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军分队山地防御战斗特点(转)

 张洪清 2022-09-21 发布于北京

印军分队山地防御战斗特点 

       一、概述

       二、印军山地防御战斗的组织与实施

三、印军山地防御战斗的特点

印军山地战斗是指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地或丘陵地实施的

作战行动。印军认为,一般地形条件下战斗的基本原则仍然适用于山地战斗。但由于山地有地形复杂、交通阻隔、人烟稀少、气候多变等特点,部队在编制、装备、训练及作战等方面,都必须与一般部队有所不同。只有根据山地的特点,灵活运用一般战术原则,才能夺取山地作战的胜利。

高寒山地山高岭峻,层峦叠嶂,绵亘数百公里, 自然形成的寥寥无几的川谷蜿蜒其间,成为部队机动的必经通道。 防御者只要凭险据守,即可以点制面,依山控道。印军在高寒山地防御作战中, 正是凭借地形之利,强调占领两翼,守点控道因而其在兵力部署时, 充分利用山垭口、隘路、 高地等有利地形构筑以地堡群为骨干的支撑点式防御体系,且沿通道作纵深梯次部署,印军认为,防御是一种基本的作战样式,但它本身并不能最后击败敌人而取得胜利。因此,防御只是为了组织进攻而采取的临时行动

防御的目的在于抗击敌人对重要地域的攻击,削弱其优势,为转入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防御战斗类型取决于准备时间的长短,通常分为仓卒转入防御和预有准备的防御两种。当组织和实施防御的时间有限或在进攻中临时转入防御时,实施仓卒防御,当有充足时间进行严密组织时,实施预有准备的防御。

二、印军山地防御的特点

具体特点如下:

1、    在重要的防御点上组织纵深梯次防御

印军认为防御战斗中完全阻敌突破是不可能的,但应制止其向纵深发展。同时认为高寒山地地形险要,便于构成坚固防御体系;多数高山不能翻越,一般只能沿河谷通道运动,便于卡口制谷、控制通道;为此,防御必须形成纵深梯次配置部署,以增强防御的稳定性。印军规定,应在山口、隘路、接近路附近的高地等要点上构筑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各支撑点应成纵深梯次配置,并以火力互相支援。步兵营防御战斗队形通常包括:第一梯队、预备队、火力支援队;第一梯队通常由2-3个步兵连编成(其中以1个加强步兵连担任主要方向的防御),配置在营防御地域的第一线防御阵地上,预备队通常由1个步兵连编成,配置在营防御地域纵深战术要点内。火力支援队由营建制和加强的迫击炮或野炮、无坐力炮、重机枪等火力分队组成。其中远距离火炮配置于第一梯队之后,便于射击的位置,其余火力分队配置于各主要支撑点内。步兵连战斗队形的编组与营相同:第一梯队由2个步兵排编成(其中1个加强排在主要方向上行动)。配置在连的第一线排支撑点内。预备队由1个步兵排编成,配置在连防御阵地纵深内的战术要点上(当步兵连成一线配置时,则不编预备队)。营防御地域正面通常为1000-2000米,纵深为500-1000米;连支撑点正面通常为300米,纵深为150-300米,排支撑点正面为75-150米,班正面为30-50米。

2、     周密配置火器,加强相互支援

印军认为山地地形阻隔,火力支援困难,因此要根据地形,周密配置远近火器,加强各支撑点间的相互支援。尽量发挥各种火器的效能,通常将大部分火器靠前配置:以轻、重机枪和火炮在前沿前构成交叉火网和拦阻地带。一般是轻机枪配置在班阵地内,在排阵地前构成火网;中型机枪,重机枪,轻型迫击炮,火箭筒配置在一线排支撑点内,控制前沿前重要目标,支援一线连战斗;重型迫击炮和榴弹炮配置在一线连支撑点后沿,支援步兵营战斗。

步兵分队防御火力通常区分为近距离防御火力和最后拦阻火力。

近距离防御火力由步兵营计划、控制(有时也可交给第一线连连长),旅长进行协调,由炮兵和迫击炮具体实施。主要任务是,杀伤位于进攻准备位置、进攻出发阵地之敌,打乱敌战斗队形,迫敌过早展开。使其在进攻发起前即遭重大损失。

