后人将其归纳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作为齐国的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不能不说他是人才。

我赞赏管仲的雄才大略,我被质子的办学精神和他的桃李满天下感染

退休后,由于家庭的变故,房屋易主,我不得不再一次搬迁,与我朝夕相处几十年的庭院果树再一次分别,但愿这两棵易主的果树不再遭遇不测。

当我再回到阔别30多年的旧院,两间老屋在农村危房改造中已被铲除,我又自筹资金在原来的地方盖了两间砖瓦房。房子盖好后,院内种植桃树和李子树的念头再一次萌生。恰巧,2017年上级政府给农村精准扶贫户下发李子树,让人们搞庭院经济,增加收入。我不是精准扶贫户,但我退休后精神上的空虚与失落也需“精神扶贫"。于是壮着胆子去村委会要回两棵李子树,没有桃树,只好“以李代桃"。


树苗将近两米高,栽好后,它们像一对“双胞胎"亭亭玉立。看到它们,我想起了作家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作者一开头直抒胸臆:“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杨树。"然后作者用象征手法写道:“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它只树……"对白杨树的赞美,实则是对党和人民群众的歌颂。我的两棵李子树,虽没有白杨那样“伟岸"“挺拔",但它们也“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它们也不单单只是树,其中融含着一个普通教师多少企盼与辛酸,一生何求?不正是“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吗?

我感恩培养教育我的老师,我也希望我的学生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写道:“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人也。”但愿我们都能象不言的桃李,为人诚挚,忠实可靠,认真做事,从不张扬。这人文素养,是我们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财富。也许有一天,不论是庭院里的树,还是山川原野的树,将会成为我们的“金山银山”。

作者介绍:张振清,兴和县退休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