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碳人才缺口百万,国家为何不快速培养?一个创业者的终极猜想

 渐华 2022-09-21 发布于山东
文章图片1

所有挤破头想进入碳圈的人,相对于能够引领能源革命的人来说,才能相差十万倍!上图是济南少见的天气景观。

根据相关研究测算,我国碳管理人才缺口达百万,预计未来可能会在千万以上,而目前具备核心能力的尚不足万人!也因此,有需求的企业招聘不到人才,找不到太多可合作的服务机构,一些项目不得已经过层层外包才能完成。

请大家试想,如果现在国家马上制定考试制度和证书等级,并召集这个行业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人来研发碳管理课程,同时把报名费降到最普惠水平,让在校大学生也能轻松报名,那人才的培养过程岂不是可以大幅缩短?

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能够让碳管理机构实现猛增,创造大量就业,同时价格竞争也会形成,不会动不动就要几百万、几千万的服务费,也有利于节省政府和企业走向碳中和所消耗的资金。

为什么国家没有这么做,甚至连一个权威普惠的职业考试体系都没有出台?今天我就来碰一碰“碳管理培训”这个敏感的话题。

01

培训乱象:没有一家权威,更没有一家普惠

面向双碳领域的培训机构,大大小小加一起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但大部分机构都不具备专业能力,这是事实,因此只好邀请业内人士来讲课。他们的商业模式整体非常糙,就是通过卖证卖课程来赚快钱,不需要自建渠道,只需要研发完课程后推给广大的代理商,而通常提成也非常丰厚。其性质是商业化的,而非普惠的,上面稍有风吹草动,随时会暂停。为了解价格情况,我特地把几家常见的培训机构信息进行了汇总。

文章图片2

首先,在价格方面所有培训的费用都在2500-5000元之间,这个价格我认为非常高,并不利于实现行业人才大量培养的快速完成。

很多人会说,因为碳排放管理、碳交易、碳资产管理、碳汇开发这些业务并不容易,所以培训费高一些无可厚非。但如果站在国家双碳任务挑战非常大的角度来看,我们急需一大批人才,完全可以研发精良课程,然后走高量低润的模式。

其次,在制度方面,几乎所有机构都犯了职业培训的大忌: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你参加培训能不能通过考试拿到证书,没有第三方审核,完全由培训机构一家决定。为了利益最大化,他们一定会想尽办法让你通过考试,比如降低考试难度、安排模拟考试、发布考试题库、实行多次补考,甚至有可能提前告诉你答案。因为这样做的成本,要远远低于让你完全学会!也因此,即使你是学渣也一定能拿到证书。

说到底,当前所有双碳培训机构的性质都是企业,必然会以逐利为第一目的,由于培训业务的利润很容易达到百分之三百,有这样攫取超额利润的机会怎么可能会放过,更不可能会想到替国家培养真正人才的民族大义,所以相比服务意识,机会主义永远占上风!

如果,八家碳试点能够齐心合力,并联合中创碳投等头部企业,共同打造一个高质量的、普惠且实用的培训体系,把利润控制在10%,那对于碳圈来说绝对是幸事一桩,也就不需要再让人社部等官方部门操心了。

02

官方尝试:职业标准出台,职业考试不靠谱

可惜没如果,所以最终这个心人社部还是操了。

今年七月,人社部正式发布《碳排放管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征求意见稿)》,全网一片欢呼,以为真正权威正规就要来了,我也是这么预期的。但目前事态的发展,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文章图片3

第一,人社部这个技能标准不是人社部起草的,是由一家叫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牵头编写的。

在人社部的授权下,还负责主导培训课程研发、考试与证书印发。或许是我孤陋寡闻,这家机构我之前真没听说过,它最近两年投资控股了“中国化工报”“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关于碳中和方面的业务目前好像只有正在筹划的培训。

我当时就奇怪,为什么偏偏是这家机构,而不是同样很老牌但更有名气的“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节能协会”“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来办这件事。要知道,一般这种级别协会的一二把手实际上都是在大企业即将或已经退休的领导干部。既然如此安排,肯定是经过了人社部与联合会双方领导的共同确定。

第二,联合会的培训仍未脱离“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

证书是它印制的,培训课程是它主导研发的,考试评分也是它组织的,学员拿证的可操作性非常大,“花钱买证”行为有可能会突破软绵绵的自律监管,所以培训模式还需继续探索和升级。

话说什么是正常的有利于产业发展和个人能力提升的培训?

