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贫乏中的憧憬:李强自述(二)

 书虸 2022-09-21 发布于山东

宝泉岭梧桐河大桥


我长到15岁,独自到场部上初三。在连队的时候,因为我是家里的老三,我父亲起名字也随意,一上学,就叫李三。我小学的同学都喊我“李三儿”,带个儿化音。直到初中,大家都这么叫。可是要去场部上学,要去大地方了,我就觉得这个“李三”太难听了,就想改个名。按我家里的排行呢,到我们这儿是“太”字辈,我的堂兄,他们都叫太和、太平、太山。但我觉得这个字也难听,就跟父母商量,他们说那你就自己改吧,你看自己喜欢就行。我就说这个“强”字挺好,一是好听、响亮,再有就是希望自己能强大。他们也同意了。于是搬到场部上学,我就正式叫起了李强。后来没想到有这么多李强,也说明这个名字好哈,大家都愿意起这个名。

李强陶印“十三连小李三儿”,2019年。李强一度在作品上署名“李山”,也是为了纪念最初的这个名字。


其实以前在连队那时候,我学习还很好,到了场部,还分在了重点班。但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主要是没地儿住。有时候跟商店打更的老头住一起,要不就是招待所的哪个房间没人了,就到那住一晚上。当时招待所的一位领导,跟我爸是战友。因为根本没有个安定的环境,也没学习的氛围。后来考的不太好,就上了职业高中。

职业高中的三年,整个就是虚度吧,后来想想挺后悔,但也是很快乐的三年。这三年,我们是男生和男生一个班,没有女生。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对当时的校长一直都特别有意见。校长叫闫金锁,因为职业高中嘛,上一届的学生全都搞对象,所以到我们这拨儿了,就分成男班女班,防止接触,大大扼杀了我们青春期的热情。

所以当女生班上体育课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就没心思听课呀,都打开窗户看女生。那时候非常躁动,就是青春期嘛。但又离得特别远,那个滋味,特别难受。后来我的一个机会呢,就是参加了排球队。当时我身体素质很好,在排球队打主攻手,终于和女生在一起打球、比赛。排球打了好多年,我们也代表农场去各地参加比赛,我一直是主攻手。现在我羽毛球打得好,就是因为那时候的排球训练,跟那个发力很像,也算那时候的童子功。现在跟球友交流,很多人说我姿势标准,就得益于中学的排球训练。

宝泉岭中学生排球队,第二排右一是李强。上面清晰地印着“1985.7.31”。


其实那时候是非常迷茫的。我们在职高是学农机专业,文化课没有什么太多的投入。三年以后毕了业,就给你分配个工作。考大学根本就没想,报名也是没戏,差得太远。记得我们学校只有一个报名参加高考,也是名落孙山。因为那时候文化课没怎么学,再加上都是男生,基本天天淘。一般年轻漂亮的女老师都不敢来,来了以后,一大帮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在这起哄捣乱,没法教,特别尴尬。

这三年,我说了,其实我父亲也调来在这个职业高中工作。按那个时候分配的原则呢,一般就是父亲在哪个地方,孩子基本就去哪个口儿。可是恰恰就在我毕业这一年,政策变了,分配我去了工程队。当时觉得不可思议吧,因为我父亲是在教育口,按理我应该去学校当个校工啊,当个工人什么的。可是老天偏偏给我安排去了工程队,这真是应了那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的话。这在我的人生里,也是个历史性的关键选择。

宝泉岭农场招待所。李强刚随父亲来场部的时候,一度寄住在这里,还在这儿把从家里带来的衣物都弄丢了。


这样的话,我就去工程队做小工,搬砖啊,挑灰啊,这么一个工作。那时好像是85年,我18岁。干了一年以后,体力透支,基本就干不动了。其间还出了件非常吓人的事。这个事儿呢,也是那时刚去工程队,比较毛糙。大家知道,以前盖房子要用跳板。那时候跳板不是铁的,而是那种竹跳板。就是把竹子侧立起来,排成一排,然后钉好了,叫竹跳板,很重的。跳板最忌讳的就是你踩到两块之间,那样的话它就会翻起来,人就得掉下去。有一天我就阴差阳错地踩到了两块板之间,一脚踩空了,从大概三层楼上面掉下来,这个跳板也随着掉下来。也是老天关照呀,那个跳板飞下来,一躲,一点都没伤着我。如果稍微偏一点,就得给我拍死,或者拍傻了。真是就差那么一点儿,那个留给我的印象特别特别深。