最后拦阻火力由炮兵、迫击炮和步兵武器密切配合,根据前方观察员和一线连连长的召唤和营长的命令实施。拦阻地段通常选在己方的防御阵地前沿附近,目的是以火力毁伤敌人,击退冲击之敌。每个火力拦阻地段通常以1个炮兵连或炮兵排担任。

3、    构筑以支撑点为基础,地堡群为骨干的环形防御阵地

印军防御阵地编成没有第一、第二、第三阵地之分。步兵分队通常构筑以地堡群为骨干、以堑壕、交通壕相连接的支撑点或环形或半环形的防御阵地。支撑点以堑壕、交通壕相连接,并结合其它野战工事,设备比较完善,步兵连、排占领的防御阵地,由成纵深梯次配置、能相互支援的若干个防御哨组成。连、排支撑点多构筑在山腰平坦地、山口等隐蔽而且便于观察和发扬火力地形上,各支撑点间隔为300-500米,每个支撑点由数个地堡群组成,以堑壕交通壕相连接。地堡群由母堡子堡组成,堡与堡间隔5-10米,印军要求必须利用重要地形构成以连、排支撑点为基础的环形防御阵地。每个支撑点应加强必要的兵力兵器,使之不仅具有独立作战的能力,又能相互支援;间隙地应以火力障碍物加以控制,防敌迂回渗透。同时,印军相信构筑坚固的地堡式防御工事才能抗击敌火力突击,提高防御的稳定性。地堡为土、木、石结构,多为战斗、生活两用。(壁厚为30-50厘米,顶盖为1-2层直径为20厘米的圆木,上面覆盖约20厘米的树枝、泥土。其外形与自然地形条件相一致,不易被发现。)每个连地堡约20-50个,地堡大小不一,小者可容2-3人,大的可容纳8-10人。每个地堡一般开2-3个射孔,留一个出入口。印军认为工事构筑是各兵种共同的任务,步兵营应在36—48小时内完成预有准备防御的工事构筑。

通常情况下,印军防御前沿前各种障碍物纵深可达300米。为增加防御的隐蔽性和稳定性,在选择防御阵地时,应尽可能把防御支撑点选择在天然障碍物(如河流、崖壁等)之后,如果没有天然障碍物可利用,则设置人工障碍物。要求做到天然障碍与人工障碍相结合,各种障碍与火力相结合。

人工障碍物主要有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铁丝网、鹿砦,木桩等。防御步兵、坦克地雷多埋设在敌接近路,隘路和障碍物之间的间隙地等必经之路,距防御前沿200-300米之间,大雷场通常设2-3带,每带4列,布雷密度平均每米2枚;小雷场无规律。铁丝网有蛇腹型、层顶型、低柱三种。以蛇腹型为主,多设在地堡前方30多米处的前沿前和主要支撑点周围,重要支撑点设二层屋顶型或三列桩铁丝网、鹿砦、木桩多结合铁丝网设置。(鹿砦:用伐倒树木设置的形似鹿角的筑城障碍物。)火障主要设在前沿前和纵深内的

4、    积极组织破坏性和扰乱性进攻

印军认为,防御的特性就是被动,只有夺取主动,采取攻势防御作战,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为此,印军要求,在防御战斗中应利用地形,以火力和机动作战创造机会夺取主动权,实现敌我双方的攻防转换。为打乱敌进攻部署,迫敌过早展开,除积极组织巡逻警戒,控制间隙地带外,还应对敌广泛开展扰乱性进攻,迫使进攻之敌失去平衡。在进攻之敌向前沿开进时,由上级航空兵和远程炮兵对敌可能利用的交通要道、桥梁、渡口、隘口等实施火力封锁,对敌集结地域、炮兵阵地、指挥机构、通信枢纽等重要目标实施集中射击,大量毁伤敌人、打乱敌进攻部署。当敌接近前沿警戒分队时,由掩护队、屏护队在火力支援下节节阻击敌人,迟滞扰乱敌进攻,迫敌过早展开。特别是在山地防御战斗中,袭击敌进攻部队的机会较多,为了打乱进攻计划,应乘进攻之敌由集结地域向进攻出发线运动之际,对其实施进攻,行动之前,要详细制定计划,准确判定敌集结翼侧和后方并能打乱敌进攻部署的重要位置。

