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话之鸟”的传奇

 老沈阅览 2022-09-21 发布于广东

在东海之滨浙江宁波象山的一个小岛——铁墩岛上,生活着一种被称为“神话之鸟”的生物,它就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极危”物种、曾经被认为是已经绝迹而又起死回生的——中华凤头燕鸥。

“神话之鸟”自有它的神奇之处。

中华凤头燕鸥第一次被人类记录,已经是160多年前的事了。1861年一个叫伯恩斯坦的人,在印度尼西亚一个小岛上,首次采集到中华凤头燕鸥标本。经鸟类学家鉴定,这是一个新发现的物种,于是便被命名为伯恩斯坦燕鸥。随后人们又在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零星采集到标本。但采集到最多的,还是在中国境内的沿海地区,于是就改名为中华凤头燕鸥。

但不知何故,中华凤头燕鸥却越来越稀少,并渐渐走向灭绝的深渊。上世纪最后一次被证实存在于世,还是1937年。当时,动物学家在青岛外海的岛上采集到中华凤头燕鸥的标本,但此后,这个神秘的物种就忽然在地球上消失了,而且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它从来就没有在这个地球上生活过,今后也不再会出现。

奇迹出现在2000年。一位摄影师在马祖列岛拍摄影像时,发现其中一只燕鸥羽色偏白,原以为是曝光问题,后经反复对比最终确认,这正是消失长达63年的中华凤头燕鸥。它失而复得犹如“神话”再现,一时震动鸟类学界。不过,让人悲观的是,马祖列岛发现的中华凤头燕鸥仅有12只。据估测,当时全球数量不足50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也正因为少之又少,踪迹神秘,被称为“神话之鸟”。

夏日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在象山的松兰山码头登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航程,终于来到了铁墩岛。这个韭山列岛中的无人小岛,突兀地矗立在茫茫大海之中,如果不是因为岛上生活着一群“神话之鸟”,也就和周边大大小小的荒岛一样无人知晓。小岛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岛上除了茂密的五节芒草,就是陡峭的礁石。交通船直接贴着礁石停靠,我们在船员的帮助下,从起伏不定的船头跳上礁石,攀上小岛,然后沿着草丛中的羊肠小道登上山顶,来到一人多高灌木和荒草掩映中的瞭望小屋。令人非常惊奇的一幕展现在我的眼前,只见山坡上一块较为平坦的沙石地上,密密麻麻停着几千只燕鸥,除了响彻耳畔的叽叽喳喳叫唤声,就见鸟群不断地翻飞起降,犹如彩蝶般在海天之间飞舞,蔚为壮观。而在这忙碌喧闹的鸟群中,经工作人员指点,我终于见到了神往已久的中华凤头燕鸥。

在这块不大的燕鸥栖息繁殖地中,绝大多数是大凤头燕鸥,中华凤头燕鸥在其中就显得凤毛麟角。中华凤头燕鸥与大凤头燕鸥外形相似,只是体型稍小,毛色偏白,一般较难分辨。但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中华凤头燕鸥的喙尖有一段是黑色的,也被称为黑嘴端燕鸥。它有着标志性的凤头,洁白的羽毛,黑色的喙尖,燕子般分叉的尾巴,难怪人们这么喜欢和称奇,怎么看都是一个非常美丽高雅和充满吉祥喜气的物种。

鸟的传奇让人惊叹,而保护的传奇也让人叹服。

2004年,刚刚成立的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海岛动植物资源调查。调查队先用一年多时间,陆续完成了舟山群岛1300多座岛屿的生态调查工作,却始终未能得见那个神秘的身影。在象山韭山列岛,调查队又察看了7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样一无所获。

转机的出现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必然。2004年8月1日是调查的最后一天,调查队在大雾中艰难登上一座名为将军帽的小岛,竟看到漫天的燕鸥盘旋在天空。而岛上布满鸟蛋,大约2000个,一对燕鸥一个蛋,就有4000只大凤头燕鸥。调查队在其中竟然数出了约20只中华凤头燕鸥。这意味着,象山是“神话之鸟”的又一个繁殖区。但兴奋尚未完全平复,一周后,先后两场接踵而至的台风,把岛上的鸟蛋一扫而空。之后两年,韭山列岛再也没有发现中华凤头燕鸥的踪迹。一直到2007年6月,8只中华凤头燕鸥和2000只大凤头燕鸥再次回到将军帽岛。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护岛船夜晚回大岛补充物资的间隙,上千个鸟蛋又被人偷得荡然无存。

转机再次出现在3年后。2010年,象山县联合浙江自然博物馆等单位,举办了首届海鸟保护暨海洋保护区管理国际论坛,主要议题就是保护与繁殖“神话之鸟”。在这次论坛上,一位美国专家介绍了已多次成功应用的人工招引海鸟技术,为保护中华凤头燕鸥提供了思路。与此同时,象山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护岛爱鸟”专项行动,有力打击了破坏资源的不法行为,也遏制了在保护区进行非法生产活动的行为。

又经过3年的酝酿准备,2013年5月,保护区联合浙江自然博物馆、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开展中华凤头燕鸥监测与招引项目,通过在铁墩岛上放置模型、播放鸟鸣,吸引燕鸥前来繁殖。然而,从5月到7月,整整70多天,没有看到一只中华凤头燕鸥。就在大家心灰意冷准备撤走时,上千只燕鸥飞临上空盘旋,用望远镜细看,竟然找到4只中华凤头燕鸥。这一年,共有19只中华凤头燕鸥和3300只大凤头燕鸥在岛上产卵,孵化出2只中华凤头燕鸥和1000多只大凤头燕鸥。从此,铁墩岛中华凤头燕鸥的招引和保护工作进入正轨。

