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卧虎说】一兵小小说代表作三题

 文武入道 2022-09-21 发布于河南

作者简介

卧虎:作家、编辑、策划人。先后在县城、省城、京城等从事新闻和写作30余年。全国小小说作家班创始人、全国小小说高研班创始人和1-14届负责人,开创小小说网络教育先河,网上发表小小说教学相关文章万余篇。

【卧虎小传】卧虎微信:Wohu203

卧虎《小小说辞典》· 一兵

一兵,本名王春喜,河南辉县人。当过兵,做过记者。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新乡市作协副秘书长,小小说网校校长助理。作品散见《百花园》《小小说选刊》《天池小小说》《小小说大世界》等。出版有小说集《大槐树底下》《古桥传奇》等多部。小小说《归心似箭》改编为同名微电影入选北京国际微电影节。小小说《颁奖嘉宾》《归心似箭》《穷大方》等,入选《世纪微小说精选100篇》 等多种年度小小说选本。


《卧虎点评》 · 一兵小小说代表作三题

笔杆子

——翻三番中的创新

笔记体语言如随笔,舒缓自在,读着也舒服。

一兵仰慕孙方友的翻三番写法,但《笔杆子》里的翻三番,却有创新,不是一个人物情节上递进式的翻三番,而是以人物为情节,用三个人物为递进的情节,完成从情节到立意的翻三番。这是技法的创新,更是思维的创新。

一番是王氏六世祖有祥,笔杆子枪杆子,文武双全,彰显的是智慧; 二番是十一世祖鸿谟,务实兴邦,彰显的是敬业报国的家国情怀; 三番是十二世祖梓材,忠心爱国,视金钱为粪土,彰显的是人格灵魂的高贵。三者合一,通过一个村庄里的家族,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中华民族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集体性格。

事业,目标崇高才能成大业伟业。作品,立意高远才易为佳作大作。

老赵

——翻六番

一番,全村都怕爆脾气的老赵; 二番,爆脾气的老赵怕生产队长老郭; 三番,老赵救五次人郭队长也不表扬; 四番,老赵还救过郭队长父子; 五番,赵郭生前为何不相往来; 六番,郭队长死后老赵死,小郭为何去祭奠老赵。

翻六番中,前三番,是直线的翻,递进的翻,惹人好奇,引人入胜; 后三番,是曲线的翻,多义的翻,抽丝剥茧,深不可测。前三番结束,是一篇小小说; 后三番展开写,是一部长小说。

小小说的细节(白描),长小说的结构(一生),是《老赵》的亮点,更是制高点。

马临溪

——小故事,大道理

做事即做人,商道即人道。马临溪的经商之道,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的一种彰显,也是爱人如己,爱人胜己的道德观的一种体现。

小故事,大道理。小篇幅,大容量。这是小小说的大道,也是长小说的大道。

——点评作品原文选自一兵小小说集《古桥传奇》


一兵小小说代表作三题

笔杆子

古桥村,位于豫北南太行,古共县城南。

豫北农村,老人作古,办丧事都用柳树的枝条做招魂幡,下葬后会把柳树枝和哭丧棒插到坟前,覆山、五七等祭日,家属还要用手拔三拔坟头的柳枝以避免其生根发芽。

古桥村的王姓人家与众不同,豫北家家户户都用柳枝做招魂幡,而王姓人家遇有白事,却用竹竿来做招魂幡,这在方圆百里,甚至整个县城都是一个奇闻。人们相互猜测说,王氏白事上用竹子做招魂幡,是因为人家祖上文人辈出,书香世家之理。

村里的人细细品来,还真是这么回事。

古桥村王氏,世代而居该村五百年左右,约在明万历年间,其先祖始居该村。清康熙年间,王氏第六代世祖王有祥,是当时方圆附近的“硕德”之人,在城南颇有名望,德高望重,有卓闻远识。