所以说这一年的辛苦,和这一次的大难不死,让我对人生有了领悟。因为那时候小,又出了这事儿,我就跟父母商量,不去工作了。相当于停薪留职吧,就在家练字。我真正开始练习书法,其实就是那时候。因为我父母都很朴实,没有什么门路。当时要想找个工作或换个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劳动部门,就是劳资科吧,也不认识人,我父亲也不会去求人,没办法。这个时候才开始发愤练字,觉得这会是条出路吗?也不一定,但实在没别的办法,不然你干嘛?你在家呆着?所以就是练字。我记得当时我们搬到场部那个家,房子非常小,我和我哥一直住上下铺。在那儿没有地方练字,是在我们家那个洗衣机,不,缝纫机上练。没有宣纸,就是拿报纸练。报纸也很少,写黑了以后继续写。

八十年代末的宝泉岭农场场部。出自《宝泉岭农场志》,拍摄者是李强的哥哥李伟。


这个房子非常小,那时可以说是人生最最痛苦的一段经历。那时候我母亲经常做噩梦,就是因为,我大哥去当兵转业回来工作也找不太好,加上我从工程队回来,天天在家呆着。两个大小伙子,加上我,那房子又小,哎,那种痛苦……现在想起来,非常非常艰辛。

这个小房子,还是学校临时找了给我们住的。原本是我们学校一个老师的,他有了新房子,就搬走了。不仅小,还是建场时的那种土坯房,但位置很好,就在商场边儿上,属于中心地带。但是搬过来以后呢,就感觉当时的邻居对我们不太热情。后来才知道,这房子原本是这家邻居想要,给老人住的,也跟原房主商量好了。但房主走的时候,说好让他的弟弟再临时用一段时间做婚房。他弟弟也是我们职高的老师,他搬走时,就没跟这个邻居说。实际上这房子当时已经由房管局拨给了学校,然后我们就搬进来了,当然也不了解之前的这些情况,就有了这么点误会。

但是呢,随着后来渐渐的交往,关系就好了起来。因为他们家是河南商丘的,有这层老乡的情结,就好多了。再就是我们家没有女孩儿,他们家有两个女儿,我母亲特别喜欢。尤其是东北每年年根儿都有包饺子习惯,我家没女孩儿嘛,他们一家每年都来帮我们包。当时东北的习惯,一包就包好几编织袋儿,放在雪里头冻着,过年吃这个就行了。这样一来二去,两家就很亲近了。

上初三时,李强随父亲转到宝泉岭农场场部上学,后来阴差阳错地与王辉成了邻居。1984年,王辉和弟弟妹妹与李强在赵尚志公园。“王辉特地离我远远的,那年她才十五岁。”


他们家的大女儿特别能干,而且对她的弟弟和妹妹也照顾得非常好。当时她家条件也比我们好,因为这个邻居,她母亲非常有头脑,当时组织了几个妇女,在河边上筛沙子,卖给城里盖房的。所以很快就成了万元户,那时候的万元户,很不得了啊。后来我们家先买的电视机,是黑白的,当时正在播《霍元甲》。一到放电视剧的时候,我们就在这边敲墙,她们家就过来,来看《霍元甲》。现在想想,非常有意思。

后来他家大女儿就去了洛阳上大学。我二哥就给她写了一封长信,好像是先说了很多家长里短的话,最后才捅破窗户纸,就是希望我们两个进一步发展关系吧。然后二哥又把她的回信转给我。那时候我到了佳木斯了,就和她通信,这样子慢慢儿就联系了。那时候一是互相感觉好,二是我母亲特别喜欢这个老大。觉得这孩子特别懂事儿,又特别能干。就这样一直联系着,到后来真的就成了我的老婆了。就是王辉,现在我的夫人(笑)。