5、    隐蔽防御部署,构筑反斜面阵地

为防敌从地面和空中实施侦察,应尽量隐蔽已方防御部署,限制人员的昼间行动。欺骗措施:主要是设立各种假目标(如防御工事、发射阵地、地雷场、补给品堆集所),迷惑对方,并在防御过程中吸引对方火力,诱敌进入预歼地域。在假工事附近设置战术性地雷场或人工障碍物。隐蔽措施:主要是隐蔽与伪装指挥所和观察所;严格控制防御阵地内的人员车辆活动;

印军认为反斜面便于隐蔽部署兵力,便于设置暗火力点,有利于部队突然行动,并能提供曲射火炮的阵地,但不便于观察和发扬火力。因此,应根据地形,充分利用坡度较缓,射界较好的反斜面构筑工事,在山顶和向敌斜面设置火力点,并以交通壕通往工事。与敌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昼间通常占领反斜面阵地;炮兵使用临时发射阵地。

6、    实施局部反冲击

     印军认为,实施局部反冲击是步兵营防御战斗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局部反冲击的时机:通常在进攻之敌突入前沿防御支撑点过程中遭到巨大损失时进行,特别在山地防御作战中,敌占领目标后进行巩固和整顿,比在平原需要更长的时间,敌立足未稳和队形混乱时,对其进行调整整顿之前的攻击最为有效。为获得炮兵和迫击炮集中有效的火力支援,局部反冲击不宜在夜暗和能见度不良的条件下是实施。目的:局部反冲击是为了恢复原防御态势,夺回被敌占领的支撑点,及巩固防御阵地和争取时间修复遭到破坏的防御工事。兵力:局部反冲击由营预备队在火力支援下实施。方法:在实施前,通常对突入之敌实施炮兵、迫击炮火急袭,预备队在第一梯队的配合下,向突入之敌侧后攻击,迅速消灭突入之敌,恢复和巩固防御阵地,提高防守分队的士气。要求:实施局部反冲击必须迅速有力,不给敌人以整顿和巩固占领阵地的时间;同时必须保持整个防御的平衡,不能影响防御的稳定性。当不能实施局部反冲击或反冲击失利时,则坚守现有阵地,阻止突入之敌继续深入,为上级组织反冲击创造条件。上级预备队实施反冲击的时机是在即将丧失重要地形或敌已到达突破限度之前,敌在前方防御阵地已遭大量消耗,在已占领的支撑点上不易迅速组织调整部队之时,担任第一梯队的步兵营应以积极的战斗行动,扼守现有阵地,削弱敌有生力量,或根据上级指挥官的命令,以火力进行支援或以部分兵力向突入之敌的侧后攻击,以配合上级的预备队消灭突入之敌,恢复原防御态势。

7、注重使用空中力量,实施协同作战

印军认为,指挥官在制定防御作战计划时,要随时考虑使用航空兵,并不失时机地进行火力支援。以火力压制敌纵深目标和实施空中遮断。防御作战中的航空兵主要用于近距离空中支援,近距离空中支援是攻击紧靠已方地面部队之敌的空中行动,(近距离空中支援可分为预有计划的空中支援和紧急空中支援两类。预有计划的近距离空中支援,是指根据预先制定的计划,使用适当的兵器,按照特定的程序,逐级申请报批并实施的空中支援,紧急近距离空中支援,是指在不能预先确定具体攻击目标的情况下,临时遂行的空中支援)目的:是在必要的时间和地点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直接杀伤敌有生力量,压制敌战术行动。要求:近距离空中支援必须随时提供,迅速作出反应,能与地面部队及火力密切协同。行动:近距离空中支援包括:在破坏敌进攻准备阶段,扰乱敌行军纵队,阻敌步兵的集结。在抗击敌进攻时,突击敌主要进攻集团,阻敌突破并占领阵地,攻击敌炮兵阵地及后续部队。在反冲击时,攻击敌炮兵阵地,突击阻碍反击部队前进的敌防御部队。在退却时,掩护已方部队撤退、攻击敌追击部队。此外还包括在敌方上空进行战术侦察。攻击机是实施近距离空中支援的基本兵器,其打击目标包括部队集结地域、炮兵阵地及战斗地域内暴露的运动之敌。能力:近距离空中支援可在最低气象条件下实施,因此,可用于地面作战的各阶段。