有祥酷爱竹子,自诩餐可清淡无油,居不可无竹。其居住处竹林环绕,清雅幽静,终日或读书写字,或闲游会友。

一日下午,一个土匪假扮和尚来古桥村踩点,欲意熟悉村内家家户户情况后,再来入夜抢劫。和尚身披僧衣,手拿饭钵,挨家挨户以化缘为名,刺探虚实。王有祥出外办事回村,见该和尚鬼鬼祟祟,每到一家,都左顾右盼,出门后会在主户人家大门上留下个神秘印记,就心生怀疑。

化缘的假和尚来到有祥家扣门,有祥早在门内等候,开门未让想进院子和尚入院,端了饭食,施舍了一块碎银,就是不让进院门。假和尚见有祥家虽不是地主富户,却也是大户,有祥文质彬彬,说话礼数周全。假和尚心有不甘,仍伸头探脑,借故内急想到有祥家如厕。有祥说自己家厕所坏了,正在维修,并追问道:“大师从何而来,欲意何处去?”

假和尚随口胡诌说:“贫僧从崆峒山远道而来,赶去洛阳白马寺。”假和尚一边胡乱回答,急匆匆离去。

假和尚走后,有祥立即召集村内陆主富农和大户人家,说村内近日必遭悍匪洗劫,需要早做准备。大家立即行动,在有祥的统一安排下,家家户户出两个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夜巡队,持矛棒器械晚上巡逻,还在唯一进村的石拱桥上,修造了槅门,晚上槅门一上,夜巡把守。同时,有祥买来红纸,裁成红菱,在上面写上福字,让村民把家家户户门上假和尚做的记号都贴上福贴盖住。

村里防范严密,劫匪没能进到村里,避免了本村的一场灾祸。不久消息传来,邻村遭到了悍匪洗劫,三人被杀,多家地主富户被抢。有人问有祥如何识破假和尚。有祥道:“和尚神色慌张引起我的注意,且每家都想入院窥探,出门后街门标有记号,崆峒山在甘肃平凉,来我共城必过洛阳,但其胡诌目的地是洛阳,且崆峒是道教圣地,其行走匆匆,腰间暗藏刀柄,被我发现,更加断定其破绽。”众乡亲对见多识广的有祥,更加尊敬,有祥百年后,因其生前酷爱竹子,又救全村于危难之际,被村民安葬在一片竹林之中。

王氏十一世祖王鸿谟,清末秀才,擅长书法,民初在村内观音堂办私塾,培养了村内众多学子。

有一次省教育厅统考,观音堂学子在省立五师卫辉府参加省试,竟然有九人通过考试,一个乡村私塾,参加省考,有如此好成绩,许多乡绅官员质疑:王鸿谟长子梓材在省教育厅任职,颇有泄题嫌疑,遂要求古桥村观音堂私塾的学子,赴开封一师再考。

王鸿谟心里有数,带领古桥村观音堂的学子,徒步一周赶赴开封一师赴考。经过紧张答题,观音堂学子从容不迫,泰然答题,最后竟然十二名考生通过考试。这个成绩彻底让所有人诚服了,从此古桥村观音堂私塾名声大振,享誉全省。鸿谟去世时,学子众人以郑板桥的诗句送挽联:“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比喻恩师鸿谟桃李满天下的辛勤。

鸿谟长子王梓材,学富五车,先后在省教育厅、山东海关任职。

王梓材在山东海关任职期间,有一年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母亲生日,邀请梓材前去现场题写寿字祝贺。梓材现场饱蘸浓墨,挥毫写下寿字一副。刚写好,韩复榘护兵就急于展示,结果未干的墨汁流了两道墨痕,现场人员颇感尴尬。梓材一笑,让护兵把作品放到桌子上,用小楷笔蘸着流墨写下:“话梅戴帽如流水,新上加喜喜更添”。韩复榘和在场人员看到梓材如此巧妙处理,更是对梓材文笔才学佩服有加。

宴席完毕即将离去时,韩复榘让人在方桌上摆上三尺高金元宝答谢梓材,梓材微微一笑反问韩复榘:“就这么点?”

韩复榘回复:“先生不急,不妨上船一看。”

船上一船麻袋装的银元都捆不住口,也欲一起送给梓材。梓材呵呵一笑说:“就这么多吗?”