因为这个,她父亲说:我们丢了一个房子,但找了个好女婿。后来我们也照顾她父母,照顾了很多。当时崔学路老师的女儿,叫崔峤,她是哈船舶毕业,去了德国留学,特别泼辣的那种性格,她说什么呢:“你这太可恶了,既霸占人家房子,还霸占人家女儿!”后来我儿子也说,竟然还有这样的事儿啊,还找自己邻居。

1990年,李强和王辉在龙门石窟


现在看来,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会有很美好的事情发生,也是一种难得的机缘吧。以前她弟弟妹妹,包括她,一直都管我叫三哥。现在我们成家很多年了,她弟弟妹妹还是我叫三哥,从来都不叫我姐夫。我们之间是一种非常了解,非常熟悉,应该说是包含了亲情的那种感情吧。

可能是一般做母亲的,都想得比较远。因为我是我们家老小,毛病比较多吧。她是她们家老大,非常能干、贤惠,也会照顾人。后来事实证明母亲这个眼光还是很准的——王辉确实能干,对我也好。比如我们在北京买房子,后来回宝泉岭买房子,都是她张罗装修,我不用操心,她一个人就照料得特别好。同时最让我高兴的,是她对我父母特别孝敬。这个就是老人的眼光,想得远,也看得准。

王辉和李强的母亲,1987年


那时候的第一本字帖呢,是偶然碰见一个朋友,他拿了一本《乙瑛碑》。后来我就听说这个碑好,大家就说你从这个碑开始。但没有这个帖,他那个帖呢,他也不会给你。后来没办法,我就双钩。拿一个透明的那种钩画纸,把它钩下来练,那是我第一本字帖,是真正学习的一个字帖。在这之前呢,也有接触,我们的邻居,就是张增寿老师,当时是来这儿教书法。他是教柳体,我去学了一阵,实在学不进去。怎么也写不好,不符合(我的)性情。柳体其实很难,后来好多孩子学书法,我都告诉他们不要学柳体,太难了。因为我亲身写过,根本写不了,写得别别扭扭,怎么写都不像。后来这个碰见这个《乙瑛碑》,就开始正式地临帖。

《乙瑛碑》我练了半年的时候,我父亲以前学校的一个老师,叫王英祥,他后来调到佳木斯,在农垦总局机关上班。有一次他顺便来看我父亲,就见我在写字,他说你喜欢书法?我说是。他问有老师吗?我说没有。他说我给你介绍个老师吧。介绍的就是农垦总局史志办的,朱玉生老师。朱玉生当时是北大荒书协的秘书长,是天津知青。后来又通过朱玉生介绍了山河老师。两个老师,山河老师指导得更多,朱玉生呢,性格比较内向,好像对人不是很热情。后来认识的山河老师,是真正让我走上书法学修的道路。

我就介绍一下我的这个山河老师。他的祖籍,是山东黄县,现在的龙口市。实际上,黄县的名字在八十年代被龙口取代,是很多人感到惋惜的事。因为黄县历史特别悠久,据说秦始皇设郡县时就有了,应该说是中国最早的县吧。再就是黄县人经商出名,而且闯关东的很多。但山河老师呢,是那种书香门第(出身),他的远房亲戚里,有个叫丁佛言的,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也是非常有名的甲骨书家。他的一个表哥(堂兄),已经去世了,叫山之南,大山的山,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对篆书特别有感觉。我的这个山河老师,也是对篆书非常有感情。

丁佛言(1878-1931),山东黄县丁氏家族光裕堂第15世孙,近代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耽于篆籀,著有《说文古籀补补》《古陶初释》《说文部首启明》等。


山河老师人很慈祥,也特别有学问,是佳木斯第一个中书协会员。你想啊,佳木斯那么偏远的城市,他大概在八几年,就入选了中国书协,所以号称“佳木斯书法的太阳”。他的学生,几乎佳木斯学书法的,都可以说是他的学生,或受过他的指点。他是从东海舰队转业,来到北大荒,也去过大兴安岭。因为他是唯一的中国书协、也是最早的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所以后来他就做了“北大荒文工团”的团长。