印军认为,在山地作战中,直升机可用于执行空中侦察、近距离空中支援,反直升机作战、机降作战以及空运等项任务。

(1)空中侦察

山地作战中使用直升机进行战术空中侦察,主要是查明地形、敌战斗部署、实施机降的降落场,同时不断监视敌人,及时判断敌情变化。侦察多为单机行动,一般采取连续侦察和多次进入目标上空盘旋侦察的方式。持续时间约1-2小时,侦察的手段多采取目视和空中照相,有时还要求军事指挥官乘直升机进行现场观察。

(2)近距离空中支援

印军认为,使用武装直升机可弥补山地作战中固定翼飞机受地形、气象条件限制的不足,还可解决地面火炮发射阵地欠佳和坦克行动不便带来的问题。山地作战中,直升机主要以火箭弹、机炮等近距离火力,打击未展开之敌有生力量和孤立据点,以导弹摧毁敌装甲车辆,或以机炮、燃烧弹等攻击敌后方目标。

(3)机降作战

印军认为,使用直升机实施一定规模的机降作战,可提高作战部队的机动性和山地条件下的快速反应能力,使突击部队渗透到后方和翼侧进行迂回包抄。直升机机降一般以连为单位,机降1个连需要1个直升机中队的兵力。

(4)反直升机作战

以上由我介绍了印军分队山地防御战斗的主要特点,印军在山地防御作战中究竟存在哪些强弱点。

三、  强弱点分析

强点:

1、空中支援能力较强

印军认为, 1962年中印之战失利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得到空军的支援。近20年来,印军空中力量发展迅速,而且性能优越,并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印军强调在山地防御作战中必须发挥空中优势,夺取整个战场的制空权,并把夺取制空权作为防御战斗取得胜利的首要条件。

在防御作战中,战术空军主要实施近距离空中支援。

陆军航空兵(主要是直升机)作为预备打击力量,配置在后方100—150公里处,并能在1小时内投入战斗,在攻防作战中,指挥官可在关键的时间和地点通过直升机迅速集中预备队。营一级可以得到2—3个直升机中队、10—18架直升机的支援;连一级最多可得到8—10架直升机的支援;排以下一般可得到1—3架直升机的支援。

2、工事构筑坚固

由于印军构筑坚固的以地堡群为骨干、以堑壕交通壕相连接的环形和半环形防御阵地,其地堡坚固、低下,能够抗击炮弹、迫击炮弹的直接命中,各地堡之间以堑壕交通壕相连接,防止敌人迂回包围,提高了防御的稳定性,印军强调,所有的防御工事必须能够承受来自任何方向的敌人的攻击。(在1962年阿里骑兵支队拔除敌16号据点战斗中,印军114旅第8廓尔喀联队1营一部约50人,设置工事有:地堡28个,露天工事22个,有战斗设备的房子5间,81迫击炮、51迫击炮阵地各2个,并有部分堑壕和交通壕,其正面设有雷区三道,纵深约120米。形成了环形防御。由于我军指挥员没有认真研究情况,因而造成毙敌29人,我伤41名,亡40名的惨痛教训。)

3、分队装备轻便、灵活,具有独立作战能力

印军山地作战分队编制装备特点:一是装备轻便。针对高寒山地交通困难和不便车辆行动的特点,山地不编装甲分队,火炮以迫击炮为主。二是机动灵活。山地分队编有各种轻型车辆,便于机动。由于重装备少,并配有骡马,在没有公路的地形条件下能保障一定的作战需要。同时,以直升机实施兵力、火力机动和物资补给,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4、注重适应性训练,士兵军事基础扎实

印军认为,适应气候的训练是使部队能在高寒山地生活和作战的一个最重要因素。通常,部队要用大约3周的时间进行适应气候的训练,然后才能部署到高寒地区去执行任务。一般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训练:

(1)在海拔2745米的山地训练;

