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域文化】吴林周丨黄华书院与林州文脉

 昵称71028402 2022-09-21 发布于河南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黄华书院与林州文脉

□ 吴林周/文

古代林州黄华书院的历史,仅仅道听途说而已。今天上午剑平哥发来一条有关黄华书院的信息,引起了我对书院的热情与兴趣。一时心血来潮,遂查阅资料,从黄华书院创建到它的发展、兴盛、衰落,历经金、元、明、清代,期间数次兴废,让我心潮彭拜,激动不已……
据《林州旧志汇编》记载,《黄华书院》有二:一在县署西南旧西门内,金代大学士王庭筠读书处。明嘉靖年间,因备兵借为草场。万历间,知县张应登详请修复,建正学堂三间,万卷楼三间,东西房三十间,有学士馆祀王庭筠。康熙间,曾重修二次,后圯。今为一大洼地,惟残碑一横卧地上而已。此乾隆以前之黄华书院也。一在东门大街县署东偏,旧黄华书院既圯。嘉庆八年,知县邹蔚祖移建于此。道光间,知县周百顺、周起滨继续增修。以书院兼考院,规制颇备。光绪末废书院,改为高小校。此嘉庆以后之黄华书院也。
古有:南有岳麓书院,北有黄华书院。

黄华书院由金代大学士、文学家、诗人、书画家王庭筠创始建造,他在这里广收门徒,招揽学生,为金代王朝培养了一大批秀才、举人,为林虑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他的诗词三十余首,其中《绝句》:“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仍朗朗上口,流传民间。其书法、绘画艺术仍被后人效仿学习。“一代文宗”元好问称赞他“诗人有诗法,高出时辈之右”。其书法宗米芾,行笔疾速,气韵潇洒,富于变化。因其自号“黄华老人”,故在其读书授徒之地建起的书院称之为“黄华书院”。
黄华书院建于金,发展于明末清初,衰弱于明嘉靖年间,后又于清代中后期兴盛。明嘉靖间毁天下书院,黄华书院因地处偏僻幸免于难,但至万历十五年,也已荒废。
此时彰德府推官张应登莅任林虑知县,经请示上级,修复黄华书院,建正学堂3间、东西房各3间、堂后楼(万卷楼)3间。修建后,黄华书院格局为:正学堂前为读书台,台上是桂香阁,台下有小池,池上有小桥一座。东西房30间,东边有学士馆,祀学士王庭筠,西边为张应登祠。张应登曾为黄华书院重修写了《重修黄华书院碑》。 
后几经兵火,至清康熙十年,黄华书院又面目全非,“正学堂、万卷楼悉倾地殆尽,读书台一若土垒然,讲习东西房仅有址在”。知县陈斌如、徐岱先后重新修复,乾隆间又塌废几尽。
明崇祯丁丑(1637)到清康熙丁未(1667)的30年间,林虑先后有杨汝经、刘远芳、牛应征、阎鹤升、王辅远、牛君藩、王鼐、刘泽博8人考中了进士,相当于每隔三四年,就有一名林县人金榜题名。然而,自刘泽博刘太史之后的140余年间,林虑再也没有出过一个进士。

也许是偶然,黄华书院经历了几度风风雨雨,天灾人祸。嘉庆八年,林虑知县邹蔚祖看到这个情况,审时度势,为振兴林虑文化,选择好的风水宝地,官民重建黄华书院。后任知县周百顺、周起滨扩大规模,尊师重教,广招学生。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功在此,效在彼”,“势所必然也”。黄华书院迁址以来,清道光至光绪的55年中,林虑大地,走出了申逢吉、刘曦、田景瀛、李诗濂、吕慎修、董应遴、李祖光、李仲鵉、逯懿、李见荃、吕慰增、张家骏等12位进士和50多名举人。其中,1853,1860,1862都是一年双进士,三个年头出了6位,有的还是一门三进士,一门双进士。
黄华书院是中州最早的书院,在历代科举考试中,林虑高中进士、举人最多,临近县、府纷纷效仿。彰德府昼锦书院,滑县欧阳书院,彰德府老街缑山书院,在宋元年间陆续成立。曰:彰德四大书院。清末废除科举,黄华书院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全部财产归入当时的高等小学。作为精神财富——林虑的最高学府,黄华书院及林虑晚清人才辈出的盛况,将永远值得当今林州人骄傲与自豪。黄华书院亦成为林州数百年来的文脉主轴。
——  The  End  ——

吴林周  信用联社职工,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林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