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杨恒坡  一粒病毒,引爆了一座城市。2022年的八月底,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济宁,被按下暂停键。几百万人的生活节奏被打乱,成百上千的人被送进医疗方舱、隔离舱。我就是被送进隔离舱的一个。有所准备。同事确诊,作为密接者,配合“流调”工作义无反顾;虽说有所准备,还是有些手忙脚乱,毕竟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事情,毕竟和病毒第一次离得这么近。被通知几个小时后,登上了去隔离点的大巴。一路无行人,走得却并不顺畅:不少路因防疫需要已经封闭,而司机并未能及时得知最新路况,所以几十公里的路程,走了三个多小时。夜里十点多,到达隔离点。 和绝大多数隔离点一样,这里也是一排又一排的隔离舱。这个隔离点由一个废弃的煤矿改造而成。大疫当前,有关部门迅速行动,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建成了这么多隔离舱。隔离舱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但我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噢,对了,缺少宽厚的大地。为了排水的方便,隔离舱是悬空半米多的,和门外厚实的大地相比,隔离舱的地板太单薄了!所以,入住的第二天,我就深刻地体会出隔离生活与平日生活的不同。曾经,行走大地是多么多么平常的一件事情,而现在,大地近在咫尺,却真真切切地遥不可及!那种坦然,那种自在,那种信马由缰,曾经是那样不足挂齿,现在,只是奢望。何止行路?吃喝拉撒,衣食住用,皆与平时不同。人是惰性十足的动物,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知道平平常常的一切,其实都弥足珍贵。即如亲情,亲情时时刻刻围绕我们身边的时候,也许它是再平常不过的,平常的甚至有些腻歪;特定的环境下,它是我们万金难买的人间至宝。非要等到“特定的环境下”,我们才幡然醒悟?“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地修炼内心,学会珍惜一点一滴的平凡与美好。有备而来,所以带了几本喜爱的书。时间从未如此完整,但是,当打开书页的时候,我发现根本无法安心阅读。是呀,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外族入侵,强敌环伺,还有时不时来刷存在感的病毒。但是,中华民族不都挺过来了吗?从遥远的古代,战争,饥荒,灾害,瘟疫……中华民族九死一生,但走过千山万水,依然不屈挺立!尤其是近代中国,面对列强的枪炮,帝国主义的屠刀……中华民族咬着牙,流着泪,流着血,战胜一个又一个敌人,涉过一个又一个险滩,为自己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中华民族不仅活下来了,而且活得风生水起,似锦如花,令世人侧目!这表明一个民族文化的强大,这证明一个民族精神的健壮!新冠病毒从2020年的春节起,就没怎么消停,但是,在科学防疫精神指导下,我们和病毒的战争屡战屡胜;此次爆发在济宁的疫情,同样紧张而有序地应对。相信用不了多久,战“疫”就会取得全面胜利。 第十天,一早,和别的早晨不同,被隔离的同事们很少在微信群里发言,因为也许今天解除隔离,也许还要再等上几天。每个人都归心似箭。解除隔离,当然是求之不得;同时,能解除隔离,也意味着疫情向好。十点多,不知哪位同事一声“回家啦”,在微信群里爆响!得知这一消息的人们“奔走相告”;隔离舱有不少同事比邻而居,此时有人用了最大的嗓门呼喊:结束了,回家了……我流泪了,为自己,为同事,为辛辛苦苦日夜付出的人,为这一段终身难忘的经历。收拾东西,此刻,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杜甫的“漫卷诗书喜欲狂”。个人获得了解放,国家也有了好消息;时间跨越了一千多年,情境却又何其相似!中秋节过去、国庆节尚未到来的时日,疫情逐渐平复,人们也各获自由,重拾美好。难忘这十天;在一个人的一生里,十天也许算不了什么,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我,在济宁,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它记录了一座城市的苦难,也见证了一个民族不屈的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