因为曾经的工作关系,当年我就一直想到岛上看一看,了解体验一下护鸟者的工作和生活。当地的同志告诉我,这个很不容易,因为岛上没有居民,生活条件极差,上去不容易,住下来更难。我心里还嘀咕,条件再差又能差到哪里去。这次当我登上铁墩岛,亲眼所见护鸟者的工作生活状况,才知道当地同志所言非虚。小岛上人类可以生活的地方极小,在一块稍微平坦的地方,放置着两个类似于建筑工地临时居住的板房,隔成四个小房间,两间是卧室,男女各一间;一间是厨房,放置着大陆运送来的米面和一些蔬菜;还有一间就是工作室,也是值班室,通过屏幕连线到鸟群中的探头,24小时观察着燕鸥的情况,并做详细的记录。板房前搭了一个简易的凉棚,摆着一张小方桌和几把矮凳。工作人员就在这里吃饭、休息、交流工作情况。

我见到了丁鹏,这个来自西北兰州的小伙子,在宁波大学毕业后到象山工作。十年前,被单位委派和美国专家一起守岛,开始从来没涉及过的领域——海鸟保护和荒岛生活。十年里,他从一个生态保护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了别人眼中专门“搞鸟”的人。这次他和两位志愿者一起守岛护鸟。我与他们就围坐在凉棚下聊天,聊他们的理想和现实、聊他们的过去与现在、聊护鸟的动机和未来。虽然我已有思想准备,但听了他们的讲述,还是被震撼和感动了。

2013年刚招引燕鸥时,工作人员都住在铁墩岛对面的岛上,隔着海远远地观察,生怕吓到燕鸥。后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监测,才开始和燕鸥一起住在铁墩岛。怕影响到燕鸥,不敢搭建任何建筑,连着几年都住在帐篷里。直到人和鸟渐渐熟悉,保护区才循序建起了板房,但还要盖上迷彩布进行伪装,生怕影响到燕鸥的栖息和繁殖。

起初,燕鸥筑巢的位置在岛边裸露的岩石上,地势陡峭,鸟蛋容易滚落。工作人员于是打造出一小片平坦地块,铺上地毯、沙石,定期除草,为燕鸥营造安全舒适的栖息繁育场所。保护区严加看护,不让闲人上岛,几乎把整个列岛都留给了中华凤头燕鸥。这份呵护,终有回馈。现在燕鸥和工作人员已经有了默契,板房等基本生活设施不用再伪装,鸟儿已不会受到影响,形成了人与鸟和谐相处的局面。

从2017年起,每年4月至8月燕鸥繁殖期间,保护区都会招募志愿者,与工作人员一起守岛护鸟。这些志愿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不远千里奔赴而来,为守护繁殖期的“神话之鸟”辛勤付出,经历着守岛护鸟的枯燥和艰苦。小岛上不通电不通网络,淡水靠交通船从陆地运来,用一个大塑料桶储备,蔬菜只能挑选耐放的,肉类只能存放两三天。岛上的蚊子无处不在,叮咬得人又红又肿、疼痒难忍。随之而来的雨季、台风季,连续阴雨天让太阳能板发电不足,耗光了储备电力;衣服、背包等全都发霉了;台风时监测小屋摇摇欲坠,瓢泼大雨使屋子多处漏水。尽管条件艰苦,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一起咬牙坚持了下来。他们见证了燕鸥远道而来、然后求偶产蛋、接着孵蛋育雏、再到幼鸟学飞、最后合家南迁的全过程。在保护区和志愿者的共同守护下,象山已连续十年成功招引了中华凤头燕鸥,目前已孵化了151只中华凤头燕鸥雏鸟,占世界各繁殖地总量八成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中华凤头燕鸥孵化繁殖地。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护鸟队伍,岛上的工作生活条件也在逐步改善。为了使得检测和保护可以有更多的人和更方便的办法,象山还开展了“数字鸟岛”建设,打造智慧监测体系,只需要轻点手机,就能实时看到鸟的画面和周围海域的动态。近日,当地又启动了海峡两岸青年守护“神话之鸟”志愿行动,引导两岸青年积极参与宣传鸟类保护知识,亲身感受鸟类保护建设成果,积极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生态环境,为中华凤头燕鸥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栖息环境。

更令人惊喜的是,随着中华凤头燕鸥队伍的不断壮大,铁墩岛的鸟类也在不断增加。不仅白斑军舰鸟、金眶鸻、青脚鹬、灰尾漂鹬、矶鹬等先后驻足,还出现了赫赫有名的、浙江省内第二次出现的“家麻雀”和岛上还没记录过的红脚鲣鸟。这些鸟一开始都非常怕人,但不几天它就适应了,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现在不光是浙江沿海,就连江苏、山东沿海也多次出现了中华凤头燕鸥的身影,栖息和繁殖的范围已大为拓展。

一个物种在人们的努力下,种群数量逐渐回升,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链的复苏,不但自身脱离灭绝险境,也让壮美的大自然因为这些生灵而永远生机勃勃。这正印证了那句朴素的道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