他说当年在东海舰队——东海舰队就是在上海、浙江一带吧——他在创作室,已经是有些影响的书法家了。说当年呢,有一个年轻的海军小战士来请教,他觉得这小伙子不错。这个人当然不错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韩天衡先生,后来号称是中国篆刻的三驾马车之一。当时他们的交往,我想也不会很多。但确实有这么个事情,因为韩天衡先生,大家也知道,他是当过海军的。
   
山河老师,因为他是南来的干部,或者说家学的渊源。他对中国古代书画是非常非常精通的。那时候他就有很多很多收藏,我印象里在他家就看过甲骨,是真的那种小骨片。他第一次拿给我看,从抽屉里拿出来,我很震惊:哎呦,这是真的甲骨!还在他家里看过唐伯虎的画。他的东西非常多。后来《青少年书法报》创刊、办报,他也帮助过很多。崔老师、郭恒老师,他们都是非常好的朋友。

真正带领李强走上书法道路的老师山河(1929—1989),原名昌文,字心佛,生于山东黄县,幼承家学,嗜金石书画。1947年参军,1958年转业赴北大荒。历任北大荒文工团团长、北大荒文联副主席、北大荒书协常务副主席。


所以后来为什么说我对《乙瑛碑》和《张迁碑》这么感兴趣,或者说这么有感情呢?《乙瑛碑》因为我是从这里开始入的门,开始起步,慢慢慢慢再走向别的帖。《张迁碑》呢,是因为它改变了我的命运。因为后来我喜欢《张迁》,当时把临的《张迁碑》的作业给山河老师看。山河老师看了,说写的不错呀。他就又让崔学路老师看。崔老师说:诶,这孩子写的好,有点天份,有点才情。那时候我还在农场,其实学书法的时间并不长。后来,因为这个原因,我就参加了《青少年书法报》举办的第二届“神龙杯”书法大赛。

二届“神龙杯”大赛我获了银奖,去领奖的时候,经过朋友介绍,他(崔学路)知道这个作品是我写的,又通过跟山河老师聊,就决定把我留在报社。所以说我对《张迁碑》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有这样的一种情怀。应该说是《张迁碑》改变了我,改变了我的人生。也由此更加感激山河老师和崔学路老师。后来进了报社,又到了北京,我经常跟崔老师说:特别感谢您给我的机会,改变了我的一生,不然我还在家乡那个偏远的地方,不知道在干啥。后来崔老师说你不用这么老说感谢,我也给了别人很多机会,但多数人都没抓住。你抓住了,这就是你的命。

2006年,和蒋悦拜访崔学路先生。


有时候不得不说,是老天爷给你的饭吃,不得不相信才情或者天分的因素。其实我学书法,前面说了,是在一种不得已的情形下,拿起毛笔。当时朦朦胧胧觉得这可能是自己的一条出路,后来学了一两年,去投稿,就开始获奖。包括自己最早发表作品,是哪儿的杂志我忘了,叫《中学生文史》。记得我写了“集思广益”四个字,应该说是自己的处女作。我印象特别深,还寄给我四块钱稿费。四块钱呐,后来有朋友开玩笑说:哎,一个字一块(钱)啊!(笑)

那个年头,四块钱也不少啊,能买不少字帖。我还有本那个时候在武汉买的字帖,才几毛钱。写了没两年就开始获奖,后来湖南那个“中意杯”全国大赛,当时我印象中,是个影响挺大的赛事。我就跟朱玉生老师一样,都获了佳作奖。当时他也很震惊,说你这才练几年啊,就获奖了,出手就挺有感觉,有这种书法的天分。我想这大概都是父亲的遗传,让我很快就在这个路上崭露头角。

李强二十岁时展露天分的作品。这件对联当时获得了1987年北大荒书法大赛的优秀奖,收入《北大荒书法篆刻集》(1988)。


当时随着信心的增加,我还想搞一个全垦区的青年邀请展,记得还收了作品,但因为没有场馆条件,后来没展成。就是当时就有办展的这种热情。

策      划:姜勇

文字整理:姜勇  王百策

图片处理:丁艺璐

责任编辑:王百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