韩说:“就这么多。”

梓材说:“或你取我性命在此,或让我持笔而回,这些黄白之物我分文不要。”说完,夹着自己的毛笔,回家而去。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寇侵略中国,有人劝说梓材为日本人做事,梓材不当汉奸亡国奴,愤然拒绝,带着全家辞职回到共城古桥村老家,在观音堂学堂当老师,培养学子。

还有一次,隐居共城的徐世昌母亲生日,在辉县百泉东华门庆祝,请来了辉县各地彩会表演欲意庆祝,同时邀请王梓材去为母亲题字。王梓材为徐世昌母亲写下寿字作品一副,徐母十分喜欢,徐世昌见母亲高兴,为梓材准备了两车银元作为酬谢,但是王梓材分文未要。现场彩绘表演每到精彩之处,徐母会不由自主叫好,只要她一叫好,徐世昌就命手下把这两车银元抛洒给与会民众,三天才把答谢给王梓材的两车银元抛洒完毕。

民国期间在辉县多次历任县长的关朝彦是王梓材学生,关朝彦每次来古桥村时,都会在胡家桥东村外下马,由护兵原地看马,自己徒步进村,毕恭毕敬拜见老师王梓材,绝不敢骑马进村。

建国后,重新修建百泉时,辉县百泉湖心亭中石碑顶部的“人民百泉”四个字为其所书。梓材一生,如竹子一样高风亮节,深明家国大义,辞官为民不做亡国奴,视金钱如粪土的性格被村民广为传扬。

古桥村的王氏家族,何时开始老人作古后,用竹子做招魂幡的,没人知道。王氏家族书香门第,自古以来出了不少文人却是村里不争的事实,使用竹子做招魂幡,也成为村民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


老赵

古桥村的老赵去世了,刚好一百岁,百岁为喜丧,儿孙们没有过于悲痛,为老赵能活到百岁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村民们盖棺定论,都说老赵是一个好人。老赵百岁寿终正寝,是因为他一生积德行善的原因,还说他的事迹,应该进入村史馆。

老赵是一个“水浒式”的人物,该出手时就出手,一生之中在别人危难之际,救了五条村民的性命。

老赵的事被县电视台的记者知道了,也来到古桥村到处采访老赵一生救人的故事。

在古桥村村民的眼里,老赵就是一个粗人,粗的一般胆小的村民都不敢和他说话,唯恐自己哪一句话说不对了,老赵一发脾气就会动粗。老赵一旦动粗,也不骂人,劈头盖脸地就会揍你,揍了你再告诉你因为啥揍你。

古桥村的村民们都来了,来祭奠老赵,特别是他救过的那些人,都心怀感恩,来送老赵一程。

老赵所在的生产队队长老郭的儿子小郭也来了,这是古桥村村民们都没有想到的。村民们都知道老赵和生产队长老郭是死对头,两家从不相往来,老郭都去世许多年了,小郭却在老赵去世的时候也来到灵堂前,难道是想找茬吗?

老赵的儿孙们都做好了准备,只要他小郭有不敬行为,瞬间就会被大家打翻在地。

生产队长老郭和老赵是啥时候结的梁子,谁也不知道。

古桥村的村民们都有点发怵的老赵,他生产队长老郭可不怵他。

生产队长老郭仰仗自己是队长,明里暗里找老赵的事,甚至明目张胆地给老赵小鞋儿穿。生产队长老郭想,只有这样压住他老赵的气场,才能管好全生产队的社员们。

老赵虽然知道生产队长老郭明里暗里给自己玩花花肠子,他却不敢对生产队长老郭动粗,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生产队长老郭让他老赵干啥就干啥。

一日午间,老赵出门沿村北林荫小路而行。忽闻路边沟渠内有动静,赶忙查看,见一六七岁女孩落入水满溢流的灌溉渠内,扑扑腾腾喝着水。老赵急忙跪到沟渠边,一伸手抓住了女孩的腿,头朝下把女孩拎了上来。老赵把女孩肚皮朝下放到路边拴的一头牛背上控水,一会儿功夫,女孩苏醒了过来……