(2)在海拔3355米的山地训练

(3)在海拔4270米的山地训练

每个阶段的训练不能少于8天。

由于印军士兵大多数来自“尚武民族”,其中廓尔喀族和拉达克籍士兵比较适应高寒气候,耐寒能力强,比较强悍,能吃苦耐劳。士兵服役期长,并经过长期严格的军事训练,因此,单兵技术较好,军事基础扎实。

弱点:

1、  防御间隙大、侧面弱。

印军强调组织以支撑点为基础的纵深梯次环形防御,主要是沿通道、凭险阻、支撑点式或独立据点式的防御。兵力兵器大部分集中于主要防御方向上,而次要方向只有部分兵力防守,其特点是前重后轻,正面强,侧后弱,而且受地形限制,各营之间间隙很大,预备队兵力小,配置远,通常用以占领阵地。因此,虽正面不易被突入,但形成了前重后轻,侧面较弱,后方更弱的态势,便于对方集中兵力打其薄弱环节。

2、  夜战近战能力较弱。(夜战是为达到出敌不意的目的或连续打击敌人而在夜暗时间实施的行动;近战是交战双方使用各种武器进行的直接冲突。夜战近战是摧毁敌人的士气,削弱敌人武器装备优势,歼灭敌人的一种主要战法,也是山地夜间进攻取得突然性和隐蔽性的有效手段。)由于印军缺乏夜间实战的经验,基层指挥官不善于组织夜间战斗,夜战近战水平较低,在近战、夜战中的心理压力较大。虽然现在印军开始重视夜间作战,加强了夜间训练,但一时很难改变现状。同时,夜战近战还削弱了印军武器装备上的部分优势。如在山区,飞机低空支援能力和夜战性能均较弱,夜间陆空协同困难更大,地面目标的侦察和引导很不便。所以,在作战能力上,夜战近战是印军的一个薄弱点。

3、  综合战斗能力较弱。印军内部矛盾重重,官兵待遇悬殊,等级森严,民族、种姓和宗教信仰复杂,习俗各异,互相歧视,时有冲突;(印军中有印度和尼泊尔籍之分,尼籍军队(廓尔喀部队)受到印籍军队歧视,军官没有政治地位,因此与印籍军队有较深的矛盾。)军官指挥拙笨,作战中往往临危慌乱,遗弃部属,争先逃命,士兵斗志不强,作战积极性和顽强性均差,从而影响到印军的综合战斗能力。

军官的军事、文化和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印军军官分为永久委任军官和非永久委任军官两大类。(永久委任军官是指毕业于国防学院,并在有关军种院校培训后委任的军官。他们按规定可以长期服役,实际上是职业军官。非永久委任军官为根据军队建设的需要临时招募的军官,服役期为五年,如需要可延长五年或转为永久委任军官。)绝大部分军官具有大学毕业以上学历。少尉级军官需经过2个军事院校培训,指挥军官从少尉升到准将的一般要进入军事院校学习5次。军官的工作岗位2—3年即进行调动,部队、机关和院校军官、边防前线和内陆军官、指挥和参谋军官定期进行交流,以此来提高各级军官的业务水平。因此,印度军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好的军事理论水平,对部队各种业务比较熟悉。实战中,指挥官均靠前指挥,例如在中印反击作战中红山头据点为印国民军14营参谋长指挥,班公洛阿印8、9号据点由13库马盎营的2个少校、1个中校指挥。印军士兵分为“低级委任军官”(即准尉)、“非委任军官”(即军士)和兵,前两者从兵中选拔,但必须经有关军校培训,最高服役年限可达30多年或至55岁。

印军强调,在防御作战中,直升机可协助地面部队阻敌突击,为已方部队集结实施反冲击赢得时间,直升机主要担负以下任务:侦察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将部队机降到敌翼侧和后方将部队从某个地域转移到另一地域将山炮和迫击炮运送至难以通行的地形上运送指挥机构进行直接火力支援。在山地防御作战中,在阻敌突破时,直升机可快速增援受到威胁或设防薄弱的地域,为防御部队运送反冲击部队、预备队和支援武器;在退却时,后卫乘坐直升机,可在最后一刻撤出战斗并最大限度地阻滞敌人,掩护已方防御部队撤退;对敌先头部队实施局部反冲击或扰乱性进攻,以达到迟滞敌进攻的目的;将已方部队从障碍区中迅速撤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