比如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由中国银行业协会统一组织并审核成绩,报名费仅61元,而培训则是市场化的,众多机构都可以提供培训服务,让学员用脚投票选择机构,能不能拿到证书培训机构几乎没有暗箱操作的空间,全凭学员自己的能力。

文章图片4

第三,联合会的双碳培训也并不普惠,反而更加夸张。

人社部的标准中,将碳管理技能分为五级,目前联合会开放了三级和四级的培训,分别是4900元和3900元,以此类推,我估计后面的一级和二级培训价格应该会是五千以上甚至更高。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拿到一级证书,至少要花两万多。而根据招聘网站信息,缺少实战经验求职者,入职工资仅在4000-6000元。

同样是万元培训,如果你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工资至少高出三倍!所以,我想问问人社部和联合会,你们到底是想挣钱,还是想为这个国家培养人才?

03

真相推测:培训难培训贵,国家为何不动手

我并不能完全掌握事实,只能推测几种可能的原因,仅供大家参考。

推测1:双碳项目端对证书缺乏兴趣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市场是由需求、供给与相应制度共同组成,目前项目端只求能完成项目的专业能力,而对这样的人才是否具备证书并不感冒,而且也没有相关法律制度规定做项目必须具备证书。不像会计行业,所有企业都必须遵守《会计法》的规定,会计人员也必须具备从业资格证。

推测2:国际并未推出证书无需接轨

我查了很久,好像欧盟、英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并没有碳管理相关的从业资格证,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这个负责气候变化治理的最高机构,也从未提出各国为了实现碳减排目标要设置从业资格证的规定或建议。如果我们国家亲自动手做这件事,相对于其他国家,未免有点小题大做了。

推测3:顶层设计未把培训列入重点

中央发布的“双碳意见”和国务院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关于培训方面的安排,只是简单强调了加强领导干部的培训,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要求从事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尽快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也就是说,不存在这样一个机构,按照顶层设计去主导双碳培训。

推测4:碳管理人才并非真正的人才

我们换个角度考虑,如果立足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你认为最紧缺的人才是哪个领域的?如果你是比亚迪的老总,面对一个碳管理老兵和一个新能源俊才,你会选谁?如果你是政府领导,一家做碳资产业务的龙头和一家氢能独角兽,你希望引进哪家企业?如果你是美国总统,中国要实现高质转型,你最想制裁的是咨询产业还是技术产业?明白了吧,大家挤破头想进入的碳圈,相对于能够引领能源革命的人才和企业来说,相差十万倍!

文章图片5

04

不要等了:未来无证可依,只有能力可立身

鉴于国际形势和国内政策,我认为双碳行业大概率不会出现权威且普惠的证书,除非有这么一批机构愿意联合起来为国效力,不图赚钱,只为培养双碳人才和完成双碳目标开一个好头。

建议大家不要再等了,所谓的培训证书只能是一波又一波的割韭菜,只不过后面的机构越来越会伪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黑手不会消失,万众期待终将被时间磨平。未来,你考哪个证书都无所谓,因为项目方根本不在意,他们只介意你有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

不缺钱的朋友们参加几场培训也是有益的,前提是不要把拿证书当作唯一和最终目的,一定要把获得能力放在首位。实际上,关于碳管理、碳汇方面的公开课越来越多,很多免费的资源质量都很高,不妨在这方面动动脑筋。

我就是一名双碳领域的创业者,目前正在学习和深挖这个行业,力图打造一个属于碳圈人自己的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