老赵做了一件好事,有人提议生产队长老郭应该表扬一下老赵,生产队长老郭说,救个小孩是随手的事,有啥可表扬的。

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古桥村民万人空巷到百泉药都赶会去了。豆腐坊老张头正在把煮沸的豆浆舀到一个大盆里,脚下一滑,人面朝下趴在了热气腾腾的豆浆盆里,老赵路过遇上,忙上前把老张头弄出豆浆盆,拉一板车,及时送到了医院。老张头经过治疗,捡回一条性命。

老赵又救了一个人,又有人对生产队长老郭说这次应该表扬一下老赵吧,就是不表扬,也应该照顾一下,多分给老赵一点粮食。生产队长老郭却说,现在是国家困难时期,粮食紧张,事发时村里就他在场,他不救人谁救,没啥可表扬的。

后来,老赵又先后在鱼种场的鱼塘里救了个男孩,在村里修路的路沟里又救出两名溺水的孩子。

这两次再没有人给生产队长老郭建议表扬老赵了,大家都知道生产队长老郭是不会表扬老赵的,直到后来生产队长老郭去世。

灵堂前,生产队长老郭的儿子小郭啥也没说,毕恭毕敬地祭奠了老赵就离去了,老赵的儿孙们也倍感蹊跷。

电视台的节目播放出来了,竟然说老赵一生救了七个人。

节目开始还原了一组老赵救人的镜头:老赵在地里锄草,路边一个孩子在玩耍,孩子的父亲也在自家地里除草。突然老赵听到有人喊救命,环顾四周,不见有人,仔细辨听,发现是从路边的水井里传出来的呼救声。老赵急忙提着锄头来到井边,井里,孩子和大人都在挣扎扑腾着。

大人看着老赵不再喊,双手抱着孩子,眼里露出既不情愿又很无奈却又渴求的目光,死亡的恐惧,求生的欲望注满一双眼睛。老赵喊道:孩子给我!大人听话地把儿子用力举过头顶,老赵蹲下身子,把锄头伸下去让孩子抓住,把孩子救了上来。随后,老赵又一次把锄头伸了下来,大人略微迟疑,急忙抓住了锄头,也被老赵拽了上来。

上岸后的大人领着孩子头也不回,落汤鸡一般匆匆回家了。

老赵真的被古桥村作为本村的英雄列入到了村史馆,生产队长老郭的儿子小郭也来到了村史馆瞻仰老赵,他说:老赵也救过我和我父亲。



马临溪

古桥村有四大姓氏:马、王、李、郎。马姓的一世先祖叫马和顺,其有四子,以福、禄、祯、祥四字为四子起名。长子马福,在村内乐善待人,遇有村人求助,皆仗义帮之。清道光五年,村内王超组织修缮观音堂,马福慷慨解囊,出钱六百文,大力支持观音堂的修缮扩建,其名至今镌刻于观音堂墙上的碑文内。

马福育有一子,叫马临溪,自幼深受父亲影响,读私塾,学做人,在同龄人中,性格沉稳,遇事深明大义,有独到见地,颇有大哥风范。从小在同龄的伙伴中,都喜欢和他玩耍,遇有难办的事,必找其拿主意。

成家立业以后,马临溪就开始在城里做生意,起先从一些小生意做起,经营米面粮油、后来开始经营布匹药材。

做生意讲究货真价实,以诚待人。马临溪做生意,有自己的几个原则,一个是暴利的生意不做,第二个是影响同行利益的生意不做,第三个是自己门面相邻的同行生意不做。

暴利的生意,是生意人求之不得的事,但马临溪不这样认为。一般暴利生意不是因为战乱、灾难、缺货就是因为进货渠道独特,或者产品质量低劣,这些生意,虽然可以一时取得非常可观的收入,也会损伤自己的人品德行,遇到这样的生意,马临溪宁愿不做,也绝不贪图暴利,毁己名声。

道光二十七年,天大旱,闹蝗灾,县城粮食奇缺,斗粮千钱,街市有人食人者。马临溪经营的粮店,从外地购进一车大米,因路途较远,在外地路上淋了雨水,来到辉县后,有的米已经发霉变质。当时辉县粮食奇缺,掌柜的想高价售卖,被马临溪拦下,要求以劣米出售,且再三叮咛,出售前要分检出来已经发霉变质的米,同时他在南关店铺门前支一口大锅,每天熬制一锅粥施舍给众人。马临溪饥荒灾年高价进米,低价售米,施粥行善的行为深得人们赞誉,被同行挑大拇指。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马临溪经营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开始涉足布匹生意。南关经营布匹生意的有好几家,大家对于同一品种的布匹,一般约定统一的价格,不擅自落价,也不擅自涨价,随行就市。

一次,马临溪的布行进了一批花格布,老百姓非常喜欢,口碑相传,纷纷前来购买。其他布行也都有花格布,但因为不是一个产地所产,色彩不艳。马临溪的这批布进来后,其他店内的布几乎滞销,无人问津。马临溪知道情况后,就把其他几个布行老板请过来,说准备近日在南关开一个花格布展销会,希望大家把滞销的布带过来参加。展销会上,马临溪善意地撒谎说,我们今天所有参加展销会的花格布,均为同一产地,同一厂家所产,质量有保证,颜色自己挑。这样一来,二道贩和老百姓们,开始一视同仁采购布行的花格布。同行们对马临溪的大度所钦佩。马临溪说,做生意,有钱赚大家一起赚,不能我一个人撑死,大家饿死,这不是我马临溪的为人。

马临溪做生意的第三个原则是,绝不挖商家的墙角,相邻店铺经营的特色项目,哪怕生意再好,也绝不毗邻开同样的铺子。

马临溪在南关经商多年,南关十字向东有十几间门面房,经营着不同的生意。其中有一间刚盘下的门面,还没有找到可以经营的项目,相邻的店铺是一家经营药材生意的铺子,非常火爆。马临溪早几年就想涉足药材生意,但是这间铺子紧挨着经营红火的药材铺子,店老板还和自己关系不错。账房管家都极力建议马临溪也做药材生意,被马临溪拒绝了。马临溪说,所谓生财有道,并不单指做生意的渠道,更包涵生意场上的道义,有的生意,即便再赚钱,影响到了亲朋好友的人际关系,宁愿不去做,也不能因为做生意伤了友谊关系,那样就没法做人,难以在街市上行走。无义之人,谁还愿意与你做生意,生意肯定也就做不好了。

马临溪在辉县南关经营生意大半辈子,米面、布行、药材、土产啥都有,却很少与人为争,相反他凭借在商界的威望,遇到经营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协商,共进退,共荣辱,深得辉县南关商家爱戴,大家一起推举马临溪做商会会长。马临溪做了多年辉县南关的商会会长,为南关商界处理调停了许多生意场上的矛盾和纠纷。

马临溪七十大寿之时,南关商界一行几十号人,敲锣打鼓为其送到古桥村一块牌匾,上面书写镌刻四个鎏金魏碑大字“荣铭紫籍”。该匾悬挂于古桥村内马氏大院门楼上一百多年,一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一次大火中遗憾被焚,十分可惜。

马临溪一生在南关商界的声望至今还在古桥村广为流传。

(注:斗,豫北方言,威风显耀的意思。)

——选自一兵小小说集《古桥传奇》

《古桥传奇》/团结出版社出版

有需要者/请与一兵联系

18703730818(微信)

一兵的《古桥传奇》,描绘了京杭大运河源头,百泉河畔古桥边一个千年来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稻田务(古桥村)的历史画卷。书中描写的村落如今面临灾后重建整村拆迁,站在新乡市大运河文化保护和文化挖掘的角度,该书不失为一部珍贵的文化历史遗存,是一部真实记录大运河畔人文故事的宝贵财富。

『 相关链接 』

【卧虎推荐】陈勇《微型小说百家论》(第四卷)河南·一兵篇

杨晓敏:一兵小小说简论

【卧虎说】一兵小小说集《古桥传奇》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